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出版了新書《哲學二十夜》。 復旦大學哲學教授徐英進從電影出發,用簡單幽默的語言解讀了20個哲學問題,幫助我們從理性的角度理解複雜多變的生活。
存在主義、犬儒主義、伊壁鳩魯主義、本體論、身體圖式、不可翻譯性原則......你是否下定決心無數次學習哲學,卻被那些扭曲你嘴巴的哲學概念打敗了? 如果你也被崇高的哲學所吸引,並且難以理解概念,你可能需要這本書。 在《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能預測出獄後的生活會比在監獄裡好嗎? 在《杜魯門的世界》中,為什麼電視台的謊言注定要被揭穿? 在《新蝙蝠俠》中,蝙蝠俠可以借助西裝滑翔,為什麼他站在高樓頂上猶豫不決? 在《讓子彈飛》中,誰來證明六爺吃了多少碗麵條? ......如果你在哲學上不能理解它,當你談論它時,你可以理解它。 本書通過40多部電影的情節,闡述了20個哲學命題,讓你看電影,輕鬆上手西方哲學。
關於作者。 徐穎進,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專攻英美分析哲學、人工智慧哲學、日本哲學、中西比較哲學。 著有《人工智慧哲學十五講》、《有用的哲學:解決日常問題的99種思考方法》和長篇《三國志前傳》的《簡-孫建匡漢》。
推薦閱讀。 徐英進是哲學領域的天才,不僅深耕正統研究領域,還將寫作的邊界拓展到歷史、**和藝術。 本書演繹了電影作品中的哲學問題,由淺到深,充滿趣味。 這是日常生活中“愛智慧”實踐的標本。
劉青,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研究哲學最困難的方面之一是理解它的抽象本質。 這本通俗哲學的小書,通過一部讀者熟悉的電影情節,找到了一種將抽象的哲學理論形象化的好方法,是初學者學習哲學的好書。
范登凡,凡書App創始人兼首席內容官。
內容示例。 序言。
你現在開啟的,是一本小書,通過對電影的解讀,介紹基本的哲學思想。
至於什麼是電影,恐怕不需要特別解釋。 然而,當談到哲學時,很多人會問這樣的問題:什麼是哲學? 物理學、化學、經濟學都有自己的研究物件,但哲學的研究物件是什麼? 為什麼哲學家總是給大眾“不吃天下烟花”的印象? 學一點哲學有什麼好處?
好吧,讓我們先回答第乙個問題:什麼是哲學?
英語中的“哲學”一詞和希臘語中的“愛的智慧”一詞被日本學者西壽(又名西壽介,1829-1897)翻譯為漢字短語“哲學”。 但什麼是“愛的智慧”呢?
我自己對哲學的定義有點不同:哲學活動的本質是在知識的海洋中思考,從而促進人類各個知識模組之間的資訊流動。 因此,哲學本質上是人類知識的“商業活動”,它不直接產生新知識,正如商業活動不直接生產產品一樣。 然而,哲學活動在概念層面上刺激人類的知識生產,正如商業活動賦予人類生產活動以活力一樣。
為什麼?
讓我們從業務開始。 我們知道,西漢張騫派使者到西域後,絲綢之路上繁忙的商人將中國絲綢帶到了西方,當時還把西方的玻璃器皿(漢代稱為“琉璃器”)和火環布(一種防火石棉布)帶到了中國。 商家自己從事生產嗎? 他們當然沒有,他們只從事交易和流通。 然而,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從事養蠶業的中國農民才會知道,遙遠的國外市場對絲綢有需求,正是基於這種認識,他們才敢於擴大生產規模,以獲得更多的利潤。 換言之,沒有商人,就沒有最原始意義上的全球化,更不用說以此為基礎的統一世界歷史了。 那麼,乙個商人從事這些商業活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呢? 除了願意吃苦擔當,還需要對各行各業的格局有所了解。 例如,面對西方買家對瓷器用途和質量的質疑,他們既不能說太多(否則會威脅到原產地的技術壟斷),也不能說得太少(否則就無法獲得西方客戶的信任)。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商人與購買者和生產者相比,處於“資訊檢視者”的微妙位置:雖然在微觀層面上,他們肯定不如景德鎮瓷師傅那麼了解乙個過程的細節,但他們著眼於大局,只有他們知道如何將選擇的利益最大化, 運輸,以及根據他們所擁有的資訊買賣貨物。
回到哲學。 哲學和商業活動之間的類比是什麼? 想象一下,世界各地的業務都停止了,這導致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渠道被阻塞,生產者失去了生產的動力,消費者失去了購買渠道。 這樣一來,整個世界的經濟機器就會慢慢停頓下來,每個文明都要回到自給自足的自然狀態,這樣就沒有人會了解世界經濟的大局,大家都只能坐視天。 乙個沒有哲學的世界,就像沒有生意一樣:每個人都只能成為自己熟悉的知識領域的“知識工匠”,沒有人能知道這些複雜的知識模組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因此,沒有人能思考貫穿各個知識領域的全球性問題。 甚至有一些“專家”覺得,這門學科的視角,足以忽略眾生的“神的視角”。 例如,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人類的所有社會問題本質上都是經濟問題,一些弗洛伊德心理學家總是認為所有個體的心理問題都與童年創傷有關,一些物理學家認為所有生理或心理問題都是自然界中的身體問題。 這種基於學科和行業視角看世界的方式,往往會帶來“連鎖辨別效應”:你的視角不如我,所以你從你的視角看到的世界圖景,在地位上比我的世界圖景要低。 但很顯然,這種鏈條式的辨別思維,最終只能導致知識的自我孤立。
這種智力自閉症的典型症狀之一是“無知”。 這裡的“文盲數”,並不是指指標表現不好,而是指缺乏分寸感和格局感。 許多數學成績高的人,可能對事物的本質沒有分寸感和模式感。 比如,就算是理科尖生也會犯這種缺乏模式感的錯誤:買帝王蟹的時候可以貨比三家,買房的時候馬上就做出最後的決定——他沒有意識到,無論螃蟹再貴,也只是房地產杯中的一滴水。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理性”一詞在英語中的原意是“比例”,因此缺乏分寸感意味著當事人缺乏理性。
相比之下,商人是人群中更理性的一類人。 他們會仔細計算他們所做的一切的投入產出比,在購買帝王蟹時,他們不會在預算上花費太多時間——當然,為了海鮮生意而購買 100,000 只帝王蟹完全是另一回事。 因此,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商人比非商人更接近哲學領域並非巧合——西方哲學起源於以商業活動為特徵的公尺利都(今土耳其艾登省的廢墟)並非偶然。
但是哲學家總是和商人有點不同,對吧?
當然不一樣,否則商學院可以直接變成哲學院。 商業活動的基本動機是對利潤的追求,而哲學家思考的根本動機是好奇心。 那麼,為什麼哲學家們不把追求利潤作為他們人生的根本目的呢? 原因很簡單,哲學家比商人更精於算計。 哲學家會問商人:你為什麼賺這麼多錢? 最後,人們還是要進入黃土; 我這輩子賺了幾兩銀子,生活多無聊; 如果你想在有限的生命中過上更好的生活,難道不應該在人類知識的海洋中暢遊,豐富自己的視野嗎? 因此,當商人數錢時,哲學家是在計算他失去的更美好的生活,因為他整天都在數錢。
但是,為什麼哲學家不把自己變成自然主義者呢? 難道博物學家不能在知識的海洋中游泳嗎?
原因不難理解:博物學家只能吞下大量的知識碎片,他們找不到知識模組之間的關係,因此,他們看不到大局。 要理解知識和生命的奧秘,就必須達到“大綱”,而這樣的大綱只有通過哲學的反思才能獲得。
有沒有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哲學反思如何幫助我們發現知識和生活背後的一般原則?
是的! 例如,在康德的時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取得了驚人的進步,康德還發現,一般來說,任何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學習和理解這些科學發展的結果,所以他提出了乙個問題:使自然科學的建設成為可能的心理基礎是什麼? 為什麼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討論科學時相對容易達成一致?這些探究使他發現了人類認知架構的一般原則——範疇原則。 例如,人類從中世紀慢慢走出來,進入契約社會後,為了在契約的約束下簽訂商業合同,進行各種交易,開始以個人行為自由為前提。 那麼,允許建立契約的基本社會框架應該是什麼? 這導致像盧梭這樣的哲學家提出了使現代社會運轉的大綱原則——社會契約理論。 簡而言之,哲學是關於我們從事的各種日常活動的基本框架的合法性和正當性。
但是,為什麼我們熟悉的哲學命題聽起來如此空靈呢? 蘇格拉底的“我最聰明的東西在於自我認識和無知”,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黑格爾的“歷史的展開就是邏輯的展開”,薩特的“他者是地獄”聽起來都非常神秘,甚至有一種“距離感”和“抽象感”。
如何克服哲學命題帶來的所謂“距離感”和“抽象感”? 為此,我們首先需要了解這些“距離”和“抽象”是如何建立的。 事實上,對哲學命題產生這種感覺的最根本原因是,你沒有生活在偉大哲學家的時代,因此你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開始思考它們。 例如,黑格爾對辯證邏輯的崇拜與西方社會的理性文化息息相關,沒有這種生活經驗,我們只能抓住黑格爾文字的表面。 再比如,薩特存在主義思想的社會根源,是西方年輕人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傳統理性價值觀崩潰後生活現狀的某種集體體驗。
乙個新的問題出現了:既然我們不是生活在偉大哲學家生活的時代,他們的哲學與我們有什麼關係? 我們還需要從他們的思想中學習嗎?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這是因為人類文明的不同生活形式是相互共有的,例如,現代中國已經進入了市場經濟時代,與市場契約相關的基本哲學問題(例如,什麼是抽象人格)也與中國有關。 如今,中國的年輕人常常感到疏離,因此法國哲學家薩特的存在主義思想也能引起當代中國年輕人的共鳴。 學習哲學的好處是,在思考這些問題時,你可以高度系統化和推理性地思考——簡單地說,哲學可以讓你更系統地捍衛或反駁你的人生觀,這樣你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你為什麼選擇了人生的道路,或者為什麼你的一些選擇是錯誤的。
哲學話語的系統性和推理性也客觀地解釋了為什麼哲學文字如此抽象。 原因很簡單:一大堆感性的例子會破壞哲學文字的系統化和推理,甚至破壞它們的簡潔性。 有人問康德:你能用白話和更通俗的例子來解釋《純粹理性批判》中的問題嗎? 康德的回答是這樣的:這並非不可能,但這樣一來,書的厚度就會增加三倍,出版商也不會高興。 從這個角度來看,哲學書籍往往提供奶粉,而要釀造思想的乳汁,讀者必須自己動手。
如何釀造思想的乳汁? 這就是本書需要解決的問題。
沖泡奶粉需要熱水,需要某種類似熱水的溶劑來詮釋哲學。 我想到的溶劑是電影。 有許多有趣的電影為抽象的哲學命題提供了視覺解釋。 例如,如果我要解釋笛卡爾的懷疑論,我的一些朋友可能會覺得它很無聊,但如果我向你們介紹《黑客帝國》中的虛擬感官體驗製作機制,你們中的許多人會覺得它非常有趣,這部電影的想法最初來自笛卡爾的“第一次哲學沉思”。
正是出於這些原因,我決定寫一本小書,通過電影的詮釋來普及哲學。 我們討論的重點不是一部電影拍得好不好,而是所涉及的哲學問題。 比如,就藝術品質而言,我不認為美國電影《星際飛船》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但影片對外星生物社會結構的反思,確實可以幫助我們反思人類社會結構變形的可能性,而這種思考有著鮮明的哲學維度。 無獨有偶,美國喜劇電影《終結》雖然口碑和票房平平,但其劇情卻足以為黑格爾法哲學所闡述的市場人格的抽象性提供註解。
接下來,我想談談本書內容發展的邏輯。 全書共包含20個問題,分為4個部分,每個部分都圍繞乙個關鍵詞展開。 第一部分的關鍵詞是“論證”,第二部分的關鍵詞是“未來”,第三部分的關鍵詞是“社會”,第四部分的關鍵詞是“生活”。
為什麼有必要按這樣的順序排列本書的內容? 這是因為這個序列與我們個人的成長經歷相吻合。
讓我們從本書第一部分的關鍵詞“論證”開始。 為什麼要從“論證”開始? 回想一下你的童年。 那個時候,我們可能還不是對複雜的社會一無所知,更不具備反思生活的能力,但我們可能已經能夠做簡單的幾何題了。 由此可見,理性論證能力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首先獲得的邏輯能力之一。 從這個階段與以後的人生階段的關係來看,在這個階段獲得的論證能力,為我們今後理解各種複雜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要獲得反思人生問題的能力,首先要學會如何論證,如何構建最基本的意識形態體系框架——這就像學武術的過程:首先要學會拴馬定盤,然後才能學會十八刀。
第二部分的關鍵詞是“未來”。 為什麼是“未來”? 顯然,空洞地談論爭論的能力有點無聊,有時,我們確實需要更豐富的社會背景來鍛鍊我們的思維能力。 面向未來的科幻小說,符合生活經驗有限的青少年的心理特徵。 而且,科幻小說的文藝作品本身就承擔著科普的任務,對這類作品的欣賞,可以和我們在前一階段接受的“論證”訓練有著天然的聯絡。 同時,以科幻為題材的文藝作品,往往會思考未來人類社會在科技的刺激下可能出現的新結構,因此熟悉這類作品,也能讓我們為思考更複雜的人生問題做好準備。
然後,我們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的批判性思維訓練。 在這個階段,我們面臨著第三部分的關鍵詞“社會”。 有趣的是,在人類社會的現實運作中,我們之前學到的論證技巧似乎毫無用處:本來按照理性論證的精神,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但到了一定年紀,我們會發現社會上存在著乙個既非黑即白的灰色地帶, 由此我們明白,簡單的規則在這裡是行不通的——我們必須學會閱讀單詞,學會理解琴弦的聲音,並慢慢理解“黑色幽默”的“諷刺”。在這個階段,我們也將變得更加成熟和成熟。
當我們過了中年,我們開始隱隱約約地看到生命的盡頭。 在這一點上,我們開始認真思考我們整個生命的意義和以下問題:我的生命會白費嗎? 這就是我們最後一部分的關鍵詞:“生活”。
應該指出的是,儘管理性論證的重要性似乎開始從“社會”部分下降,但理性並沒有真正消失,因為哲學本身就是理性的原因。 因此,即使是在討論生活中最微妙的問題(比如那些在“灰色地帶”中模稜兩可的問題),我們也應該注意其中的硬核邏輯。 把模稜兩可的問題解釋清楚,從而理解模稜兩可的氣質,是哲學能帶給我們的。
我喜歡哲學,因為我覺得它滿足了我從各個角度思考人類生活的需要,世界上沒有其他學科能像哲學一樣給研究人員如此多的自由。 當然,我也喜歡看電影,並從哲學上解釋它們。 希望這本小書能幫助大家通過哲學思辨和電影藝術的結合,享受思考的樂趣。
徐英金. 3月 15,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