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專心
無論是科研人員還是領導幹部,調查學習所需要的是了解實際情況,解決具體問題。 那麼如何了解實際情況,解決具體問題呢? 這只是心臟。 所謂用心,就是要和基層幹部群眾打交道,和他們交朋友。 我們處於平等的關係中,所以我們不必擔心得不到這種真實的資訊。
我們的團隊基本上處於“塵土飛揚、馬不停蹄”的狀態,無論是在研究中還是在去研究的路上。 但是,我們的許多學術同仁、領導幹部甚至記者都感到調查越來越困難。 這是因為基層不歡迎,幹部群眾不說實話。 但是我們幾乎從未遇到過這種遙不可及、不受歡迎的麻煩。
人們經常問我,為什麼你每次都這麼容易下去? 我想了一會兒,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願意做一名小學生。 學者下山調查,他們沒有多少資源,他們沒有多少權力,他們不能給別人帶來任何好處,他們沒有權利讓人們合作。 但我們是學習者的心態,基層歡迎這些“學習者”。
基層希望學者、記者、領導人了解真實情況,這是真實的聲音。 然而,基層擔心,在反映真實情況後,他們會被當作負面目標,被追究責任。 所以,草根不敢說。 如果我們抱著學習的心態和平等的心去調查,只要客觀地呈現實際情況,謙虛地分析問題,把調查研究當成科學活動來對待,不好待物、待人,就不會有不願意談不談的問題。
我做了這麼多年的田野調查,最大的成就感不是來自多少理論成果,產生了多少社會影響,而是來自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的信任。 每次去乙個地方調研,都會在基層結交很多各行各業的朋友,也經常有從事一線工作的朋友和我交流。 於是,我自己的日常生活也變成了乙個場域,我習慣了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討論、思考和寫作。
只要我們實踐和堅持,就必然會獲得基層的信任。 如果第一次調查有困難,就會進行第二次或第三次,只要一次成功,一次證明,大家的信任就會增加一次。 最後大家發現,這個人還是很務實可靠的。 這樣,我們就能說出真相,我們得到的資訊會更加豐富、更有層次,我們的調研工作也會更加接地氣。
但是,誰也不想在我們用心做過的所有調查和研究中玩弄謊言,否則,我們自己就承受不了,群眾就更反感了。 只要我們真正做研究,長期積累,就會形成很好的口碑。 這種聲譽,對於學者來說,就是學術聲譽; 對於**來說,是官方的聲音; 對於記者來說,這是可信度。
所以,用心去調查,用平等的心去調查,珍惜自己的名聲,並不是特別難,就會形成乙個正向的迴圈。
2. 親臨現場
如何解決調查研究中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問題? 我認為關鍵是“個人”。
當我讀到各級領導幹部的文章時,我深受感動。 但是,凡是活潑、有思想的東西,基本上都是領導幹部自己寫的,再差,都是用講話來整理的。 但凡是講究修辭、裝模作樣、一堆大字卻沒有內容的八股作文,基本上都是秘書的“傑作”。 領導們只能看會議中的劇本,再也聽不到人的話了。 記者報告說,他們不敢寫自己想寫的東西,所以他們只會貼上和複製別人準備的新聞稿。 學者們寫文章,都是學術脈絡,或者是政策報告的翻譯者。 這些東西都是“個人”所欠缺的,他也不敢說。
不管是領導幹部、記者還是學者,要想了解某件事,最好不要讓別人去做,書記、實習生和學生只是輔助角色,要親自調查、研究、寫報告。 這種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比如,調查研究的潮流得到了極大的推動,結果出現了許多形式主義問題,調查研究成為擾亂人民的源頭,成為基層的折騰。 許多領導幹部自然而然地把考察學習當成一項任務,自然而然地把調查學習交給下屬。 因此,出現了幾種調查方法:
首先是傾倒鍋的調查研究。 最可怕的是,在調查調研開始之前,報告的大綱已經列出來了,一級標題、二級標題、一級標題、四級標題都寫好了,甚至連字數、每個部分需要多少案例和資料都寫好了。 大綱發到基層,內容填好就結束了。
甩鍋式的調查,既沒有調查也沒有研究,只是在調查研究的旗幟下玩文字遊戲。 上級只做文字整合工作,基層只是被動地提供資訊,有結果,但沒有過程,領導甚至不與基層見面。
事實上,研究研究最重要的恰恰是研究者和被調查者面對面交流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調查者和被調查者之間密切的資訊交流,同樣的現象,同樣的資料和資訊,從上級的角度,從基層的角度來看,都會有不同的解釋。 因此,研究的關鍵不在於資料,而在於觀點,在於對資料的理解。
第二種是分配基於任務的調查。 領導幹部帶辦了乙個專案,大力組織了乙個研究小組,自己當組長,副組長當副組長,下屬單位的工作人員和“筆桿”都成為課題組成員。 最後,我發現真正起作用的是那些士兵。
大興調查學習的職能之一,就是教育領導幹部,使他們在調查學習的過程中,與基層群眾接觸,腳踏實地,對自己掌握的權力懷有敬畏之心,做出更科學的決策。 但是,如果領導幹部從調查員轉變為調查指揮員,他們就會有反作用。
三是委託調查。 “第三方”的氾濫已成為基層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重要根源。 在學術界,很多科研專案的主持人都成了“老大”,很多小學生學者成了學術農民工。 不少**也熱衷於為各個層次包裝經驗,成為文化傳媒公司或智庫,客觀的調查報道不存在,用布局和宣傳陣地賺錢才是真面目。 很多**部門也通過**購買服務來購買所謂的智庫成果。
許多公共服務都適合購買,例如市政運營。 但大多數公共服務,特別是與大眾服務和基層治理有關的公共服務,都不適合外包。 畢竟,治理過程不僅是乙個服務過程,也是乙個政治過程。 具體到調查研究,借助“外腦”是一種美麗的技術,如果沒有大腦,就會被“外腦”引入歧途。 調研,其實是使領導幹部聰明、腳踏實地、有判斷力的必由之路。
3.讓人們說話
調查研究要鼓勵百派思想開花,百家爭鳴。 那是什麼意思?
今天,我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高度的同質化和越來越多的無效資訊,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 該機構的報告**,八條文獻線盛行,相同,資訊內容很少。 既然**群妖在跳舞,那都是無效資訊的干擾。 學術研究報告在八穀文也很普遍,但所有的意見和發現都要盡量平滑,生怕被別人抓住,沒能通過外部評審。 **部門調查報告穩定,怕寫錯句,然後得罪某個領導,得罪某個部門,怕被燒死。
在調查開始之前,我就在考慮這份報告的影響。 最後我們發現,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調查,了解了很多基層的實際情況,接觸了很多矛盾,但這些實際情況和具體矛盾並沒有反映在調查報告中。 調查報告埋下了不少伏筆,不仔細看就不知道,別人討論的時候都明白情況。 每個人都在迴避矛盾和問題,為什麼呢?
我想這主要是因為寫調查報告的人有太多的思想包袱,他們害怕自己寫的東西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經常有人問我寫的文章是否惹了麻煩。 我說不,絕不。 誠然,對某些文章的批評會有不滿,但事後他們從不找麻煩,互相理解。 我們的調查研究最理想的結果難道不是引起有關各方的注意,從而促進問題的解決嗎? 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的娛樂,真的沒有必要在研究上浪費時間和精力。
目前,有百家思想開花的空間,還有一百家思想家爭奪的空間。 前提是,我們是為了社會進步,為了國家和民族的繁榮昌盛,做真正的調查,做真正的研究,表達我們的觀點。 大力推進調查研究的初衷,本身就是我們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體現,其初衷是要在黨內形成上下、幹部群眾充分平等交流的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民主氛圍。
調查研究最重要的是讓人們說話,讓調查者實事求是地了解情況,被調查者實事求是地報告情況。調查研究首先是科學活動,光有太多的政治正確性是不夠的,只談觀點和立場,而不談具體問題的具體分析是不夠的。
在一些調查中,一旦接觸到具體的矛盾,就迴避,用大話掩蓋,謹慎行事,只談好不談壞,或者只是隨便談一點矛盾和問題。 只調查,不研究; 只研究,不解決問題; 就算是解決問題,也是輕浮的,解決小問題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