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的羌塘,天氣寒冷,地面結冰。 春節剛過,記者走進海拔4500多公尺的軍營,體會到了新時代邊防衛軍的情懷
解放軍報 記者 郭鳳寬 和記者 王剛 和 唐鵬
那曲軍師的戰士進行了400公尺的障礙訓練。 黃世杰拍下了高聳入雲的山峰。 **在那曲軍區某營的製氧機房內,劉洋二軍士長正在仔細檢查儀器,抄錄資料。
這裡的冬天很冷。 那曲平均海拔4500多公尺,含氧量低,氣候乾燥。 冬季氣溫可低至零下40攝氏度。
跟著劉洋的巡邏路線徒步走,過了一會兒,記者明顯感到有些“無力”,不自覺的放慢了腳步。 而走在最前面的劉陽,卻是安靜而平靜,他心中只有乙個念頭:供氧裝置應該不能出差錯!
在製氧機房不遠處,有一組英雄雕塑,象徵著守守那曲的人民戰士。 雕塑群旁的軍事歷史文化走廊,清晰地記錄了那曲的革命、建設和發展歷程,以及這一時期發生的感人故事。
能夠守在這裡是我一生的榮幸。 劉洋說,近年來,邊區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他和戰友們進一步堅定了扎根高原、立功立業的信念。
在與劉洋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負責維護的製氧機電路複雜,需要較高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操作水平。
剛到部隊時,我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一名“氧氣專家”。 劉洋回憶起他第一次與製氧機打交道的日子。 在乙個下雪的夜晚,氣溫驟降,機組的製氧機突然失靈。 了解情況後,他和兩名戰友二話不說就去了製氧機房,用現有的工具檢查故障排除情況。 忙碌了一段時間後,製氧機恢復正常。 劉洋躺在地上久久,雙腿因寒冷而有些發麻。
如果機器沒有修好,很多戰友晚上會因為缺氧而睡不好覺。 在劉洋看來,自己的辛苦是值得的,“如果我連本職工作都做不好,面對戰友,我怎麼會不好意思呢? ”
多年來,劉洋和戰友們不斷總結經驗,探索簡單實用的裝置維修保養方法,即“常備配件、自製報警、減壓應急維修、持續供氧”,有效提高了應急保障效率。 2019年,他和戰友們共同攻克了改進的“儲氧曝氣裝置”,縮短了製氧時間。
製氧機房外,呼嘯的寒風吹拂著小石頭,拍打著門窗,“噼里啪啦”的響聲。
在這樣的天氣裡,很難出去走動。 但作為駐紮在這裡的士兵,你沒有任何退縮的理由。 劉洋眉宇上滿是堅毅。
這支特遣隊的官兵都不錯。 劉洋的工作夥伴李沙二警長告訴記者,環境越不利,官兵們就越精力充沛,為了解決問題,他們往往一天大半天呆在機房裡。
努力工作,不怕困難,刻苦訓練,爭先行。 王廷釗下士是軍師訓練帶隊,400公尺障礙賽紀錄保持者。 有一次,軍區組織了一場破紀錄的比賽,王廷釗又報名參加了400公尺障礙賽。 報名後,他開始練習體能。
看著王廷釗的辛苦,公司幹部葉聰擔心他承受不了,勸他盡其所能。
只有不斷超越自我,才能進步。 王廷釗說,面對成績,他不能滿足於現狀,而是敢於嘗試和超越。 經過一段時間的精準訓練,王廷釗在比賽中再次重新整理了個人紀錄。
看著被戰友們圍住的王廷釗,葉聰眼眶濕潤了。 他說,公司連續七年被上級評為“基層建設標兵”,這一榮譽離不開官兵們的辛勤付出。
努力工作,讓你的夢想綻放。 這是李蓋雲中士在筆記本上寫的一句話。 剛入伍時,李蓋雲的體能基礎十分紮實,多次在軍區組織的考核中名列前茅。 不過,他說,這僅僅是個開始,他的夢想是有一天能站在更高的領獎台上。
夢想的種子一旦發芽,成長的力量是不可阻擋的。 近年來,李蓋雲連續四次打破軍師3000公尺跑紀錄,但從未停止過超越步伐。
心中有信心,腳下有力量。 李蓋雲說,他常年駐紮在高原上,說他不苦是假的,但戰友們不怕苦也是真的,因為他們深知軍人的責任和使命。
高原上,狂風呼嘯。 茫茫雪原,寒氣是空氣,沸騰的血液是血液。 雪山巍峨,高原戰士的信念更加堅定......
簡短評論
哪裡有精神,哪裡就有力量
崔波. 那首歌苦澀嗎? 曾幾何時,這裡很難種出一棵樹。 然而,在這樣乙個高海拔、低氧的地方,高原的官兵們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樹活在風雨中,人活在精神上,有精神就有力量。
一段歷史,用鮮血鑄就; 一種代代相傳的精神。 70多年來,在海拔4500多公尺的雪原上,官兵們繼承和發揚了“老**精神”,與暴風雪作鬥爭,與嚴寒作鬥爭,與缺氧作鬥爭。
時間轉瞬即逝,但精神卻是常青的。 綿延不絕的喜馬拉雅山,猶如無言的紀念碑,見證了每乙個邊防哨所發生的巨大變化,也守護著這片生機築起的精神高地。 新征程是一次充滿榮耀和夢想的遠征,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 作為新時代的革命戰士,只要我們繼續發揚優良傳統,以“越困難越危險越勇進”和“窄路相遇時勇勝”的英雄精神,不斷為“老**精神”注入新的內涵,就一定能夠創造出不愧為新時代的新成績!
2月25日刊登於《解放軍報》第3版。
*丨中國人民解放軍日報,學習團(ID:xuexijuntuan)。
製片人丨歐燦、侯大偉、編輯丨劉建偉、閆山、錢宗陽、編輯丨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