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這種特質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我們的文明從未停止過? 這從漢字這個中華文明的核心要素就可以看出。 漢字是起源於中國大地的一種書寫符號系統,主要記錄漢語,具有多種功能,是表意文字系統的典型代表。 漢字的連續性突出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漢字超越了傳統與現代的界限,至今仍在使用。 這種書寫系統的形式雖然發生了變化,但其內部深層結構從未發生過根本性的變化,記錄的語言從古至今傳承而來,形成的文獻豐富而連續。 乙個能看古籍的現代人,如果開啟兩千多年前西漢人抄寫的古籍,閱讀障礙就很小,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著名學者白川曾說:“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文化就是漢字的文化,漢字的各種特徵為中國文化增添了濃郁的色彩。 “漢字也輻射到周邊民族,形成了乙個獨特的文化圈,那就是漢字文化圈。 ”
2022年11月,延續的漢字博物館和漢字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漢字博物館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是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一級博物館。 圖為漢字博物館一期。 中國新聞社汪子瑞攝。
漢字大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國幅員遼闊,方言多,民族語言多,統一文字為民族統一和民族融合奠定了重要基礎。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時,下令實行“用文字書寫”的政策,以確保政令的傳播和思想文化的統一。 秦代以後,漢字經歷了字型的漫長演變。 儘管世界分裂,朝代更迭,但漢字作為通用語言的傳統從未動搖。 從歷史上看,大多數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都是主動接受漢族文化、學習漢字的。 南北朝時期,為了將拓跋鮮卑融入中原文化,北魏孝文帝實施漢化改革,確立漢語為官方語言,要求學習漢語、使用漢字、穿漢服,對促進民族融合產生了巨大影響。 宋代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遼、西夏、晉三國政權也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他們自創的民族文字借鑑了漢字的部首。
中華民族不是簡單的人族和血脈的融合,而是乙個文化認同的實體,漢字在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世界上使用拼音文字的國家,無論是羅馬帝國還是查理曼大帝,一旦成為使用較小音標系統的民族國家,就很難統一成乙個文化連續的國家。 中國不同,在這片土地上,有朝代更迭,有政權更迭,但我們的文字是一樣的,文化是一樣的,分裂會長久地在一起,永遠是團結的勝利,這與漢字的超語言功能息息相關。 漢字不是通過直接表達語音的編碼方式來記錄語言,而是通過基於表意文字的各種編碼形式來記錄漢語,使其具有兩個特點:一方面可以準確地記錄語言,而漢字是成熟的書寫系統,與漢語相容, 能記錄各個時代的口語,能形成書面語言,使語言更加嚴謹;另一方面,漢字可以超越方言,不同的時代可以用不同的聲音發音,不同的地區可以用不同的聲音發音,無論讀什麼聲音,其含義不僅具有歷史連續性,而且具有社會知名度,書面語言早已發揮著共同語言的功能。 因此,雖然各地的方言差異很大,不同時代的語言也差異很大,但一直有乙個統一的文字。 雖然一些西方學者從記錄語言的功能角度否定漢字所代表的表意文字,但也指出,從表意文字的社會功能角度來看,漢字有很大的優勢,即不受文字語言形象的束縛,使各個方言地區的人們能夠理解他們彼此所寫的內容。
漢字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 中國是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孕育了多元融合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的傳承和延續主要依靠文字記載和經典儲存。 例如,甲骨文記錄了商朝時期的祭祀、狩獵、戰鬥、農業、醫療諮詢和天氣。 金溫記錄了周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和社會生活。 縱觀世界文明史,在許多使用拼音文字的國家,一旦政治權力被外國統治者取代,書面記錄的語音語義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使字母相同,記錄的語言也不同。 前朝文字記載的語言,今天看不懂,現朝寫的歷史,下朝看不懂,當然也不會有不間斷的、連續的史料記載。 然而,在中國,前朝滅亡,後朝依舊使用相同的書寫體系,歷代依舊採用相同的書寫體系,前後閱讀沒有障礙,所以幾千年來文明的史記一直不間斷,各種文獻豐富多樣, 傳承有序。
漢字蘊含著中國文化的遺傳密碼,許多漢字本身就記錄了當時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通過這些漢字,我們可以感受到祖先的生活,甚至是祖先的心理狀態。 因此,中國人一直對文字有一種崇敬之情,這體現在漢字演進中的傳承關係上,比如曹魏時期的《三體石經》,碑文是用古體、小璽和漢歷三種文字寫成的; 另一方面,它反映在後世對前朝文獻和書法的儲存和繼承上,例如宋代的《春花亭驛》收錄了大量前朝書法家的作品。 正是對文字的崇敬,讓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流傳千年,發揚光大。
漢字彰顯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文學的共性。 中國文學不僅是語言的藝術,也是寫作的藝術。 當我們讀唐詩《窗內有西陵千秋雪,門停泊在東吳萬里船上》時,我們只能線性地讀兩行詩,如果這樣寫的話:
窗內蘊藏著西陵千秋雪,門停泊在東吳萬里號船上。
這樣,我們看到了另一種非線性結構:門到窗、從泊位到容納、從東到西,......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這種對立是一種非線性的視覺結構。 詩歌不僅是要讀的,也是要看的。 正如著名學者饒宗頤所說:“漢字只是部分語音,漢字沒有文字,而是結合書畫藝術和文體和聲音的高度美化,造就了漢字大樹,枝葉茂盛,獨特優雅,字與字之間環環相扣, 文學和藝術(書法),構成了漢族文化最迷人的魅力。 ”
世界上各種文字都追求文字之美,但只有漢字發展出一種獨特的藝術——書法。 漢字的多樣性為形成豐富美觀的視覺效果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並結合格言、名著、篆刻,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鑑賞書法藝術的過程中得以傳承。 同時,書法也蘊含著中華家庭和國家的深厚情懷,練書法更多的是關於性格和氣質。 唐代燕振清的《祭侄手稿》氣勢磅礴,整篇文章洋溢著英雄義氣; 明代朱雲明以草書抄寫《岳陽樓》,以“先憂天下,享天下之樂”為精神力量。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2024年《求真》第3期李守奎文章《漢字與中華文明傳承》
策展人:何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