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個引發近4000萬圍觀者的問題是:為什麼中國很多孩子不考慮父母的感受?
看完一一評論後,人們驚訝地發現,所有的答案幾乎都是一樣的:我爸媽從來不考慮我的感受,為什麼要讓我理解呢?
父母和孩子,本應是最親近的,結果卻成了最受冤枉的一方。
父母辛苦了,卻得不到孩子的尊重; 孩子努力工作,卻得不到父母的理解。
於是,原本手牽手走在路上的父母和孩子,只能在前進的道路上漸漸拉開距離。
怎麼了?
考慮他人的感受是一種習得的能力。 孩子缺乏這種能力的乙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父母從不考慮他們的感受。
作為孩子,他們沒有從父母那裡學到這種能力,長大後,他們將這種情感投射到父母身上,無法理解父母的情感需求。
正如知乎上另乙個問題所提到的:為什麼很多家長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心理學上有乙個概念叫做共頻共振,即同頻的事物相互共振或聚集在一起。 只有當父母和孩子處於同一頻率時,他們的關係才能最和諧、最和諧。
在不同頻率的親子關係中,他們無法相互理解,無法交流,只剩下冰冷的孤獨。
1.無知:我說話,但你聽不見。
父母經常因為工作和家務而忽視孩子的話,沒有及時回應。 這種忽視在孩子的心中積累,成為一道傷疤。
心理學家喬尼斯·韋伯(Jonice Webb)博士將這種情況稱為“情感忽視”,指的是父母未能給孩子足夠的情緒反應而造成的傷害。
雖然沒有棍棒,也沒有毆打,但看不見,聽不見,會造成無形的傷害。
屢獲殊榮的法國動畫短片《傷痕俱樂部》就說明了這一點,該短片講述了一群經歷過暴力並滿身傷痕的兒童的故事。 其中,有個孩子因為被嘲笑而向媽媽求助,但媽媽對他冷漠,讓他感到被吞噬和孤獨。
2.控制:我想做,但你不允許。
許多孩子在現實生活中被父母操縱,就像面無表情、無意識的木偶一樣。
帕特里斯。 埃文斯在《不要用愛控制我》中說:有些人習慣於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但他們是無意識的。 當受到控制時,個性就會被“抹殺”。
尹建麗曾在一篇文章中寫到自己的家庭,父母為她掌控一切,這讓她感到窒息。 雖然這種控制是出於愛,但最終卻變成了傷害。
3.溺愛:我可以做,但你不願意做。
許多父母阻止他們的孩子做事,因為他們過於擔心他們受到傷害,這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
馬卡連科說,把一切都給孩子,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是父母能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這種過度溺愛會讓孩子只懂得索取而不懂得給予,缺乏應對問題和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與父母頻率不相同的孩子受到很大的傷害。
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了“社會興趣”的概念,認為缺乏良好家庭關係的人會缺乏社會興趣,表現出極端行為。
這些孩子在父母的忽視、控制和溺愛下長大,缺乏理解和同情他人的能力。
知乎網友關心母親傷勢的淒美故事,被冷漠對待,讓他感到無助和失望。
情感豐富的父母使他們的孩子能夠學習情感認同。
羅瑾月認為,被好好愛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父母要與孩子保持同樣的頻率和共鳴,關注孩子的情緒,讓他們學會愛和理解他人。
只有建立良好的情感聯絡,孩子才能學會關心和體諒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