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乙個普通的中國公民,我偶爾會通過網際網絡瀏覽國際新聞,了解社會故事。 但是,對於**分子的傲慢言論以及美國和歐洲政客的誇張言論,我們並不認真對待。
我只是對與澳大利亞、南韓、日本、印度等國家之間存在的一些摩擦或國家之間一直在發生的爭端一笑置之。
在新時代、新社會的發展中,我對中國歷史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更加熟悉,深信中國的復興和強大是不可否認的。
中國正走上偉大之路,這欣欣向榮的景象隨處可見。 中方發言人堅定而有禮貌的對話,堅定了我......的信心
尤其是面對疫情,中國與眾多“大國”合作的實力,更是讓中國的自豪感和自信更加飽滿。
彷彿中國不再害怕任何國家的挑釁和打壓,歐洲政客們似乎明顯左右兩邊,一方面討好美國,另一方面在背後討好中國。
彷彿只要中國願意,隨時都可以收復台灣,中國周邊一些一直“對狗吠叫”的周邊國家,似乎......
因此,當我們看到國外一些關於中國的誹謗性新聞時,我心中就會湧現出一種想法,中國是否握緊了拳頭,輕蔑地瞥了一眼那些誹謗者,說:“閉嘴,再試一次! ”
但是,如果我對中國和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就會對“當代中國能經得起戰爭的考驗嗎”有更深的理解。 這個問題可能需要更仔細地考慮。
這是我讀到專欄作家張志坤文章標題時,更願意停下來深思的問題。
當代中國會捲入戰爭嗎? 顯然,張志坤的觀點比較理性,也更了解不同群體的觀點和聲音。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當代中國能否經受住戰爭考驗的前提條件。
也就是說,我們是否還在任何時候面臨戰爭,我們是否處於戰爭狀態。 有些人可能對此持消極態度。 張志坤對網路上的一些觀點進行了評論。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現代人已經習慣了平靜的生活,追求幸福和享受生活是絕大多數人的堅持。 幾十年來的“和平與發展”口號仍然是當今世界的主旋律,全球走向更加和諧的趨勢是人們普遍不希望戰爭,因此戰爭不太可能輕易爆發。
張志坤顯然不同意這種有些“異想天開”的觀點,認為這種觀點太幼稚、太荒謬,尤其是對於那些比較關注新聞的人來說。
正如他所說,世界一直面臨戰爭,過去和現在都是。
不久前,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甚至利比亞戰爭,都足以證明,以美國為首的霸權國家出於一己私利,肆無忌憚地發動戰爭是完全可能的。 將來,他們將繼續使用這種方法。
中國有一句至理名言,“有人,就有對錯”。 放大來看,全球 200 多個國家/地區都是如此。 回顧世界歷史和國內歷史,戰爭從未完全消失,未來仍將存在。
還有一種觀念認為,現代世界已經形成乙個整體,中國在近代相對於西方一直比較落後,改革開放後是在西方規則下發展起來的,所謂崛起,其實就是通過接近並最終融入西方設定的世界秩序。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與西方國家形成了乙個共同體,西方國家在制度和價值觀方面表達了對中國的認同,因此不太可能訴諸武力。
然而,這種觀點顯然過於理想化。 種種跡象表明,歐美國家對中國的態度更多是出於自身利益,而不是真正的承認。 他們目前對中國的友好姿態是基於利益,而不是對中國的承認。 從歷史上看,西方對東方財富的渴望,例如15世紀西方航海業的興起,也是基於自身利益。
此外,中國對西方制定的國際規則的崛起不是基於西方的認可,而是通過巨大的犧牲和代價。 西方不是出於對中國的認可,而是著眼於中國崛起的好處。 中國在外交史上面臨重重障礙和挑戰,遠非簡單的“等你走近”。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和美國這兩個超級大國都擁有核武器,並且在經濟上相互聯絡和相互依存。 因此,任何人都不敢輕易使用武力,以免導致關係惡化和無法彌補的損失。 這也是美國不會輕易使用武力,其他國家不敢輕舉妄動中國的原因。
然而,現實恰恰相反。 除此前的釣魚島、南海諸島、台灣問題外,美國還在南韓部署了薩德防禦飛彈,在蒙古設立監聽站,煽動**分子,在中國周邊進行了一系列聯合軍事演習,都明確地將中國視為假想敵。
其他國家,如日本,在釣魚島和南中國海表現出野心,經常挑戰中國。 在印度的領導下,受到美歐青睞的印度對中國持敵對態度,不斷挑釁,表明不會輕易放棄。
基於張的觀點,他認為中國仍然面臨巨大的戰爭風險。
戰爭會在什麼情況下爆發。
過去,無論是在釣魚島、南海諸島等問題上,中國始終奉行擱置爭端的原則,堅決反對和口頭抵制,長期採取拖延。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沒有底線。
張說,中國在釣魚島、南海等爭議問題上可能仍會採取拖延戰術,可能暫時選擇無視南韓、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挑釁,即使面對印度的一再挑釁,中國也不太可能輕易出兵。
中國或許能夠暫時容忍美國破壞其他國家對華活動,但有些底線一旦越過紅線,中方不會坐視不理。
其中,台灣問題、南海諸島、釣魚島問題就是其中之一。 這些有爭議的地區實際上正處於最終決策的邊緣,目前尚不清楚如果不法行為進一步發展,戰爭是否會爆發。
其次是朝鮮和巴基斯坦。 朝鮮在中國的戰略地位是眾所周知的,中國不會允許東北門戶受制於他人。 巴基斯坦一直與中國保持著友好關係,被譽為“巴基斯坦鐵路”,在緊急情況下,中國會出兵保護巴基斯坦,不僅是因為兩國之間的友誼,也因為巴基斯坦的巨大戰略價值。
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相當重要,北與中亞接壤,東與印度接壤,東北與中國接壤,西南與印度洋接壤,西北與伊朗接壤,簡稱“四戰之地”。 中國不會允許美國輕易控制該地區。
目前,直接對華出手的可能相對較小,但中國也有一些原則和其他國家不能觸及的“痛點”,一旦出現跨境行為,可能會迎來“戰爭時刻”作為最後的手段。
過去,中國主要追求安全與發展,面對多條戰線敵對勢力的挑釁,沒有表現出衝動的態度,而是採取“濤光默默無聞”的戰略,等待機遇和挑戰並存。
歐巴馬曾說過一句名言,大意是,如果十多億中國人也像美國等發達國家一樣過著生活水平,地球將難以忍受,人類將面臨悲劇和災難。
地球資源是有限的,如今的發達國家急於佔據更多優勢資源,不願看到人口眾多的中國崛起,所以頻頻設定絆腳石。 這些障礙雖然阻擋不了中國的發展,但不可避免地會引起對中國的怨恨。
在談到中國能否經受住戰爭的考驗時,張志坤首先強調,中國絕對不會,也永遠不會讓步。 他認為,為了生存而主動出賣身體的行為會失去中國人的靈魂。 中國人的堅定意志永遠不能妥協,但如何贏得戰爭呢?
張志坤主要從武裝力量、意志和決心、戰鬥人員構成、國家綜合國力等方面作了深入分析。 他雖然對軍隊表示了一些擔憂,但也指出,中國的軍事技術和國防水平在許多方面都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然而,乙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是,一支幾十年沒有經歷過實戰的軍隊,僅僅依靠維和、反恐和演習,能否有效應對真正的戰爭。
韓戰提出了乙個關鍵點,即戰爭的勝利不僅取決於裝備是否先進,更重要的是取決於指揮官的智慧和戰略,以及指揮員的意志和決心。
作為乙個中立國家,瑞士有能力作為乙個國家進行戰鬥。 ** “早打、大打、核打”的口號早就明確提出,所表現出的決心具有很強的威懾作用,激發了強大的戰鬥潛力。
那麼,現代中國還有應對潛在戰爭的意志和決心嗎? 此外,今天中國哪些群體能夠發揮戰鬥力?
張志坤從新興市場力量、開放的知識精英、基層工農階層和傳統民族誌學家四個層面進行了總結。
新興市場力量是指因改革開放而迅速致富,成為資本家或老闆的人,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者和既得利益集團。
開放知識精英是指在歐美受過教育,具有國際視野,地位較高的人群。 對於這個群體,張志坤表達了對其正能量的期待。
最基本的工農階層處於中國社會的最底層,雖然話語權有限,但卻是民族感情最樸素的群體。 在中國歷史的關鍵時刻,他們往往表現出不屈不撓的精神,對祖國和民族有著深沉而純潔的熱愛。 只要他們得到有效的組織,他們就會成為一股不可抗拒的強大力量。
作為傳統的民族誌學家,這個群體與工人和農民階級有著密切的聯絡。 雖然人數相對較少,但他們是抵抗精神和國家意志最明顯的代表。 他們是頑強的、理想主義的、雄心勃勃的,是民族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堅定擁護者。 如果敵人入侵,他們肯定會成為抵抗運動中最傑出的戰士。 然而,現實情況是,這個群體經常被前兩個群體邊緣化和商業化。
從綜合國力看,今天的中國在人力和物力上都有足夠的實力來抵抗任何乙個大國的全面戰爭。 然而,關鍵問題是國家機器是否能夠在面對戰爭時做出明智的戰略決策和行動,核心是否保持堅定,以及是否得到適當實施。
雖然張沒有對許多問題給出明確的答案,但他就如何贏得戰爭提出了一些建議。
首先,中國需要拿出絕對的勇氣面對戰鬥,永不退縮。 過去,“桃光和默默無聞”不再是唯一的策略。 張志坤認為,面對來自美國、日本、南韓、印度等國的挑釁,一旦觸發紅線,中國應堅決奮起,勇往直前。 這種積極主動的姿態,將使敵對勢力不敢抱有任何幻想。
其次,除了經濟發展,中國還需要加大對政治、文化和軍事建設的投入。
第三,“濤光朦朧”雖然沒有帶來外國敵對勢力的友好對待,反而激起了更多的敵意。 中國戰略在爭取“和平”的同時,也要懂得善於“打”,運用兩用手段,保持靈活性和適應性。
儘管中國今天與許多國家保持著友好關係,在危機時刻向許多國家提供了無私的幫助,但在關鍵時刻能夠全力支援和提供實質性援助的國家並不多。 因此,中國應該更加明確地與志同道合的國家團結起來,共同阻止敵對國家的侵占。
至於中國能否經受住近代戰爭的考驗,雖然張志坤在全文中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足以引起讀者的警惕。 中國歷來出才出、有志者,總有能夠帶領中國人民在危難時刻、攻堅克難、取得最終勝利的領導人。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具有與敵人血戰的英勇精神,任何考驗,包括戰爭,都無法使這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歷經風雨洗禮的民族退縮。
我們既不應過分自卑,也不應自滿。 只有正確認識不足,及時防範,才能在戰爭面前無所畏懼,最終取得勝利。 雖然我對世界形勢和中國社會的了解可能並不全面,但我深信,只要我們保持堅定的信念,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一切侵略的敵人。 中國一定經得起任何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