保護新生兒資訊不受侵害,不僅是每個人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共同使命
2023年2月,來自江蘇省常州市的顧女士初為人母,她頻頻收到各種推銷推介**,介紹新生兒攝影**,推廣新生兒產品......對方準確掌握了孩子的重要資訊,如醫院、出生日期、性別、父母姓名等。 隨後,她向公安機關報案。 經調查,2022年10月至2023年2月,李某利用黑客技術侵入某新生兒資訊**,竊取新生兒資訊26663條。 2023年8月,涉案三人因侵害公民個人資訊罪被判刑並處罰。 (1月29日,中國青年網)。
在數字時代,大資料給人們帶來了便利,但也讓資訊成為潛在的“財富”,讓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從中獲利——在巨額利潤的驅使下,個人私隱頻頻洩露; 由於新生兒資訊的特殊性,它已成為犯罪分子眼中的“甜蜜點”。
雖然洩露新生兒資訊的三個人已經受到法律的懲罰,但其背後的灰色資訊鏈更值得挖掘。 為什麼資訊很容易被黑客竊取? 相關**的安全措施是否存在嚴重漏洞? 醫院內部人員是否在為壞人提供便利?
事實上,人們之所以如此抵制資訊私隱洩露,是因為他們經常受到未知**、簡訊等的騷擾,家庭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此前,中國網際網路資訊中心發布的《第51期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統計報告》顯示,在遇到各種網路安全問題的網民比例中,遇到個人資訊洩露的網民比例最高。 由此可見,公眾長期遭受個人資訊私隱洩露的困擾。
然而,在本案中,隨著涉案三人的判刑和罰款,給相關黑產業鏈潑了一盆冷水,不僅降低了個人資訊私隱洩露的風險,也給其他潛在的違法者敲響了警鐘。
此外,為防止新生兒資訊二次洩露,新北區人民檢察院也採取了積極的防範措施,其聯合公安機關將對查獲的新生兒資訊全部銷毀。 同時,還向負責開發第一技術的科技公司發出了風險警示函,敦促其加強對系統的安全防護。 這樣既能減少潛在的受害者,又能從源頭上消除資訊洩露的隱患,讓公眾“安心”。
在資訊社會中,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資訊盜竊的目標,有那麼多隻被感知的資訊洩露,又有多少是未被發現的? 因此,除了法律層面,公眾還需要提高資訊保安意識,加強個人資訊保護教育。 同時,企業和企業也要承擔起責任,加強技術防範和監管,確保個人資訊的安全。
孩子承載著家庭的希望和夢想,因此保護新生兒資訊不受侵犯不僅是每個人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共同使命。 保護個人資訊私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只有建立更加健全的機制,才能真正避免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確保人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正觀評論員任思寧)。
黃河評論郵箱:zghhpl@163com)
統籌單位:陳若松。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