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國科技又創下了輝煌成就。 西昌發射中心傳來一聲巨響,衛星發射成功。
2月3日上午7時37分,“吉利未來星座”第二軌道平面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11顆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包括“吉利銀河”衛星在內的11顆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11顆衛星的成功發射,不僅標誌著吉利“天地一體化”出行生態的進一步完善,也創造了西昌發射場單次發射衛星數量最多的紀錄。
說到吉利,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它的汽車產品。 然而,吉利不再滿足於在地面上馳騁,而是將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宇宙。 早在2022年,吉利就已經啟動了“吉利未來行星星座”的首軌執行,展現了其在航天領域的雄心壯志。 如今,這20顆衛星的成功發射,不僅將全面提公升吉利品牌使用者的智慧出行體驗,還將為自動駕駛、海洋、無人機、物流、測繪等領域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第一位公開宣布進軍航空航天領域的汽車公司所有者是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 2002年,馬斯克成立SpaceX,提出全球衛星網際網絡“星鏈”計畫,旨在通過在近地軌道部署數萬顆衛星,形成“星鏈”網路,提供從太空到地球的高速網際網絡接入服務,成為全球首家“造星+造車”企業。 與馬斯克的經營理念類似,2018年,吉利投資浙江世控道宇科技,開始在航天領域布局,意在打造中國版的“星鏈”,推動航天產業與汽車產業的大規模融合。 據了解,2025年,吉利將完成72顆低軌衛星聯網,向世界展示中國“空間科技+汽車”的硬實力。
被別人“卡住”已是過去,中國商業航天領域已經出現“攀登者”,這對助力中國衛星星座網路規模化建設、中國版“星鏈”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面臨各種挑戰和風險。 因此,中國企業應該像吉利、華為、大疆一樣,反省自我提公升,默默培養內功,從“製造”到“智慧型製造”。 讓中國企業公升級內卷,乘風破浪,讓世界戰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