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悲哀常常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秋天的夜晚、煙熏火燎的晚餐、不眠之夜。 1976年9月9日凌晨5點,廣播局總編輯不斷響起,卻沒有人宣布這個沉重的訊息,只有一句“緊急”才能感受到那個時代最急迫的呼喚。
當他們得知***的死訊時,一直流淌的喘息聲和笑聲瞬間停止了,會議室裡一片死寂。 他們被命令不要向下傳達訊息,並絕對保密。
他們連哭的時間都沒有,下一步就是在***呼吸的前提下播出訃告。 雖然巨星隕落的那一刻可以帶來驚天動地的變化,但在現實生活中,歷史的悲劇往往發生在普通人的平凡日常生活中。
沉重、莊嚴、悲傷,這是播音員在播報重大訃告時應有的氛圍。 播音員夏青回憶起自己職業生涯中最艱難的時刻,他哭不出來,因為他代表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情感,而不僅僅是他個人感情的表達。
他堅守自己的職責,即使播音員也是人,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多年後,他的聲音第一次顫抖和嘶啞。 這一天,整個國家都籠罩在不安的氣氛中,文藝節目全部暫停。
下午3點,**站開始預告,這讓人們心中的疑惑更加濃厚。 隨後,《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軍委致全國全黨全軍各族人民的信》一再得到確認,夏青從12點開始錄音,除錯國家,決心把這個慘痛的訊息傳達給全國各族人民。 "
從下午3點到4點,為了把這個訊息傳達給全國人民,連續進行了六次預報,每次進行了兩次廣播。 據一位小學校長回憶,上一次如此密集的廣播是在1970年4月27日,為了讓大家看到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那時,年輕的老師們並不知道生命的偉大和莊嚴。 錄音棚裡,局領導對夏青的第一次錄音不滿意,直到下午3點30分才完成第二次錄音。
最終,採用了第一張錄音的複製磁帶。 《致各族人民的信》23分鐘,哀悼音樂6分鐘,《國際歌》5分52秒,經時間和站號計算,共36分鐘。
當天下午4點,軍人張守成回到家鄉宜春,他沒有看到父母的喜悅,只聽到一陣陣撕心裂肺的哭聲。 他砰的一聲把門開啟,門閂砸在地上,父母拿著黑灰相間的收音機,默默地哭著聽到“董事長去世......**“第一次廣播還沒結束,廣播電台就開始不停地響個不停,電話那頭是歇斯底里的哀嚎,接線員的另一端是無聲的眼淚。
世界各大新聞機構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報道,路透社、美聯社、合眾社、法新社相繼報道。 報告持續了25天,張守成全家都穿著黑紗白花,所以宜春的初秋顯得有些淒涼,家家戶戶的畫像都布滿了黑紗。
他趕緊回到隊伍,站在一旁,盯著收音機,聽說總統逝世第九天,123個國家的國家元首和領導人發出了169封慰問信,105個國家的國家元首和領導人來到我館表示哀悼, 53個國家降半旗。
他把它們記錄在一篇紀念文章中,並提交給當地報紙,“此時此刻,人與人之間的痛苦和快樂,我認為是相互聯絡的。 ”
他最後的願望是“按既定政策行事”,他不喜歡大驚小怪,也不喜歡太痛苦的葬禮,除了幾個戰友的去世,讓他好好告別,他的父母、妻子、孩子和孫子,沒有人能悄悄地和他說再見。
戰爭時代的大火、灰燼和混亂都傷痕累累,所以他從來不喜歡說再見。 然而,葬禮和追悼會通常是生者的儀式,只有大聲哭泣才能克服痛苦。
1976年9月18日下午3點,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追悼會,首都數百萬人參加了追悼會。 現場沒有擁擠和碰撞,人們依偎在一起,凝視著天安門樓前的主席巨像。
青翠的松樹和紅色的牆簾都顯得微不足道,只有黑底白字的橫幅——“偉大領袖導師***主席追悼會”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主持人宣布向主席雕像鞠躬三鞠躬時,淒厲的音樂籠罩著整個廣場,掩蓋了民眾的嗚咽聲,就連寂靜也無法抑制民眾心中的悲痛。
然而,這個訊息卻給**地區第一代赤腳醫生仁措乙個沉重的打擊。 他解放了**地區,但聽到***的死訊,卻不敢告訴老牧民。
他說:“從牧民的奴僕到國主,我們都靠***派人解放玉樹草原,把我們從苦海中解救出來。 “林措一歲就死了母親,五歲那年,父親被牧羊人槍殺,他從小就以乞討、流浪為生。
六歲時,他被牧羊人當作奴隸,過著“會說話的牲畜”的生活。 他睡在豬圈裡,吃豬糧和狗糧,身上總是有深淺的鞭痕。
仁措記得,1973年他去北京參加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時,牧民請他幫忙檢查身體狀況。 他雖然是半出家出家的醫生,但那一眼,就能看到主席的笑容和幸福。
然而,這個訊息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
牧民們高興得痛哭大笑,但那時,他的身體已經患上了白內障、肺病、心臟病,林措半天都想不明白自己為什麼還能笑。
藏區的呼喊聲在風中迴盪,傳到了天安門廣場。 **當他致悼詞時,進行到三分之二時,他突然身體前傾,幾乎失去了平衡,但他仍然堅持不懈地完成了悼詞。
直到哀悼音樂的旋律達到高潮,悲痛的忍耐如潮水般湧來,被稱為“百萬人一起哭泣*** 有人嘶啞地喊叫,有人痛得暈倒,但他穿著灰色的外衣,插著一面黨旗,誰也叫不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