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青年認為近年來他們的語言和寫作能力有所下降,47在接受調查的年輕人中,有1人認為他們缺乏詞彙量,而且是鐵板一塊。 此次調查,再次將中國青年的“字窮”現象帶給大眾關注。
事實上,這種現象由來已久,該機構在2019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65%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語言越來越差。 受訪者認為,年輕人的語言貧困表現在他們根本不會說詩歌(61)。9%),並且不會使用複雜的修辭手法(576%)。
讚美總是“yyds”,好看的舞台表演都叫“油炸”,無論美食和美女,一切都可以“獨一無二”,棋手的高水平比拼統稱為“仙女大戰”......類似的表達方式在生活中並不少見,年輕人似乎很難用具體的語言來描述眼前的一切。 人們將這種現象定義為“詞失語症”。
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筆者認為不超過三點:
首先,文字閱讀量急劇下降。 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曾經說過:“乙個喜歡自由獨立閱讀的人,是最難征服的,而這才是閱讀的真諦——精神自主。 “閱讀是學習語言表達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言而喻,閱讀是有價值的。 然而,年輕人整天被困在洶湧的資訊流中——看短**、看電視劇集、網購、網遊、......很難抽出時間與紙質書見面,體會到“書中有**房子,書裡有顏如玉”的真諦。
6月17日,重慶二嶺二廠舉辦的漢字場景藝術展吸引了大批市民。 (中新社**)。
其次,它過度依賴網路“熱門模因”和“模因”。 “Z世代”是與網際網絡文化一起成長的一代,他們可以通過流行語和“表情包”輕鬆傳達自己的感受。 在某種程度上,網路術語就像某種“程式碼”,而“梗”代表“我理解你”,可以迅速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但如果在表達“西瓜和冰淇淋好吃”時,這兩種不同的美味是“yyds”,那麼它們之間的區別又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
第三,年輕人越來越習慣於打字和交流,語言交流的機會正在減少。 如今,手機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年輕人過度依賴線上交流,有些人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孤獨和“社交恐懼”,這讓他們更傾向於選擇虛擬社交。 “怕說錯話就'收回'不了”,成了年輕人羞於表達的原因之一。 隨著時間的流逝,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能力逐漸下降。
已經有一群年輕人開始改變這種狀況。 在豆瓣群“文字失語互助聯盟”中,超過30萬成員堅持“嚼字”,重建自己的書面語言體系。
對於文字的韻味,《文心雕龍》已經表達得非常透徹:因此,它對冤屈的敘述是壓抑的,易感的; 當你說你要離開時,你會感到悲傷和懷舊; 在風景上,跟著聲音走,得到外觀; 單詞和短語是說出來的,以及它們何時被寫出來。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是思考世界的工具,表達方式的選擇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 語言的單一性最終轉化為思維的缺乏,語言的退化導致思維的簡化。 “言語貧乏”和“失語症”不僅僅是言語,更是用我們賴以表達的詞語進行深入思考的能力。
正如俞光中所說,“語言是有生命的,但要健康地活著,不能因病而延長。 希望當更多的人看到夕陽的餘暉時,腦海中浮現的是“夕陽與孤鳥一起飛翔,秋水一起在天空中生長”,而不是“哇”; 當我看到雪花在天空中飛舞時,我可以脫口而出“突然像一夜春風,萬樹梨花”,而不是“雪好大,我驚呆了”......完)。
本專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
作者:Zhi Y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