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科院審議通過《完善院士遴選機制,保持院士職稱純潔性》制度檔案後首次增選院士,2023年院士增選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紀檢監察報》發表的《嚴實加強黨員幹部管理監督》一文透露:在考生公示階段,取消了5名違規考生的資格,院士會議期間處理了涉及22名有效考生的突發重大舉報線索
新改革最直接的結果是,23年來院士的遴選“寧缺不濫用”,這是自2009年以來歷屆選舉中最大的空缺。
2023年共選出59名中科院院士和7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
然而,這一次的結果與計畫的配額有很大不同。 其中,中科院計畫增選79人,實際當選59人,約佔74人7%;工程院計畫增選不超過 90 人,但實際上有 74 人當選,約佔 82 人2%。
這一空缺是自2009年以來歷屆選舉中最大的一次,結果都表明,中國院士選拔迎來了歷史上最嚴格的季節。
2022年9月,**深改委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強調要著力完善制度、解決突出問題,提高院士選拔質量,更好地發揮院士作用,進一步將院士稱號還給榮譽和學術。
這是第一次在這次院士聯選中明確禁止代禱和問候,違者將被永久取消競選資格。
評選分為兩輪,第一輪改為外部同行專家評審,額外名額120%的候選人選出後,由院士進行第二輪投票。 無論是院士還是同行專家,都是獨立評審和投票,大大減少了候選人與選民之間、選民與選民之間的接觸和溝通。
參與評審的外部同行專家管理最為嚴格,每位投票人需要交出手機,出門,不能交流,審核候選人材料後,即可獨立投票“據說食物是給你帶來的"。
與往年相比,院士之間的接觸和交流,特別是院士與候選人之間的接觸和交流大大減少。 往年院士選拔在師組不斷舉行,至少還有專業組討論、師組全體會議、第二輪人選自我介紹答疑等,並規定院士投票前必須全程參與,院士之間在這些會議上的公開交流較多。
但今年,公開討論和交流已經消失了。 候選人自我介紹和答題環節也被取消,外部同行評議和院士投票主要以電子材料為主。 “現場答辯介紹會也被取消了,理論上你只能看材料。 "
院士在投票時需要獨立審核和投票,有效減少了選舉過程中“代禱問候”的局面。
增加院士退學機制,保證團隊純潔性
作為擁有學術頭銜的院士,因為背後巨大的利益尋租空間,正逐漸演變成乙個多方多利益的“龐然大物”。
一些院士利用“院士”的頭銜過度參與商業活動,不合理的平台和門面支援時有發生; 有的院士受聘於兩個以上單位領取報酬,被社會詬病的“跑院士”現象屢屢被取締; 在一些專案中,院士頭銜已經成為綠色的“通行證”......
同時,一些地方、單位以院士人數標榜“科研成果”,為了挖走院士,既賞票又賞房,似乎變成了惡性競爭。
“院士退學機制”的改革,旨在去除院士的“終身制”和頭銜所附帶的利益和光環,讓院士頭銜真正回歸純粹的榮譽和學術。
分別在2014年和2016年,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在各自的章程中以黑白方式標明了它。院士退學機制”。相關內容。
無花果在《中科院章程》中,增加了院士退會機制的表述。
保持院士頭銜的純潔性這是工程院院長李曉紅近年來反覆提及的一句話,要求每一位院士都要珍惜自己的羽毛。
造就“院士”的是學術成就,而不是這位院士的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