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東方與西方,穿越過去與現在,吳冠忠靜謐的繪畫之旅 永樂2023秋季拍賣會

Mondo 文化 更新 2024-02-03

藝術家吳冠中。

吳冠忠先生早年在中國學習油畫和中國畫。 後來,他在法國學習,學習西方繪畫。 他積極探索和實踐油畫的民族化和中國畫的現代化,創造性地將西方的形式美與中國傳統美學的意境相結合。 本次永樂2023秋季拍賣會,現當代藝術與中國書畫兩大板塊再次徵集吳冠中先生各個時期的經典作品,為收藏家全面呈現他的藝術創作與探索歷程。

Lot 2002 吳冠中 (1919-2010) 嘉陵河

1979年的布面油畫。

95×65cm

簽名:Tu 79。

出版物: 1《吳冠中全集III》,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第143頁。

2.吳冠中作品集,保利美術館,2010年,第54-55頁。

3.吳冠中油畫山水模板,湖南美術出版社,2019年,第87頁。

出版物封面。

在吳冠中多樣化的創作序列中,除了著名的“江南水鄉”,《樹中風景》也是極其獨特和重要的創作系列。 該系列主要以重慶山城和嘉陵江風光為主題,相較於“江南水鄉”的輕盈典雅,《蜀中風光》更具有歷史的分量和舒適開放的氣勢。 吳冠忠一直對蜀國情有獨鍾,稱其為自己的第二故鄉——抗日戰爭期間,他在重慶郊區住了五年,然後多次去蜀國寫生,他說:

1979年3月,時任**工藝美術學院教授的吳冠忠與西南師範大學的蘇寶珍互換,各自到對方學校任教一段時間,吳冠忠趁此機會回到蜀國,在重慶北碚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 小城北山環江,既有九峰競相秀的縉雲山,也有清澈湍急的嘉陵河,吳冠忠陶醉於當地的風光,經常去嘉陵江寫生,這“嘉陵河”就是在這個時候製作的, 也是該系列中少有的具有深遠意義和獨特形式美感的中國山水畫代表作。

1979年,第5期《美術》雜誌封面,文字為“繪畫的形式美”。

嘉陵河的創作恰逢20世紀70年代末,恰逢中國現代油畫發展史上的乙個重要轉折點。 上世紀50年代,中國油畫尤其受到蘇聯學院派寫實畫的影響,由於特殊時期的需要,“社會主義寫實主義”藝術成為當時創作的主流,不願拘束的吳冠忠選擇了山水畫作為自己的題材,在乙個相對安全的領域繼續探索油畫的造型語言。

1979年春,吳冠中為人民大會堂創作了一幅巨幅油畫《長江三峽》

70年代末,隨著中國經濟的初步發展和西方現代主義的衝擊,油畫領域逐漸進入多元化、個性化的階段。 他們不僅重新審視傳統和現狀,而且廣泛吸收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和觀念,用融合中西藝術的藝術實驗來呈現新事物,用大膽的形式和艷麗的色彩來發洩情感和感受。 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國油畫迎來了乙個新的發展時期,而這幅作品就是這股變革浪潮中的代表作。

嘉陵河(區域性)。

創作於1979年的《嘉陵江》是吳冠中油畫以及四十年代巴黎時期歐洲城市風景畫風格轉變的時期。

五。 經過10年代、60年代對油畫語言的探索,吳冠忠進入了比較放鬆的狀態,他開始嘗試將油畫、水彩畫和水墨畫的技法融合起來,尤其是1974年回歸水墨畫之後,他的技術空間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以這幅畫為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吳冠中已經深入發展了油畫與其他藝術形式的關聯性,如油畫的固定視點與中國畫的散散透視之間的互補優勢,油畫的寫實與水墨畫意境的和諧, 以及場景素描與主觀想象的自由聯動,都為他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更多樣化的布局形式。雖然吳冠中這一時期的作品整體上仍處於寫實主義的基調之下,但由於表現力的語彙和水墨魅力的加入,油畫獲得了現代藝術的形式結構和傳統山水畫的審美意境。

嘉陵河(區域性)。

在這幅《嘉陵河》中,構圖開闊,吳冠中鳥瞰一目了然地展現了蜀中雄偉柔和的濱水風光。 畫面借鑑了傳統山水畫的三段布局、構圖的主次排列等,無不透露出南宋山水畫經久不衰的氣息。 停泊在岸邊的特寫漁船,低垂的柳樹,矗立的農舍,半月形的坡岸環繞著所有的風景,勾勒出一幅寧靜而又栩栩如生的樹中漁村春景。 中間的場景是一條如鏡子般橫流的河流,湖面清澈清澈,幾層低坡岩石露在水面上,起伏不定,周圍寂靜無聲,只有幾艘輕舟緩緩駛過。 在這裡,畫家用筆勢極為克制,用淡墨展現了他荒涼樸素的意境。 遠處另一邊的山巒高聳入雲,陡峭深邃,或隱或隱或隱,或隱或隱,使畫面視野更廣闊,層次更豐富。 正因為如此,這件作品絕不是場景的完整素描,而是經過歸納和重組後的風景的最佳組合,畫家致力於表達的不是場景的簡單美,而是其中蘊含的情感和活力。 對此,吳冠中曾寫道:

《嘉陵河》在色彩設計上追求簡約和明亮,濱水區和河面分別以藍綠塊和白塊布局,將畫面分為兩部分,在對比鮮明的白色和綠色之間,穿插著棕色、淺綠色和淺黃色,點綴著星星,散布在山川之間, 形成起伏的節奏和跳躍的節奏。細節也極為細膩:前景中的柳枝粗壯,枝條四面八方,參差不齊,交錯錯落,葉子用輕鬆的毛筆書寫,飛揚明亮的黃綠色圓點呈現出濃郁的春意。 船隻的對角線、岩石和斜坡的堆疊、樹木和房屋的交錯,都能從這些物體的搭配中提煉出由點、線、面組成的形式元素,使作品除了具體之外,還具有形式構圖的美感。 在這幅作品中,吳冠中將油畫豐富絢麗的色彩與山水畫的清晰高遠的意境完美結合,與70年代初單純的“鄉土寫實”風格截然不同,形式元素和絢麗的色彩也預示著吳冠中在80年代後對形式美的進一步探索和提公升。

吳冠忠的《樹中風景》系列作品。

畫於1973年。

吳冠中:《桂林風光》。

香港蘇富比,2020年10月05日拍品1014

成交價:HKD 43,430,000

畫於1979年。

吳冠中,《嘉陵河畔》。

61x46cm,板上油畫。

中國美術館藏,北京。

畫於1979年。

重慶山城“ 683x137.5厘公尺墨水和彩色紙本

香港蘇富比2020年秋季拍品3043

成交價:HKD 50,324,000

拍品2001 吳冠中(1919-2010)春雨

1989年的布面油畫。

37×44.5cm

簽名: 荼 **paris

出版物: 1《吳冠中藏上》,人民美術出版社,One Gallery,香港,2003年,第126-127頁。

2.《生命的風景:吳冠忠藝術收藏II.》,聯合出版社,北京,2003年,第44-45頁。

3.《吳冠中全集III》,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第264頁。

4.“風箏線不停地流動:紀念吳冠中先生的經典作品收藏”,保利美術館,2010年,第135頁。

展覽: 1吳冠中《巴黎浪漫展》,西武畫廊,東京,日本,1989年。

2.吳冠中巴黎敘事展,法國駐香港領事館文化部,香港,1992年。

3.《風箏不停穿線:紀念吳冠中先生的經典作品集》,保利美術館,北京,2010年。

4.《紀念吳冠忠逝世一週年》,保利美術館,北京,2011年。

《春雨》創作於1989年,同年4月,吳冠中應日本西武百貨總裁的邀請,前往巴黎寫生。 5月,吳冠中創作了40多幅以巴黎為題材的油墨畫。 9月,“吳冠中繪畫巴黎藝術展”在日本東京舉行,同時出版了專輯《吳冠中繪畫巴黎敘事》。 這件作品是收藏家在西武百貨購買的展覽作品,是體現吳冠中“東西方”藝術觀的傑作。

1989年3月,吳冠中在巴黎街頭寫生。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吳冠中油畫風格的轉型時期。

五。 經過10年代、60年代的初步探索,以及70年代的鄉土寫實主義階段,他開始嘗試融合油畫、水彩畫和水墨畫的技法,特別是1974年回歸水墨畫後,表現手法得到了擴充套件。

吳冠忠,《凡爾賽的一角》,1989年,布面油畫。

到了80年代後期,他的山水畫已經超越了寫實主義,減少了畫中的敘事內容,不再受客觀物件和具體性的侷限,吳冠中對自然景觀進行了提煉、簡化和概括,將其轉化為幾何形狀和線條,然後用抽象的點、線、面來構建畫面, 用複雜的形式符號和豐富的色彩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將水墨畫的魅力和意境融入油畫中,形成簡潔、概括、抒情的半抽象風格。《春雨》在色彩、構圖和形式上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吳冠中,《牆》,1989年,布面油畫。

《春雨》呈現了雨中的巴黎,作品的意象和繪畫元素非常簡單:在翠綠的草地上,一棵柳樹發芽了新的枝條,在細雨中輕輕搖曳,樹下點綴著零星的花朵,幾隻小鳥棲息覓食; 中間地帶是乙個鏡子般的湖泊,沒有漣漪; 遠處的島上有朦朧的樹影。 這幅畫的三段式風格顯然與文人山水畫相同,同時也符合山水畫中的空間透視原則。 在這件作品中,吳冠中將西方近代美的形式理論與中國畫的筆法相結合,利用塊面的分割和對比、點的重複和分散、線條的靜止和韻律,形成一幅有節奏的畫面,賦予了這幅畫不拘一格的平面性和裝飾性。

春雨(區域性)。

畫中,草、柳、水、天分別形成綠色、黃色和灰色的塊狀,純度較高的綠色地面與黃色柳樹形成互補色的對比。 高大的垂柳用書法線條書寫,靈活有節奏,然後在樹枝上塗上淺黃色和淺綠色,顏色中多了水,刻意營造出柳葉柔和、透明、滲透的春雨效果。 地面上的鳥兒形成不規則的點,大大小小的花朵,相互關聯,充滿趣味,同時與地面形成運動與靜止、寒冷與溫暖的對比。 與前景的豐富色調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水和島嶼以灰色調呈現,湖水清澈清澈,遠處緩坡上有幾棵樹,樹幹細細,樹葉稀疏,樹枝交錯。 大面積的空白,冷灰色調,水墨筆法的運用,賦予作品山水畫的意境,遠景的設定讓人聯想到倪湛的《漁村秋姬畫》。整幅畫構圖簡潔,色彩鮮明雅緻,點、線、面縱橫交錯,既體現了西方現代美術形式構圖的美感,又具有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文人情趣。

拍品3658 吳冠忠(1919-2010),江南炎貴,精鑫,水墨和彩色紙本。

47.8×44cm

印章:皇冠上的素描,80年代。

出版:《中國現代大師畫》,第25頁,佐克中心有限公司,1990年11月。

展覽:“中國現代大師畫展”,赤坂王子大飯店,東京,19907.9-7.11。

上世紀70年代初,中日關係破冰,邦交正常化,恢復經濟往來,致力於發展友好合作關係。 80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開始大力推進文化外交,將中國現代主義引入日本等周邊國家。 縱觀吳冠中的藝術史,從70年代開始,他開始嘗試水墨媒介,到80年代他在水墨畫領域的成就已經非常成熟,這幅畫作為吳冠中新美學的代表,被文化部選為重要作品,以鄰國日本為中心,於1990年在東京參加中國大使館, 中日友好協會、中日文化交流協會等外交機構聯合舉辦“中國現代大師畫展”,與許悲鴻、齊白石、傅寶石、李庫禪、吳作人等藝術大師一起參展。

拍品3659 吳冠中(1919-2010),江南鏡心,紙本水墨和彩色。

48.8×67.8cm

風格:吳冠中,1987年。

印章:吳冠中銀,80年代。

出版:《中國現代畫:大師——吳冠中展》,第34頁,西武百貨,榮寶齋,北京,1988年。

展覽:“中國現代畫大師:吳冠中展”,西武百貨,東京,日本,1988年。

Lot 3660 吳冠中 (1919-2010) 竹林石泉

1992 Mirror Heart,紙上水墨和彩色。

68.5×69.5cm

風格:九十二,吳冠中。

印章:吳冠中銀,90後。

出版物: 1《中國現代書畫大師全集》——吳冠中——《尋找老人》,第60-61頁(韓墨軒,1995年10月)。

2.《吳冠忠作品集》,第232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

3.《吳冠中全集》第7卷,第120頁,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

出版。 竹、松、李被文人譽為“寒三友”。 最早的詩集《詩經》中,有《湛碧喬,青竹青青》。儒雅青澀,儒家高貴,卻又表現出低調的品質。 無論春夏秋冬,竹子生機勃勃,或悠閒地生長在溪邊、池塘邊、柳岸上、小徑上,或靜靜幽靜地隱居在深溝、曠野、山谷中,遠離世外桃源,獨自綻放。 與自然風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青竹更加婀娜多姿,淡雅無憂。

吳官忠和大多數文人和墨客一樣,毫不猶豫地愛上了竹子,早在1988年就在《吳官中國文集》中“竹子八卦”一章中。

拍品3661 吳冠中(1919-2010) 江南舊畫

1990年,《鏡心》,紙上水墨和彩色。

66×44cm

風格:江南抹舊畫,流浪者故鄉夢不去。 吳冠忠, 199o.

印章:在錶冠和表冠上畫草圖。

出版物: 1《吳冠中全集》第6卷,第298頁,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

2.《我的祖國:吳冠忠誕辰100周年展》,第82頁,榮寶齋,2019年。

展覽:“吳冠忠誕辰100周年展”,榮寶齋,2019年5月。

在具象和抽象之間,意象模糊不清,模糊可辨,是預示著吳冠中風格轉變的重要作品。

在吳冠中的藝術生涯中,《江南水鄉》不僅是他的情感歸屬,更是他實現藝術理念的標誌性繪畫主題,在本系列作品中,他用點、線、面來形成複雜的結構,探索著一種簡單與複雜之間極具張力的視覺圖式。

吳冠中將自然風光解構為抽象的人物,然後以簡潔生動的形式進行重構。

參考資料:吳冠中素描。

Lot 3662 吳冠中 (1919-2010) 高樹雪山

1988年,他在紙上繪畫和著色。

86×69cm

風格:1988年,吳冠中。

印章:吳冠中銀,80年代。

出版:《吳冠中——千紫萬紅》,香港萬玉堂出版,封面和圖版47,19**。

展覽:“吳冠中——千紫千紅”,萬玉堂,香港,香港,中國,19**。

這種構圖經常體現在他1978年去西雙版納和玉龍雪山的素描中。 吳冠忠很少臨摹景物,他經常先觀察,跑遍山前山後、村子南北,然後綜合、組織形象,在腦海中挖掘意境。 相較於其他後後構圖的作品,《高大的樹木和雪山》以其垂直的構圖和流暢的線條,使整個畫面充滿了向上上公升的力量。 高大的樹木拔地而起,高聳入雲,散落的彩色斑點代表著落葉,彷彿有一種動態的錯覺,引導著觀眾的視線沉入其中。 遠處背景中高聳的山崖,也以淺灰色和淺色的墨線結構鋪就了整個畫面,一種“風吹雪山,動樹枝”的意境在紙上跳躍。

《高樹雪山》創作於前十年的過渡期,吳冠中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後的鄉土寫實階段,在八十年代走向簡單樸素的半抽象風格,他的筆觸越來越乾脆,線條越來越簡潔明瞭,從素描中提煉出物體最基本的視覺特徵, 在點、線、面的流暢組合中,讓心中自然的倒影跳在紙上,通過藝術的眼光將美的抽象因素展現在真實場景中。

相關問題答案

    百年色彩穿越東西方,李建成晨的藝術足跡

    藝術旅行回顧 作者 王振宇 作家,中國水彩畫之父李建成辰 作者 傳承不過去,創新離不開源頭。在藝術創作中,色彩就是力量。李建成 年冬,全國美展在重慶舉行。人們在一幅名為 流浪的孩子 的油畫前徘徊。這幅作品描繪了乙個衣衫襤褸的男孩坐在山坡上,他的眼睛迷茫而無助,他的左手放在他所有的物品上 乙個破碎的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