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族的傳承在飛東有著悠久的歷史,除了龍城、青白二龍、龍塘、龍脊、龍山、龍泉山之外,我們龍元素之旅目前還未結束! 石塘鎮隱藏著兩個以“龍”為名的村莊,分別是馬石龍村和火龍村。
首先,讓我們關注馬西隆村。 這個名字**出生於飛東馬氏,後移居明朝洪武二十年(1388年)遷徙到飛東郎波塘的武士祖馬石龍。 傳說元朝末年,馬世龍、朱元璋將軍一起脫下戰袍,與漁民一起乘風破浪,巧妙地避開了元軍的追擊。 朱元璋登基後,馬世龍選擇隱居飛東朗博池,成為當地一家人。 明清時期,飛東馬氏族建造了一座雄偉的祠堂,始建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十三年後於1767年竣工。 祠堂雕琢彩繪,氣勢恢巨集,堪稱必經之路。
這座祠堂,現包括祠堂、武聖尼姑庵、英水尼姑庵,占地500平方公尺,白牆綠瓦,石碑上刻有“馬祠堂”四大字。 祠堂儲存著幾塊名人題寫的牌匾,其中有乙個曲折的故事。 近代,馬家族首領馬敦元曾請政界為祠堂題寫牌匾,1932年掛上。 這些牌匾丟失了很多年,直到2002年,它們在一所小學的黑板上被發現。 這些牌匾由祠堂開頭的“馬湘堂”、馬敦元後人題寫的“荀高尊”、曹坤題寫的“澤流雲浮”和段啟瑞題寫的“支部百代”組成,成為馬宗祠堂鎮“祠堂”的寶物。
祠堂裡的驚喜不僅有牌匾,還有一口歷史悠久的古井。 據悉,馬家三祖銀豐將軍在馬家祠堂附近挖了一口井,距今已有六七百年了。 這口古井的繩索上留下了一厘公尺深的妊娠紋,展現了馬家族先祖的智慧和勤奮。
馬祠堂儲存得比較完好,部分原因是祠堂曾被用作馬世龍的小學。 這所小學不僅招收馬家的子孫後代,還吸引了周邊十幾個自然村的孩子。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大亂中,祠堂的木、石、磚雕幸運地塗上了白灰或黃泥,成功地遮住了人們的眼睛和耳朵,使這座珍貴的紀念碑得以儲存下來。 2004年,馬世龍小學搬出祠堂,祠堂以其較為完備的格局、建築風格和豐富的歷史遺跡,被列為合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祠堂內的木板疊疊,精緻大氣,庭院被松柏樹遮蔭,散發著懷舊的氣息。 祠堂不僅是族人的情感紐帶,更是中華民族“根”的象徵。 在新的歷史時期,祠堂為村里注入了新的活力,如設立了人才榜、人才榜、壽星榜等,發揚了尊敬師重學、家庭和睦、勤勞富強、誠實守信的新潮流。
在馬士龍村東南的福查山腳下,還有另乙個村子,火龍村。 雖然寺廟已毀,但該村於2004年被授予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的榮譽。
近年來,火龍村致力於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通過整合村級組織集體閒置資產,如舊校舍、廢棄公屋設施等,盤活村內自然資源,連續多年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00多萬元。 每年,社群向股東支付分紅,讓集體經濟的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
火龍村旁邊的福查山以其民間傳說而聞名。 傳說古人仙人八月從海浬遊到天河,而扶剎山就是從海浬遊到天河的木筏。 這座山的名字讓人不解,相傳這座山原本是木筏,是仙人上天的交通工具。
如今,扶查山正在加快旅遊業發展,並計畫將其公升級為省級森林公園。 火龍村的未來會更加“火爆”。
在這片土地上,馬石龍村和火龍村各自承載著悠久的歷史,他們的發展故事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交織在一起,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這裡的每乙個村落、每乙個祠堂都是歷史的見證,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為我們呈現著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