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一檔節目中,央視紅人白岩松對著鏡頭緊皺眉,憂心忡忡,一臉誠懇地問專家:
老百姓有錢卻不敢花,他不想花,你覺得是什麼讓人願意花錢?
網際網絡。
不得不說,能問的一定是白先生。
我想起了王朔之前對他的評價:乙個有著莫名優越感的肉角,總是喜歡鎖著眉頭,玩弄社會的良知。
關於刺激消費,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寫道《經濟學家吳小秋:不要再刺激內需了》。今天請允許我再說幾句話。
這個問題被問得很荒謬,前提和問題本身也是荒謬的。
普通人敢不敢花錢的前提是有錢。
下圖是申萬對疫情後我國居民工資、財產性淨收入、轉讓淨收入、營業收入的估算。
申萬巨集源巨集觀.
還有另乙個資料,根據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2024年公布的調查資料我國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人口約為964億。
在這種經濟形勢下,你能說老百姓有錢嗎?
在扣除吃喝玩樂等基本生活費用後,還有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的顧慮。
不談這些事情,咱們就說說怎麼讓普通人花錢,這和耍流氓有什麼區別嗎?
有人說我們有130萬億的居民存款!
這不得不說,只佔總人口的0%33%、67%的財富,人均財富超過6300萬,人口數量約為460萬。
這部分人群的消費是向上的,向外的,他們沒有消費不足的問題,能不能再擠出花呢?
現實情況是:富人的消費“飽和”,窮人的消費“透支”。
不是不能刺激消費,而是刺激消費不是常態,頻繁刺激可能不僅解決不了眼前的問題,時間長了還會引起一堆後遺症。
刺激就像手術前服用麻醉劑,如果不做手術就做麻醉,時間長了,不僅麻醉劑會沒用,而且你的神經末梢也可能是愚蠢的。
要想國內消費,就要讓這9億人的錢包鼓起來,這是我們消費的基本盤和增量。
消費是收入的函式,更全面的表述是消費是收入、收入預期和財富存量的函式。
如果一方面承認“消費是收入的函式”,另一方面又希望通過增加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這在邏輯上合理嗎?
要增加居民的消費需求,首先要增加居民收入。
收入增加了,財富增加了,有了完善的社會保障,人們真的不必費盡心思去刺激花錢。
經濟學家林毅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應該被消費拉動的經濟增長所取代。 我認為提出這種觀點的人要麼不了解經濟,要麼故意誤導中國。林教授的觀點也招致了一些所謂的經濟學家和專家的批評。如果沒有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帶來的家庭收入的增加,消費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如果收入沒有增加,消費增加,消費就開始依賴儲蓄,儲蓄耗盡後就成為家庭負債,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就可能成為家庭破產。
他們的邏輯似乎並沒有太錯:我們生產的最終目標是消費,當人們的消費增加時,就會刺激市場需求,促進企業擴大生產,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經濟增長的目的是不斷提高人民的消費能力和生活水平,但這是經濟增長的目標,而不是手段或經濟邏輯。
特別是在許多家庭資產負債表受損的時候,刺激消費以刺激經濟可能會適得其反。
我不反對發放消費券,甚至不反對貨幣,但僅僅通過這種刺激來刺激消費是不夠的,它不是主要手段,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還是要從源頭上增加人民的收入和購買力。
投資-消費是乙個迴圈系統,但現在這個迴圈並不順利,或者說被打破、受阻,我該怎麼辦?
需要有乙個原有的支點來打破它,讓它逐漸走上良性迴圈,而投資仍然是當下解決問題的原始終點。
正如我之前所說,居民70%的財富被鎖在房子裡,資產負債表嚴重受損,企業不願意借錢擴大生產。
有人說,該建的路都建好了,該建的房子差不多都建好了,該建的橋也建好了,出現了過度投資。
*投資基礎設施是一種公共產品,投資公共產品通常既沒有商業回報,也沒有現金流產生。
就拿最近東北旅遊熱潮來說,冰雪世界給哈爾濱帶來了財富的幾天!
中國廣泛的基礎設施投資遠未飽和,特別是在醫療、養老、教育、科研、地下管廊、資訊等新型基礎設施領域,我國基礎設施存量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在某些方面甚至不如一些發展中國家。
許多學者反對增加基礎設施投資,擔心“面子”專案和“豆腐渣”專案會浪費資源,甚至滋生腐敗。
這些擔憂是有道理的,但關鍵是如何進行投資,而不是是否應該投資。
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迴圈應該是這樣的:
廣義的基礎設施投資增長 - 各種投資的增長 - 收入增長 - 消費增長 - 收入增長 - 投資和消費增長 - 收入增長。
在這個週期中,收入增長是起點,當前形勢下的財政擴張是廣義基礎設施投資的原始支撐點。
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找到消費和投資良性迴圈的起點,才能在投資、消費和經濟增長之間建立良性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