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說過,“如果你不想持有乙個**十年,就不要持有它,哪怕是一分鐘”。 對於打算長期持有的企業來說,提前對各種極端條件進行壓力測試,是能夠長期分享企業成長紅利而不用擔心股價頻繁波動的前提。
作為上市以來市值復合增長率最高的A股消費龍頭白馬之一,伊利股份無疑是聚光燈下的焦點,優點和缺點會反覆展示和傳播,人性的弱點往往會在股價疲軟時強調企業的優勢,在股價疲軟時擔心企業的劣勢, 所以,在國內,就算是對於伊利股份這樣一款知名消費白龍馬,能守十幾年也像晨星一樣——因為在漫長而黯淡的熊市中,人們總是會把企業的劣勢放大成各種鬼故事,嚇得不敢扛在路上, 更不用說越來越買了。
管理層股權激勵問題是一直困擾著伊利發展史的所謂“弊端”或“隱憂”之一。 儘管伊利股份在2012年就已經成為國家認定的民營企業,但直到2019年伊利股權激勵風波,譴責管理層“挪用國有資產”、“貪婪”、“吃得太醜”的聲音依然洶湧澎湃,雪球上也有老股東,於是公開記錄了伊利的清算。
事實上,無論從具體運營模式的歷史還原,還是與同期可比企業激勵幅度的對比,在股權激勵方面,伊利都走的是一條合規適度的逐步私有化之路,經得起任何壓力考驗,不僅不構成投資伊利股份的隱患, 但可以成為伊利的核心競爭優勢之一。
一、伊利管理層股權激勵的歷史背景——鄭俊淮的“陰謀”與伊利的困境
1、先行者股改讓伊利成為中國乳業第一股,但也埋下了功勳管理激勵缺失的根本原因
復工前,乳業企業均為國有企業,伊利股份的前身呼和浩特惠民奶業食品廠,也是呼和浩特市畜牧業聯合企業公司監管下的國有企業。 1983年,鄭俊淮當廠長時,廠只有員工80餘人,資產41萬元,利稅不到5萬元。
鄭俊淮出任廠長後,通過實行內部管理承包責任制,推進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率先實施品牌管理,帶動伊利快速發展壯大,1992年被呼和浩特市列為股份制改革試點企業, 全國持股38股5%、51股公司股5%、10%的股權結構內部員工持股,使伊利股份在1996年成為中國乳業第一股,6年前光明乳業登陸A**領域,並通過1997年、1998年、2002年三次私募,募集了13次5億元,從而能夠迅速在全國占有一席之地,2003年超越光明,成為全國乳業霸主。 可以說,在資本重的牛奶行業,伊利如果不先上市募集資金,就不可能迅速成為全國乳業的領頭羊; 同時,如果沒有鄭俊淮的改革勇氣和管理能力,伊利就不會成為中國乳品行業第一只股票!
1996年的上市也進一步稀釋了伊利的全國股票至25股32%(佔公司股份的33%)64%、41%的公眾持股04%,內部員工持股515%),經過三次私募,全國存量進一步稀釋至1871%,正式為伊利股權分散奠定了基礎。
這本應有利於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但在上世紀90年代初,“大鍋飯”式的股改極度忽視了功勳企業家的價值,佔515%的內部員工股份幾乎平均分配,董事長兼總經理鄭俊淮1996年的年薪僅為377萬元,**9366股,佔036%,而副總牛根生的年薪為353萬元,8873股,6901股; 直到2004年,伊利薪酬最高的前三名高管的年薪總額僅為51人60,000元! 對於牛奶這樣高度依賴創業者能力的競爭完全產業來說,不可能在這大鍋大公尺分配中實現對管理層的正向激勵,這必然會讓其心態失衡,為企業持續健康成長奠定根本原因。
2.偏執狂隱含的MBO導致鄭俊淮等核心團隊倒台,讓伊利在2005年陷入危機
應該說,伊利的大鍋飯股改,體現了國企改革初期探索者的謹慎和感受(雖然比伊利早四年改革的萬科在經濟特區深圳,但以王石為核心的管理層也主動放棄了股權要求), 這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例如,1995年海天風味實業第一次股改由749名員工借款2689萬元購買70%股權,冷友斌等人借款740萬元買斷了黑龍江飛鶴100%的股權,2001年前。後來,由國有資產絕對控制的洋河,也在2006年成為管理層持有的30股7%的混合所有制公司。
當時被譽為“中國乳業教父”的鄭俊淮,對企業的社會影響力和掌控力比上述企業家還要大,只要他能團結核心團隊,為理性而戰,就能以公開、誠實的態度,贏得不比上述企業管理層差的成果。 尤其是1999年,當牛根生離職創辦蒙牛,以股權為激勵先後拉走300多名伊利骨幹時,呼和浩特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局也大力支援伊利推動MBO,不僅支援鄭俊淮成立華時商貿和啟元公司推動MBO, 但也成為前四大股東(控股216% 和 438%的股份),甚至在2003年7月持有14股伊利33%的股份被清空,全部出售給鄭君淮的第三股渠道——浙江金鑫信託。 但鄭俊淮並沒有走正路,而是走上了黑暗的道路,他沒有公開合作,而是先逼走了牛根生等蒙牛老兵,然後就連當時的總裁潘剛也被給了空缺,甚至連國債投資、設立MBO控股公司等重大事項都沒有和董事會商量, 並與財務、董事會秘書等密室討論,結果被余博偉等獨立董事公開盤問舉報,導致2004年12月底與其他4名核心高管一起入獄!(後來,處理鄭俊淮案的法官承認,在當時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的背景下,鄭俊淮無論採取何種形式的MBO都不會落得這樣的下場,只要得到董事會的同意。
這都是公平的錯! 鄭俊淮妄想推進隱性MBO的失敗,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也讓伊利在2005年陷入了一場比牛根生奪走300多骨氣更大的危機,因為當時,五年前由伊犁老人建立的蒙牛,正以火箭般的速度向伊犁進攻。
二. 二.第二伊利管理層的股權激勵過程——潘剛的“陽計畫”順從克制
1、伊利管理層股權激勵是依法依規的“共謀”,為2006年私有化奠定了基礎
如表1所示,伊利管理層持股共涉及5個事件,其中最關鍵的是2006年前兩個事件,共33個核心管理層授予超過11個1%的股權,這意味著在行權期滿後,管理層將在2006年底持有10%以上的股權事實上,自2011年年報發布以來,伊利股份就宣稱“無控股股東,無實際控制人”,摘下國有企業的帽子,潘剛於2012年12月10日當選為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作為象徵,正式成為國家認定的民營企業。
此關鍵步驟的背景如下:
2005年6月上任的潘剛等新班子,在公司面臨危機時,實現了銷售收入39年4%的增長超出預期,證明了他們的能力; 與此同時,一經風折騰的伊利,再也經不起核心管理層變動的折騰;
蒙牛乳業由管理層持股50%以上,於2004年6月在香港股票市場上市,以超快的增長給伊利帶來了強大的競爭壓力。 包括夢牛的前同事在內,他們已經成為數千萬甚至億萬富翁,對伊利核心團隊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2006年4月,上市公司股份分立改革一年,強制要求新舊分股,大部分A股上市公司已完成股份改革。
** 25年12月19日,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規範國有企業改制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為探索實施激勵約束機制。 對企業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管理層成員,可以通過增資、擴股等方式持有企業股權”。 2006年1月4日,中國證監會頒布了《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試行),允許已完成股權分立改革的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
基於以上4點,並經主管部門、董事會和股東大會等程式批准,於2006年3月8日,《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股權分立改革手冊》確認首次轉交管理層23%的股份; 此後,2006年12月28日,經證監會表示無異議,2006年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期權激勵計畫(草案)的提案》,並授予9項68%的期權,行使價為1333元。
這兩件事,為伊利的私有化奠定了基礎,完全是順應了當時國家自上而下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大勢。更何況,當時潘剛當伊犁董事長還不到一年,在伊犁的根基並不穩固,就算他有賊心和膽子,也沒有能力像鄭俊淮那樣推動MBO的陰謀!
第三次增資的背景是,2014年7月4日是2006年管理層股權激勵股份可以上市流通的日期。 潘剛等四人借了12塊錢1億,較二級市場增加159%的股份,在當時經濟低迷的情況下,這種增持是國家政策鼓勵法律保護的市場行為,但此舉也進一步鞏固了管理層在伊利股份中的整體股權優勢(相對於國有資產12.)。7%vs9.3)鞏固了伊利民營企業的地位。
第4次、第5次均為依法實施的定期股權激勵,且不存在法律瑕疵,市場對2019年的激勵措施意見較大,重點關注低授條件和股權的具體分配,質疑管理層是否“貪婪”“醜陋”。 伊利隨後的回應和修改,在陽光下保持了公開運作,沒有陰謀! 然而,它們都客觀地增加了管理層對企業股權的控制,使得伊利的私有化更加成功。
伊利的管理層股權激勵整體上相對克制,不“醜”不“貪”。
綜上所述,伊利自2006年以來的逐步私有化是乙個公開的陰謀,在法律上可以經受住從實體到程式的壓力測試; 同時,管理層持有的股份比例、支付的對價和行使權利條件的設定都比較克制,不存在所謂的管理層“醜陋”或“貪婪”之類的東西。 表現為:
管理層整體持股比例相對較低。
即使2019年所有激勵措施如期兌現,到2024年底,伊利的員工持股比例也將低於162%,其中董事長兼總裁潘剛僅持5席31%。這一消費行業的權力比例,不僅無法與上市前100%私有化的海天香精,以及2006年由洋河管理層控股的中國飛鶴相提並論7%的股份,也是適度的;
在2006年股改時,別說國家投資很少的輕工業了,就連國家投資重點產業的重工業,比如中聯重科的管理層,也獲得了30%的股份,尤其是1983年,國家財政拿出了46億元人民幣(約佔當年國家財政的4/1000)購買煙台萬華進口裝置,還讓員工持有20臺13%的股份,相比之下,伊利的管理層持股比例確實不高,**能說得上“貪婪”嗎? 上述企業在管理層持股後發展成為行業龍頭,國有資產也有所公升值。
管理層收購股權的對價是合理的。
除了 2006 年 3 月的股份分割改革,該改革有條件地移交給管理層 2除3%的股份外,其餘股份均為有償收購。 2014年增持的股權由潘剛等4人以12億元貸款從二級市場直接購買,激勵計畫於2006年12月公告草案當天行使33元確定,全部隨市價而行; 2016 選項 1647元的行權價為前120天均價,高於公告當日**價,也合理合規; 2016 限制性 ***1533元僅比**方案價格低96%,可以說是貴了;
至於2019年的限制性激勵計畫,在網上受到的批評更多,它被授予**1546元是計畫當日價格的53%,也符合《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的規定,50%是絕大多數上市公司實施限制性激勵措施的折扣,同年實施激勵措施的不到產業財富聯合會的40%, 而用友網路不到25%,九陽股份以每股1元,不到當日**價格的10%。相對來說,伊利2019年**的股權授予非常合理,並不難看。
股權激勵都設定了行權條件,行權條件越來越具有挑戰性。
2006年3月,股權分改轉移的條件是“2006年、2007年淨利潤增速比上年大於等於17%”,在伊利剛剛經歷核心人員風波、蒙牛如火箭般一飛沖天的背景下,這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至少作為乳品行業三巨頭之一,光明乳業的利潤在此期間沒有增加,三元在2006年扣除了非營利性甚至虧損。
2006年12月,**期權激勵計畫的行使條件為:“第一階段行使期權時,非淨利潤增長率不低於17%,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不低於20%; 在以後幾年行使時,主營業務收入的復合增長率與2005年相比不低於15%“,應該說2008年以後沒有利潤目標來降低行使難度,但主營業務收入8年復合增長15%的目標也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至少 Bright Dairy 還沒有完成,儘管 Bright 在 2008 年率先推出了非凡的產品 Moslian。
在2016年激勵計畫中,“淨資產回報率不低於12%”中規定的收購條件確實較低,但同時存在“以2015年淨利潤為基礎,2017年淨利潤增速不低於30%,2018年淨利潤增速不低於45%”的限額, 而且這個利潤目標不低,同期蒙牛和光明都沒有完成。
2019年最初的方案被質疑後,改為同時實現“股息率大於70%、ROE大於20%、淨利潤復合增長大於8%”三個條件,即便在正常情況下,A股中很少有公司能滿足5年如此高的要求,更何況方案沒有規定新冠肺炎等不可抗力的例外情況, 而且似乎在如此苛刻的條件下,伊利股份仍能在2023年如約實現。
上述所有日益具有挑戰性的收購條件都能實現,只能證明伊利的管理團隊是優秀和有能力的,他們得到的股權是用智慧和努力換來的,是他們應得的。 相信如果蒙牛、光明、三元等企業能夠達到上述績效指標,其股東應該為管理層獲得同等的股權激勵而高興,因為相比之下,優秀的業績讓股東受益更多,有的則給予優秀有能力的管理層,何樂而不為呢? 怎麼能說管理層貪婪醜陋呢?
3、伊利管理層股權激勵的效果——穩定高效的治理機制,保障企業持續成長
資料證明,自2006年以來伊利的逐步私有化啟用以潘剛為核心的人力資本,保證以磐剛為核心的經營穩定性和伊利發展戰略的連貫性
推動了伊利持續高質量發展鞏固了伊利乳業的霸主地位18年來-
伊利銷售收入增長103倍 預計到2023年將超過1260億,復合年增長率為139%;
從 2 中獲利9億,同比增長358倍 預計到2023年將達到105億,復合年增長率為358%,攤薄ROE從2005年的不到13%提高到2011年後的20%以上,經營效率大幅提公升;
該公司的市值也增加了292003年底達到1703億,增長率為4倍,年復合增長率為207%,國有資產得到有效維護和增值
近17年來,國有股比重從2005年股改前的14倍有所增加33% 至 842%,但歸屬於國有資產股東的權益從372億元,同比增長12到2022年底達到45倍5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59%;伊利市值的增長,使得國有資產公升值幅度更高。
自2016年以來,呼和浩特國有資產年均分紅金額達到391億,超過2005年的資本; 2022年全年分紅將達到5分87億元,佔2005年資本金的1.%58次; 而且未來股息金額很可能會繼續增加。
目前,國資委已經明確指出,下一步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推動混合所有制發展,從企業管理到資本管理,從政治層面肯定了伊利逐步私有化的成功實踐,直接打臉了所謂“伊利股權激勵讓管理層掏空國有資產”。
能夠有效抵禦股權分散模式下的“蠻夷入侵”,保證公司長期戰略目標的實現。
2015年以來,中國資本市場普遍進入股權分散時代,南玻集團A董事會的血腥屠殺、近期的中巨高科技股權糾紛等公司治理事件表明,“蠻族入侵”將對伊利股份構成巨大威脅。 早在2006年和2008年,伊利股份就被傳聞被達能和光明收購,2016年9月18日晚,陽光保險發布伊利股份緊急公告,採取一系列對策措施。
通過逐步私有化,逐步提高管理層的持股比例,在呼和浩特市管理層與國有資產形成協同行動後,管理層可以加強對公司的控制,有效解決潛在的“蠻族入侵”導致的治理結構不穩定的風險,使伊利能夠更好地致力於實現“全球乳業第一”的戰略目標到 2030 年的行業“,甚至更長期的目標。
由此看來,伊利的管理層股權激勵不僅能經受住壓力考驗,又能以穩定高效的治理機制保證其長期戰略目標的實現,從而形成伊利相對於蒙牛、光明等傳統競爭對手的核心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