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專案
李驥是中國考古學之父。
我將開門見山,從關於歷史認同的兩件事開始。
首先,西方國家不承認中國的“五千年文明”,而只承認西周之後約3000年的歷史; **在此期間,李濟主持啟動了安陽陰遺址的幾次考古發掘後,西方學者開始認識到中國的商朝。 然而,夏朝及其前身(如果有的話)的存在至今仍未得到承認。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中的許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是因為西方國家對中國有偏見,所以他們不承認我們的歷史。 但實際上,主要區別在於國內外學術界對王朝和歷史的認定有不同的標準。
國際標準是史料和考古物物相互印證,而我們更注重史料,在法律上,國際學術界“既需要供詞,也需要證據(並形成證據鏈)”,我們更多地提到“供詞”。
以朝代鑑定為例,商朝的鑑定是因為甲骨文的直接文字內容和銀墟遺址出土的文物共同證明了商代的存在,但沒有發現直接含有文字符號的夏朝文物, 而甲骨文中也沒有發現任何關於夏朝的資訊,因此商朝之前的“黃帝-姚順玉-夏”的歷史時期在學術界仍然是乙個有爭議的“假說”。
其次,西方國家之所以不把“我們認為的史料”作為鑑定朝代或史事的核心標準,主要原因是史料存在問題,同時記錄者可能不是歷史見證者(可能是杜撰的),甚至因為記錄者的位置而與真實的歷史背道而馳。
例如,假設“禪宗特許經營系統”。
作為現代人,我們對它的看法是,它是中國古代祖先所探索的一種民主制度,但實際上,在春秋時期,“禪宗租界制度”一直受到質疑。
第一次明確確認姚順宇與禪宗關係的是孟子:
天和賢者,然後是賢者; 天和子,然後與子同在。 ......孔子曰:唐于禪、夏侯宸州機,其義亦。在此之前,《尚書》和《論語》,包括《商書》,都只記載了順序,沒有指出“禪使”的傳承方式,孟子相當於借用孔子的口,給他捏造的儒家“理想國”鍍金。
這一點是繼孟子之後的另一位儒家巨人荀子在《荀子飛十二子》專欄中寫的:
箱子上裝飾著他的話,只尊重它,說:這真是第一紳士的話。 紫四唱了,孟珂也唱了。 天下溝還是儒家的,他不知道什麼不是,就收了,傳了下去,認為鐘霓、自公比後世更厚,是子思和孟可的罪過。另外,以儒家思想為平台,以“禪讓”經典《尚書》為平台,其實這本書有兩個版本,乙個是西漢福生憑記憶口述的(因為始帝燒儒家時燒了這本書),這就是《晉文尚書》(口述28條); 另乙個是“古籍書”,是在孔子故居的牆壁上發現的。 這兩本書在西晉都失傳了,後來用的《尚書》是東晉捐贈的,其中《金文尚書》有33篇(為什麼還有5篇),《古代文尚書》25篇。
我們不知道現在的《尚書》與最早的版本有什麼不同,但很明顯,這本書一定為儒家的流傳增加了許多“內容”。 這表明最終流傳的版本已經失去了第一手史料所必需的真實性。
因此,在《尚書》本身需要質疑其內容真實性的前提下,它所支撐的“禪宗特許制度”更像是一座“天上之城”。
但正是這種觀點經不起質疑,它作為常識存在於中國漫長的封建歷史中,一直作為儒家政治理想被宣傳。
這個例子的目的是什麼? 最重要的是要告訴你,我們的古籍,作為史料和“自白”,在對歷史事件的認定上,有其侷限性,畢竟書是人寫的,會寫書的人大多有自己的思想和立場,他寫的東西是有偏見的,所以靠這些東西來確認一段歷史的存在,在邏輯上確實是有問題的。
另外,就是用這個“禪宗讓步制度”給大家打一針預防針,很多事情我們多年來一直信服,這些事情在兩千年的歷史中,甚至被幾代人相信了一輩子,但追溯源頭,這些可能都是從根源上的錯誤資訊。 而真正正確的資訊,歷史的真相,可能早就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但我還是想嘗試從現有的資料中推斷出那個時代一些話題的真相,當然,這種討論本質上是一種胡說八道,大家可以看看。 我們來談談“古代中國人文的始祖黃帝是否存在”的問題。
有人可能有點眼花繚亂,等等,你這個問題是什麼意思,如果黃帝不存在,我們中國人還叫炎皇的後人嗎?
不是喜歡抬高標準,黃帝極有可能是戰國時期某個思想流派編造的神話人物。
首先,黃帝的名字開始被記載,從戰國時期開始記載:
20世紀初,歷史學家顧頡剛在《與錢玄通先生談古代史書》一文中說:
“周人心目中最古老的人是禹,到了孔子有姚順,到了戰國時期有黃帝神農,到了秦國就有三皇,到了漢朝就有盤古。 “對黃帝的崇拜起源於秦國,說不定黃帝就是'黃龍地蛾'之類。”可以看出,他認為黃帝是戰國時期創造的,而不是真正的歷史人物。
最早出現黃帝的書籍是《商書》,據說是孔子編的,而讓黃帝出名的書就是著名的《史記》。 此外,出現在他面前口述《晉文尚書》的漢代儒家學者傅生,是司馬遷的老師。 這兩本書都提到了黃帝和姚順玉的“禪宗讓步制度”,也算是呼應和傳承。
其次,“燕黃後裔”一詞在晚清流行並廣為流傳,這是晚清知識分子在西方民族主義衝擊下建構民族認同的嘗試,因此他們選擇了神話人物黃帝,強調他是中華民族的“祖先”。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燕黃後裔”的概念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自稱。
再說一遍,如果這個黃帝真的存在,那他一定是人。 而眾所周知,人類**的方式有很多種,但顯然沒有騎龍的選擇。
所以就算我們不想承認,事實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也接受“黃帝”,存在了幾千年的人類祖先,無論我們是在黃帝的故鄉,還是在黃帝的陵墓,我們崇拜的黃帝其實並不存在。
儒家雅生孟子。
事情的真相可能來自乙個念頭:戰國時期的某天,百家學派的某學術大亨吃飽了飯,仰望星空,突然開始思考乙個問題:我們是誰? 我們從哪裡來? 我們要去**嗎?
對前兩個問題的思考,可能產生了構建“從古至今”的文化和種族傳承體系的想法,他想解決:我們是誰? 我們來自“,也許僅出於這個目的,他和他的同齡人就為我們的文明創造了乙個”根“,黃帝誕生了。
當然,也有可能來自利益,有些人發現,建立這樣的體系來闡述和推廣自己的教義,更有可能得到統治者的讚賞和認可。
再說了“,這些戰國時期的士大夫狂妄地想,”反正我沒看過大禹以前的文字記載,也沒有任何廢話的證據,我們說黃帝出差是騎龍不騎馬的,這麼任性。
一旦確立了這種代表中華世承的世系,後世的統治者就會不遺餘力地承認和完善這個制度,以維護自己統治的合法性,儒家思想也會不遺餘力地承認和完善這個制度,以滿足自己的政治訴求。
假的變成真的。
然後有人想問我,有這麼多人拜黃帝,自稱是燕黃後人,是不是有點傻?
當然不是。
我認為我們應該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些事情:
在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或在近代以來的百年屈辱中,黃帝變得更加像一股精神力量,它讓我們這些使用漢字、認同中華文明的人,在浩瀚的天地和悠久的歷史中,有了歸宿, 讓我們知道我們的同胞是誰,我們與其他民族的人有什麼不同,讓我們看到自己的腳後跟,給我們勇氣,給我們信心。
他其實是民族靈魂的外化和美化,我們崇拜的不是乙個虛無縹緲的人,而是無數的祖先,他們在不知的歲月裡,為了我們文明的延續、傳承、發展和輝煌,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他們凝聚的民族靈魂就是黃帝。
因此,我認為崇拜或稱自己為燕黃的後裔是很受人尊敬的,作者本人也崇拜過。
說到這裡,我想起網上看到的關於黃帝出生地的討論,我覺得很沒必要。
在民間崇拜中,黃帝顯然已經成為乙個神話人物,既然他是乙個神話人物,那麼相關的史料記載顯然是杜撰的。 至此,包括晉朝出土的《竹書編年史》,關於黃帝的資料並不多。
那麼,《中國金玉》《桂藏》等靠神話傳說的古史書的相關記載,顯然是空亭子,經不起推敲。
更重要的是,其中許多爭議最終在地區之間產生了對立。 顯然,“黃帝”的形象是為了拉近我們之間的距離——這並不是乙個不恰當的矛盾。
最後一句話,這是乙個復活節彩蛋:
由於人類的祖先騎著龍**的黃帝並不存在,但是在遠古時期,在找不到文字的古代,大約5000年前的中國大地上,卻有大量的部落,他們甚至以部落聯盟的形式形成了乙個早期的國家, 他們的首領未必叫黃帝或炎帝,但大部落的首領很有可能叫軒轅,他沒有給後人留下什麼話,卻留下了自己的姓氏——姬。
也因為血脈的延續,不是牛頭的炎帝也留下了自己的姓氏——江,在周滅商之戰中,他的後人江子牙也出風頭了不少。
作為乙個可以追溯的關於他們的故事,我們稍後會告訴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