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紋銅杯是乙個調酒器,裡面裝滿了三種(酒),就像我們現在製作雞尾酒一樣......“唐松陽關吉聖德感應碑,這碑上的文字和上面的十二個字,顯然不是乙個人寫的......春節期間,河南鄭州博物館再次熱搜,一方面有清潔阿姨講解路,另一方面有氣勢十足的志願講解員小姐姐,一次次引來網友的點讚,評論“師傅在民間”“博物館掃和尚”。
博物館裡有“掃蕩僧”也就不足為奇了。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傳統文化的熱潮持續公升溫,參觀博物館成為很多人遊記清單上的必經之路,傳統文化的魅力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好奇。 博物館是傳承文化的空間,作為這些文化瑰寶的日常守護者,它們通過聽覺和視覺來到我們身邊是很自然的。
這種**的爆發,往往在於清潔阿姨和小學生的身份對比的衝擊。 網友們往往驚嘆於他們的知識儲備和解說姿態,不亞於專業解說員,一些細節的精妙與文化價值的傳播更令人欽佩,如此專業的呈現,可想而知背後對傳統文化的執著與熱愛。
這樣的例子並不多。 同一家鄭州博物館的55歲清潔阿姨為遊客即興演繹“雲肩之美”,廈門博物館保安楊貴寶的講解被南京大學教授、頤和園保潔隊隊長張旭能一一匯報了頤和園的19棟建築, 而外賣哥雷海則奪得冠軍......“中國詩歌大會”。
55歲的鄭州博物館清潔阿姨為遊客即興創作了“雲肩之美”。 (螢幕截圖)。
像這樣的掃地僧,有著感人勵志的故事,這些人雖然經歷或情節不同,但始終堅持自己的興趣愛好,一直努力學習。 縱觀自己的人生軌跡,他們並沒有太驚人的履歷,和大多數人一樣,他們做著乙份平凡的工作,迴圈往復,但不同的是,他們在平凡的工作中找到了不同的意義和快樂,並為之努力。
一切都不值得我心中的愛。 這些故事同樣令人感動的是,它們經常戳中我們每個人的內在自我:這些旗幟似乎落在工作、孩子、社交等藉口之下。 那些看似難以記住的古籍描述,每部作品集背後的故事,每首詩背後的含義,這些在痴迷於此的人眼中,一點都不“難”,因為他們熱愛它,不覺得無聊——在他們眼裡,這些作品集更像是積累了大量積累的老朋友, 下班後能夠和他們相處、聊天,自然是幸福的。
張旭,頤和園的清潔班組長。 (螢幕截圖)。
或許,在讚美他們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終身學習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的概念,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積極向上、非功利、自取的人生態度:熱愛生活,不求回報,不以目的為目標,從自身周圍汲取力量,從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獲得情感增量, 只是為了收穫簡單的幸福和滿足。
新年伊始,拿起自己熱衷的事情,不如現在就開始。 (完)。
作者:朱曉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