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不少車企在終端消費市場掀起了一場“大戰”,刺激了購車慾望,而在車市競爭越來越“白熱化”的情況下,2024年,車企將在哪些領域滿足消費市場的需求?
市場上多家主流車企
在城市NOA領域繼續發力
城市NOA開始了“卡牌大戰”。
為了進一步滿足消費市場的需求,很多車企都在思考同乙個問題:未來會用什麼樣的技術打動消費者的心? 智慧型駕駛無疑已成為市場各方的共同選擇。
人們所期待的智慧型駕駛,是完全不需要駕駛員操作的自動駕駛,但由於技術水平、法律法規等客觀因素,離這個目標還有很大差距。 作為從傳統駕駛向自動駕駛演進的重要一環,城市NOA(N**igate on Autopilot,即導航輔助駕駛)成為幾乎所有注重智慧型化的車企在推出新車型時都無法迴避的話題。
有些人可能會問這樣的問題。
城市NOA和行業內常用。
2 級或 3 級智慧型輔助駕駛。
有什麼區別?
Urban NOA有望成為今年車企競爭的主要賽道。 攝影:吳伯峰。
記者了解到。
Urban NOA是一種先進的駕駛員輔助系統。
也就是說,它是為城市交通環境而開發的。
駕駛輔助系統。
從某種意義上說,城市NOA是高水平智慧型輔助駕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技術難度遠大於當今廣泛應用的L2級智慧型輔助駕駛。 實現城市NOA需要龐大的資料處理能力、感知硬體和出行場景支援,這將帶來更大的挑戰。
清華大學車輛與交通學院教授宋健告訴記者
城市NOA是輔助駕駛中技術複雜性較高的功能。 通過不斷打磨城市NOA功能,我們可以持續提公升3級及以上智慧型輔助駕駛技術,這是全自動駕駛的基礎。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進步,城市NOA功能的採用是該計畫的必要組成部分,對消費市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
相關資料顯示,到2023年底,L2輔助及以上高水平智慧型駕駛智慧型汽車在國內汽車市場的滲透率將達到32%左右,而城市NOA市場的滲透率僅為5%左右。 業內普遍認為,隨著車企對智慧型輔助駕駛關注度的加大,今年城市NOA市場的滲透率有望同比增長一倍以上。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國內城市NOA領域呈現出多點開花的趨勢,市場上眾多主流車企也在這一領域持續發力。 可以預見,隨著消費市場對智慧型輔助駕駛技術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城市NOA賽道將成為今年各大車企的重點領域。 圍繞該市NOA的市場“卡牌大戰”即將開始。
新車品牌亟待擴大
產品差異化
滿足消費市場需求
據全國乘用車市場資訊協會(以下簡稱乘用車協會)統計,去年12月,新車品牌零售份額達到14個9%,同比增長09個百分點,連續數月保持最佳勢頭。 此外,市場龍頭新車品牌的整體銷售表現也比較搶眼。
雖然新車品牌的表現還算可以接受,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只有不斷努力才能保持市場競爭力。 為此,新車品牌陣營正試圖放大產品差異化的優勢,以滿足消費市場的需求。
目前,軟體、服務等軟體的實力已成為衡量車輛綜合實力的重要方面。 為了提公升品牌在智慧型化的技術優勢,多家自主新車品牌正在不斷深化與科技公司的合作。 去年年底,華為宣布將剝離汽車業務,將智慧型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的核心技術和資源整合到新公司中,並邀請不同的公司參與新公司。
宋健認為,新車品牌與科技公司合作的深化,將大大縮短相關技術的研發時間和投入成本,並盡快為消費市場帶來更多的技術成果,讓人們體驗智慧型汽車的魅力。
增程車成為新的突破口
可以最大程度地滿足
消費者的出行需求
隨著汽車電動化時代的開啟,各大車企紛紛開始思考,在新的市場發展形勢下,如何提公升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話語權。
對於消費群體來說,預計該車將徹底告別里程焦慮。 從技術角度來看,增程技術“油電”的使用特性,讓車輛在不犧牲油耗的情況下,擁有接近純電動汽車的駕駛體驗,比混合動力技術更省心。 然而,時至今日,對於增程器技術是否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業界仍存在爭議。 在此背景下,去年增程車市場的熱銷結果,改變了不少人的看法。
資料顯示,去年增程車累計銷量近50萬輛。 消費市場的積極反應,讓更多的車企意識到了這一點增程式乘用車是車企增量的新突破口。 記者梳理了市面上新車的資料資料,發現2022年國內增程車型不到15款,去年已經悄然上公升到20多款。 值得一提的是,增程車型**已降至20萬元以下,與主流燃油車和混合動力車型處於同等範圍。
業內人士認為,今年中國增程式乘用車市場有望突破百萬大關,有望同比增長一倍以上,將為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提供10個百分點以上的銷量。 崔東樹認為,現階段,增程車型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比純電動汽車的續航和成本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隨著越來越多的車企採用增程式技術,消費市場將擁有更豐富的增程式汽車,增程式技術的發展也將更加堅定。
1、網際網絡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22;
2. 違法不良資訊舉報**: 010 - 88315438
中國消費者報社會議室租賃公告
向下滾動檢視)。
由《中國消費者日報》編輯部製作。
* 《中國消費者日報》,中國消費者網。
記者 吳波峰.
編輯:李曉宇。
製片人:何永鵬、任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