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恢復了“軍銜制”,從此,軍官就是軍官,士兵就是士兵,官銜和軍銜一目了然。
因為我們剛剛經歷了“對越南的自衛反擊戰”,前線的戰爭還沒有完全結束,很多朋友把我軍恢復“軍銜制”與這場戰爭聯絡在一起,從而開始聯想:
軍隊離不開軍銜,沒有軍銜就不可能打仗。
得出這一結論的典型依據來自大家記憶猶新的“對越南的自衛反擊戰”。
舊** 對越南的自衛反擊。
輿論認為,在這場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沒有軍銜識別符號,士兵們基本上依靠“熟悉的面孔”來識別他們的指揮官。
因為沒有軍銜,“兩口袋”和“四口袋”就成了區分官兵身份的唯一標誌,而且排長、軍長等軍官都是“四口袋”,高低不分。
因此,一旦發生指揮官死亡等突發情況,軍隊的指揮關係就會“混亂”,很容易發生混亂,從而招致難以想象的後果。
那麼,這種觀點有效嗎?
軍銜和指揮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難道軍銜是保證指揮連續性和穩定性的“靈丹妙藥”嗎?
首先,我認為有必要弄清楚乙個問題——什麼是軍銜? 軍銜的作用是什麼?
解放軍軍銜制度是國家給予軍人的榮譽。 晉公升軍銜的標準包括士兵的職位、資歷、貢獻、才能等綜合因素。
這是“等級系統”的官方標準定義。
它的作用也非常明確:它理順了軍官和軍官之間的關係; 調整了官員的比例; 增強軍人的責任感和榮譽感; 提高軍官的素質; 加強對軍隊的指揮、管理、保障和協調。
第二,軍銜是軍銜,別忘了還有職位。
身穿65式軍裝的老**解放軍士兵。
每個人都不能忽視這樣乙個事實,即士兵有軍銜,從二等兵到將軍和元帥; 同時,也有職位,從“首腦”的班長到千軍司令員和司令員。
但是,等級和職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軍銜主要是用來區分士兵的軍銜,其實對於士兵來說,軍銜更多的是一種待遇、榮譽,它可以陪伴士兵的一生。
而且位置不同,可有可無,向上或向下。
就算有崗位,不管你是軍長、司令員、連長,還是排長,“到站就要落車”,這個崗位也不可能伴一輩子,到頭要麼退伍,要麼換工作,要麼退休或者離開。
因此,軍銜是軍人軍銜的“象徵”,只有有職位的人才能擁有權威。
但是,職位和等級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係:
例如,在正常情況下,排長的軍銜為少尉和中尉,團級軍官的軍銜為中校或上校。
實際情況並不完全相同,因為由於種種原因,軍隊中經常出現“高官低官”和“低官高官”的情況。
因此,如果你沒有擔任某個職位,無論軍銜再高,你也可能無法行使指揮權。
第三,上級和下級、指揮官和被指揮者、軍銜決定嗎?
關於上下級關係,《條例》規定,官兵按行政職務和級別相互從屬,無論是否直接隸屬,行政職務較高者均為上級。
同時,條例規定,當行政職位彼此不認識時,級別越高越好。
關於命令關係:
條例規定,當士兵與上級失去聯絡,一時無法恢復時,指揮官與被指揮者之間的關係應按以下順序確定。
首先,主動接受友好鄰國部隊首長的指揮;
前部:四個口袋的軍官 後部:兩個口袋的士兵。
第二,如果無法聯絡到友軍和周邊部隊,就要主動組織起來,讓高官負責指揮。
第二,當難以區分高低職位時,由處於非專業技術崗位的高階別人員負責指揮。
請注意,該法規特別強調“非專業和技術級別”。
其實這很容易理解,不管怎麼說,畢竟是戰鬥部隊,首長們不會給擅長唱歌、跳舞、擅長使用手術刀的上校和中校。
因此,在指揮關係上,職位是首要決定因素,只有在無法區分高低職位的情況下,才會根據軍銜的級別來確定上下級關係,只能是“非專業技術職級”。
第四,誰說沒有軍銜就指揮不了部隊?
沒有軍銜就指揮不了部隊“,這種說法太牽強了,更何況是世界上最好的球隊,更何況我們人民軍隊,軍銜不是靈丹妙藥。
南昌起義後,我們黨自有武裝力量,直到1955年全軍大規模授銜,我軍一直處於敵強弱的戰爭環境。
戰爭不斷,加上軍費開支不足,使得我軍當時無法實行“軍銜制”。
同時,我軍指揮官因戰爭而受到干擾的情況並不少見。
但是,我軍並沒有因為沒有實行“軍銜制”而陷入混亂,而是留下了無數戰勝對手的好故事。
遠道而來,我們來談談1979年發生在西南邊境的乙個短篇小說。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穿著六五軍裝,沒有軍銜標識的中產階級**人。
他們奉命攻打越軍的乙個軍事據點,由於戰鬥的殘酷性,乙個突擊隊有幾十名成員,一路攻到據點時,“四口袋”的軍官全部倒在了衝鋒的路上。
不佩戴軍銜徽章的解放軍儀仗隊。
這時,乙個“兩口袋”的士兵自告奮勇地站了出來:“我是第七小隊的副班長,大家聽我的命令! ”
突擊隊的戰士們立即穩住了陣地,在臨時指揮官的帶領下,他們保持冷靜,不緊不慢,繼續進攻,及時攻克了日軍未能攻破的法軍建造的堡壘。
這樣的戰爭有很多例子,無論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還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
從弱到強,他終於奪取了天下,甚至打敗了世界“第一軍強”,正是這樣一群沒有軍銜、“官兵不分”的中產階級創造了奇蹟。
曾幾何時,解放軍的“官兵不分”被一些人廣泛批評,“兩口袋”“四口袋”被人嘲笑。
這些人可能忘記了,“官兵一致”,正是我軍“不可戰勝、所向披靡”的傳家寶之一。
事實勝於雄辯,有興趣的可以閱讀解放軍的歷史,其中有最權威、最完整的答案。
第五,在沒有軍銜的時代,我軍靠什麼來保證指揮體系的順暢和持續?
這是要說我軍的一件法寶——“*人制”。
電影《芳華》劇照 難忘的65式軍裝。
什麼是“**人制”,我們舉個例子。
在對越南的自衛反擊中,誕生了一支英勇連隊,他們就是被授予集體一等功的“保衛泰山英雄連隊”。
戰鬥開始前,連隊就確定了各級幹部人數,目的只有乙個——保證連隊不會因為幹部而失去指揮權。
在連隊軍事會議上,連長、教官向連隊官兵宣布了各級一流人員名單,並要求指揮員和戰士們要有明確的想法,牢牢記在心。
* 人類系統“經過深思熟慮,非常詳細,幾乎完美無缺”。
例如,如果**所有人都走了**,誰來接管指揮部?
我軍的做法是,由上級臨時任命一名指揮員,或者號召所有戰鬥人員自願接管指揮權。
這支英勇的連隊擊退了越南人的 12 次衝鋒,殺死了 291 名敵人,並牢牢地守住了陣地,屹立不倒。
連長去世,第一**人1排長立即接任指揮; 第1排長去世後,第2排長立即接任指揮,第2排長負傷失去戰鬥力,後來上崗的副連長接過了指揮......
全連始終保持著井然有序的良好狀態,絲毫沒有因為指揮官的領導而失去戰鬥力,因此獲得了“像泰山一樣守衛英雄連”的榮譽稱號。
有人可能會質疑,上述例子有侷限性,因為“**人制”是在公司裡建立起來的,是“預設的**計畫”。
如果戰鬥人員不屬於乙個單位,也沒有軍銜可以識別,誰來指揮部隊?
其實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如果是臨時協調行動,各協調單位的領導會自行匯報職責,由最高職位的人負責指揮。
在軍官缺席等極端情況下,士兵們也被要求自願並暫時承擔指揮職責。
我軍幾十年的征服歷史可以證明,“人制”是保證指揮連續性的有效和極好的方法。
即使在恢復軍銜制度後,“*人制”仍繼續使用。
第六,軍銜不是萬能的!
另一方面,我軍多年的老對手,除了回國團等非正規武裝人員外,國民黨很早就實行了“軍銜制”。
據統計,國民黨鼎盛時期,擁有上千名一等“將領”,上校、中尉不計其數。
在一些人看來,如此龐大而完整的“軍銜制度”,再加上裝備的絕對優勢,國民黨軍隊應該是“立於不敗之地,所向披靡”。
事實是,他們的指揮系統往往是脆弱的,只要稍有觸碰就會崩潰,無論是他們的“軍銜系統”是其他因素的結果,“地球上每個人都知道”。
歷史可以證明:軍銜不是萬能的!
電影《芳華》劇照 經典的65式軍裝。
眾所周知,從1965年到1988年,我軍的“軍銜制”中斷了幾十年。
那麼,既然“軍銜不是萬能的”,為什麼我軍要在1988年恢復“軍銜制”呢?
關於這個問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解釋得很清楚:
實行“軍銜制”,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深化改革的需要,是人民解放軍走向現代化、正規化的標誌。
“軍銜制”也將促進我軍的發展和改革,實現聽從黨的指揮、打得贏仗、作風好、成為世界一流軍隊的強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