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外交的總目標,文明交流互鑒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條件。 文明交流互鑒的理念,既是對中華文明歷經5000年歷史變遷而傳承下來的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新中國優良外交傳統的傳承和發展,是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不僅是文明交流互鑒理念的倡導者,更是實踐者,體現在中國對外交往的方方面面。 截至2023年7月,中國已與全球118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夥伴關係,覆蓋所有主要國家、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理念,充分體現在擴大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夥伴關係中。 例如,在中俄關係中,中俄兩國秉持世代友好合作共贏的理念,堅持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原則。 雙方秉持兩國元首達成的“四個堅定支援”共識,即堅定支援對方維護主權、安全、領土完整等核心利益的努力,堅定支援對方走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堅定支援對方發展振興; 堅定支援對方辦好各司其職。在對美關係方面,中國還秉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精神,構建大國關係新模式。 相互尊重,就是尊重彼此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尊重彼此的發展權。 同時,包容互鑒的理念也被納入到與其他國家關係的發展中。 **總統在訪問坦尚尼亞期間的講話中還強調,“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模式,各方都應尊重世界文明和發展模式的多樣性。 中方將繼續堅定支援非洲國家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在共建“一帶一路”的程序中,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是共建“一帶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利益,超越不同文明、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階段的差異,開闢國家間交流新路徑,構建國際合作新框架,匯聚人類共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營造文明間平等包容交流的氛圍。 為不同文明之間搭建互鑒的橋梁。在廣泛共同努力的基礎上,豐富全球文明交流內容,完善全球文明交流形式。 在人文交流領域,深化人文交流、互鑒互鑒,是消除隔閡和誤解、促進人文理解的重要途徑。 中國同各國一道,在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領域搭建了眾多合作平台,開闢了廣泛的合作渠道。 通過各種民間交流與合作,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創造了條件。 當前,一大批優秀的外國文化產品進入中國,許多優秀的中國文化產品進入世界,這是文明交流互鑒的體現,有利於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 **總書記指出,“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的包容共生、交流互鑒,對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程序、繁榮世界文明花園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也賦予了我們新的使命,在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文聯絡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通過學術研究和交流實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堅實的學術基礎。 一是加強與國外相關學術機構和學者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學術創新。 學術研究不僅要傳承知識,還要豐富和發展現有知識。 加強與國外學術機構的交流與合作,了解對方在相關問題上的研究現狀,相互了解,相互了解,促進有針對性的交流,避免自言自語,在平等的學術交流中找到共同的學術話題和共同的學術興奮點,形成真正的學術對話。 通過高層次的學術對話和交流,促進兩校創新發展。 通過學術交流和研究,可以及時傳播和推廣最新的研究成果,從而消除公眾的疑慮和誤解。 二是交流內容要具體、務實、問題導向,就一些亟待澄清的具體問題進行交流討論,通過交流增進了解,在學術上澄清問題,為國際關係民主化和消除誤解提供學術智慧,為促進民心相通奠定堅實的學術基礎。 同時,通過具體深入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培養一批相關領域的專家,在對外交往中發揮友好使節的作用。 此外,文化外交要善用歷史記憶。 在人文交流中,要善用歷史資源,從歷史中找出一些容易讓人感同身受的主題,這樣更容易拉近雙方的距離,產生共鳴,贏得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援。 總之,在人文交流中要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這是文明發展的活力。 在文化主體性的前提下,人文交流要借鑑和借鑑人類社會一切傑出的文明成果,從“人類知識總和”中汲取優秀的思想文化資源”。 這是對內增強先進文化凝聚力和號召力,增強中華文明對外傳播力和影響力的需要。 只有融合中外古今,才能更好地理解國外思想,更好地傳播中國思想,真正實現中國思想的國際化表達。
本文作者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和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劉憲忠。
作者:劉顯忠信**編輯:洪林 評論: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