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寶慶市邵陽市下轄的東口縣,是湖南省西南部的一顆璀璨明珠,東口縣的姓氏祠堂文化十分鮮明。 **期間,洞口是武岡縣的一部分,1952年4月從武岡縣分離出來。 東口縣城沿平溪河西岸4公里,河水切斷雪峰向東,兩岸險峻的山峰對峙,形成峽谷。 傳說峽谷被懸崖覆蓋,河水滲入洞中,形成深潭,被稱為“洞口池”,後來演變成“洞口池”,“洞口”由此得名。 洞口縣歷史悠久,根據最新的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祖先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1974年,花鼓鄉祁力村出土的文物“石斧”被鑑定為距今至少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出土的。
洞口的人民在寶慶地區非常血腥。 明朝末年,奈米首領殷子琪、袁友之率領一萬多農民起義,蓋章,年名天順,占領了數百里的領土。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攻克武岡州城,殺了暴君閩王朱琦(金鳳)。 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貧民曾義德和囚徒曾汝陽因饑荒飢餓被阻不讓離開東口縣建奈,聚眾高沙起義。 清咸豐四年(1854年),納西族白教團瑤族農民楊燕山在“百教團員”的基礎上組織長老會,在納西、沙灣(今黔陽縣)建立基地,與土豪對抗官軍,開辦糧倉, 並緩解飢餓。清朝大驚失色,拼血鎮壓,起義軍奮起反抗,將清軍的屍體打得遍地開花。
洞口的魔地,有不少著名的歷史人物,尤其是軍事人才,保衛國家,為四萬同胞的人格而戰的蔡燁,就是從我們洞口來的(據說還有一位來自邵陽大祥)。 以對近代中國影響最深遠的黃埔軍校為例,從黃埔軍校一期開始,就有我們東口境內的革命先賢從山洞進入黃浦區,再從黃埔走到抗日戰場救國求生, 大聲疾呼我們東口人的血腥本性和責任在中國近代史上。今天筆者就和大家分享《黃埔軍校第十一期的穴居人》,歡迎熟悉我院當地情況的朋友來補充和雅箏。
關於東口縣名人故事的記載,我建議大家找筆者分享《洞口縣志》。 筆者收藏的這本電子版《洞口縣志》是新中國成立後1992年東口縣官方組織編纂的《洞口縣志》第一版。 《洞口縣志》是一本研究洞口地區發展史和洞口人民性格特徵的百科全書,對洞口地方志感興趣的朋友值得仔細閱讀。
李建琦,湖南東口人,黃埔軍校騎兵第11隊。 生於1911年,別名:若武,家鄉:湖南省洞口,學歷:湖南省長沙私立嶽雲中學,院系:黃埔軍校第十一騎兵團,其他方面無記載,郵寄位址:湖南省寶慶市邵陽市南鄭街東城寨。
孫玉英湖南東口人,黃埔軍校第一步兵旅第一步兵隊。 生於1900年,別名:友民,家鄉:湖南東口,系:黃埔軍校步兵第一大隊,其他方面無記載,學校常設通訊位址:保慶市雁口浦老永義翟專。
唐國華,湖南東口人,黃埔軍校步兵第三旅。 生於1906年,別名:連武,家鄉:湖南東口,系:黃埔軍校步兵三旅二班同學,其他方面無記載,學校常住通訊位址:武岡口太原塘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