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積極探索新時代金融發展規律,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本質的認識,不斷推進金融實踐和理論體系創新,積累寶貴經驗,逐步走上了一條有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總書記特別強調,要提高我國財政資源配置的效率和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和規則影響力,通過擴大開放審慎把握節奏和強度。 近年來,我國金融業在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等方面不斷進步,有力支撐了實體經濟發展,為我國金融強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中國金融業規模不斷擴大。 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中國金融機構總資產為452家擁有82萬億元人民幣,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銀行體系和第二大保險、**和債券市場。 二是我國金融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不斷上公升,有力支撐了經濟復甦。 三是中國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援力度持續加大。 截至2023年底,向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餘額為23548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四是財政對我國經濟高質量增長的支援力度不斷加大。中國國際金融合作取得積極進展,金融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有力支撐了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 一是中國人民銀行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治理,加強與國際貨幣組織、各國央行的對話與溝通。 領導G20可持續金融工作組。 進一步深化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構建適應高水平對外開放要求的監管體系。 二是人民幣國際化取得新進展,進一步便利和推動人民幣跨境投資; 優化人民幣和貨幣合作網路的國際使用; 推進本外幣資金整合試點; 人民幣跨境收付、**融資、外匯交易等功能得到增強。 三是有效防範了系統性金融風險。 2023年,在世界利率高企、金融風險加劇的情況下,中國人民銀行建立健全了針對國內外金融市場風險的巨集觀審慎監管框架,政策調控實現了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共同穩定。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程序中,必然會面臨一系列風險、衝擊和挑戰。 “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和不確定性正在上公升”對中國金融開放構成挑戰。 一是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出現分化趨勢。 世界經濟放緩預期影響需求,各國需求放緩,世界**將下滑。 二是世界通脹水平複雜,全球經濟呈現高利率、高風險趨勢。 高利率導致一國主權債務成本急劇上公升,違約風險增加。 三是各國貨幣政策調整的不確定性增加。 金融開放是中國改革發展的重要動力。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需要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 要大力提公升金融業制度開放水平,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化國內相關領域改革。 一是構建與高水平金融開放要求相適應的監管體系,提高高水平對外開放能力。 二是完善境外投資准入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 三是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更好服務中國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 四是積極參與全球金融治理。 要大力發展跨境電商,完善跨境電商結構,推動跨境電商人民幣支付。 我國跨境電商實現了快速發展,其中B2B模式為主流,佔7565%,而B2C僅佔244%,未來,我們將大力發展跨境電商的B2C模式; 要提高我國跨境電商的進口規模; 要推動人民幣在跨境電商中的使用,規避匯率風險。 為了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和獨立性,結構性貨幣政策應更加有效,財政政策的跨週期設計和調整需要精準高效。 在全球經濟仍處於低迷狀態時,要著眼於我國經濟的中長期發展,保持貨幣規模和社會融資規模的合理增長。 首先,從巨集觀政策跨週期調控的長遠角度,聚焦緩解系統性金融風險,優化“貨幣政策+巨集觀審慎政策”“雙支柱”監管框架的協調協調,使央行的政策調控更好地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共同穩定。 第二,逆週期財政政策是必要和及時的。 逆週期調整政策需要更加有效、更加精準、更加靈活,以最小的成本帶來最大的高質量增長,同時也要兼顧長期的財政政策空間。 要切實防範風險,特別是要把金融體系風險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巨集觀審慎的國內外金融市場風險監管框架。 監測和識別國內風險,包括金融機構、房地產和地方政府風險的壓力測試和風險識別,幫助金融監管部門及時採取前瞻性和針對性的政策措施。 監測和預警國際金融風險,分析其對國內市場的影響方式,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做出綜合判斷,採取前瞻性、針對性的政策措施。
本文作者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數量經濟與數理金融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龔流堂。
作者:龔流堂新**編輯:洪林 審評: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