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文喜歡跑步,跑過2場馬拉松和5場半程馬拉松。
2024年8月,霍建文在攀枝花大河中學做機械人科學講座。
此外,他喜歡旅行,尤其是爬山,攀登海拔5000多公尺的山峰。 “人生就像長跑和爬山。 我的座右銘是“天是強的,君子是自強不息的”。地形好,君子扛德。 ”
從四川農村到留學
我出生在四川資陽農村,父母都是農民。 我的母親在我上初中時因病去世,但她對我的影響很大。 霍建文回憶說:那時候農村條件比較差,家裡喜歡圍著乙個大盆泡腳。 當她泡腳時,她的母親喜歡講述她那個時代流傳下來的神話和故事。 “媽媽對我非常嚴格,我必須自己做很多事情,所以我在6歲的時候就學會了做飯。 現在想想,我第一次煮的是粥,但原來是幹公尺飯。 小時候家裡比較窮,爸爸出去打工半年。 後來,我告訴父親,'你不在家,你不能和你說話',他再也沒有出去工作。 ”
霍建文說,他小時候沒有夢想,只知道農村的孩子要走出農家門才能讀書。 “高中班主任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現在的西南大學),因為我是俄語翻譯,我在俄羅斯呆了一段時間,在課堂上給我們講了很多當地的風土人情,這給了我很多美好的期待。 但是,當時我並沒有想過去俄羅斯讀博士,我只是想去那裡看看。 ”
在2024年高考中,霍建文考了599分。 他看了厚厚的志願者報考指南,因為對船舶與海洋工程、機械設計與自動化更感興趣,最終考上了西南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學院資訊對抗專業。 “起初,我對大學環境感到非常陌生。 從勤工研生到加入資訊對策專業實驗室,再到加入智慧型機械人創新實踐班,一路走來,我在實驗室度過了四年四年的大學生活。 ”
大學四年來,霍建文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成功為研究生保駕護航。 當時,他的學院只有乙個地方可以送學生去其他學校,但他放棄了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讀研究生的機會。 “從小到大,我從來沒有做過認真的決定,包括報考高考。 這一次,我放棄了留在我們學校的好機會,我的家人和朋友都說我為“笨蛋”。 你為什麼選擇留下來?因為我遇到了一位很好的導師,他讓我在研究生院做科學研究,而不是一直幫助橫向專案。 在讀研究生的三年裡,霍建文一直在不斷補理論,學習外語,爭取出國的機會。
2024年,霍建文在留學委員會獲得了一席之地。 “**留學委員會申請全額獎學金有固定步驟,中間有**面試環節,當時我在尋找各種策略,還增加了乙個QQ群,討論申請全獎面試的面試技巧。 面試前,他邀請了兩位導師對面試環節進行模擬,模擬過程中,他有點緊張,結結巴巴地用俄語和英語自我介紹。 在正式面試中,我被問到了深刻的專業問題。 “當時我有點興奮,但好在我的專業知識比較紮實。 ”
拿到留學委名額時,霍建文非常激動:5月12日,汶川,他在教室裡爭取高考。 如今,我在實驗室裡堅持了7年的留學夢想終於破曉了。
7年,或短或長;那時,理想就像一場夢。 7年時間,霍建文在這條孤獨的道路上堅持了下來。 他說,一路走來,他收穫頗豐,感觸頗深。
從零突破到像水裡的魚。
在申請學校時,霍建文去了四川大學培訓了四個月。 “一開始,我不知道國外大學的專業和導師是什麼,當然,我也不知道如何聯絡未來的導師。 但沒關係,最重要的是明智地使用網際網絡,並擁有一顆誠實和信任的心。 ”
2024年12月1日,霍建文(右一)陪同西南科技大學領導訪問俄羅斯。
當時,霍建文在網上查了一下俄羅斯哪些大學提供自己喜歡的專業、大學排名,也加入了俄羅斯留學生的行列。 他就像乙個問題沒完沒了的孩子,群裡的同學都很熱情,有的留學生對如何查俄語**、如何選擇導師、如何製作簡歷等提出了很多建議,對霍建文問題的回答非常詳細,對他幫助很大。
霍建文搜尋了幾位外教的**,了解了最新的研究情況,並在郵件中討論了**中的一些興趣點。 在接觸過程中,他發現外籍導師最常問的問題是關於他的研究興趣。
對於學者來說,霍建文認為是思維凝結、專案實踐和寫作能力的結合。 “新方法需要實踐,檢驗其合理性,然後用語言將該方法的思想、實驗、結論作為乙個整體進行描述,最後形成部落格,發表在期刊或網路上。 在讀研究生期間,霍建文喜歡發表高水平文章,不是為了申請專案,更不是為了評獎,而是與更多的學者交流、討論、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當你試圖與各地的學者談論研究點時,這是令人興奮和愉快的。 選學是一條寂寞的路,同學們都找到了滿意的工作,還在觀望、做實驗、除錯**。 其實,如果你選擇,不要輕易放棄,如果你堅持一段時間,你就能看到曙光。 世界那麼大,我們都年輕!”
在去四川大學學習俄語之前,霍建文想去聖彼得堡國立資訊科技機械與光學大學學習,因為該校在精密機械和光學方面具有很強的專業性。 “去四川大學培訓後,北京理工大學的一位老師建議我先去莫斯科鮑曼國立技術大學,因為這所學校在航空航天和國防技術方面比較強。 因此,我試圖聯絡鮑曼特殊力學系機械人、機電一體化和機械人系統系的一位老師。 後來,他成功進入該計畫攻讀博士學位。
霍建文認為,在俄羅斯的大學課堂上,教師更注重教授自己的經驗,更注重與學生的互動。 “在課堂上,老師不使用教科書和示範,而是根據自己編寫的課程體系或科學成果,從側面引用。 因此,不同的老師對同一門課程的教學方式不同,並且有很多參考書,使學生能夠理解課堂上的知識,培養學生更好地獲取資訊和消化課堂知識的能力。 霍建文表示,俄羅斯課程評估方式靈活自由,“在俄語課程評估中,老師會提前給出考試大綱。 考試時,老師會根據學生隨機抽取的問題對問題進行交流答題,並根據題目進行發散性問題,判斷學生是否掌握了某一知識點的全部內容。 這種一對一的評估方法避免了應試學習。 ”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霍建文憑藉“異構多機械人災害資訊多維空間感知技術”專案成功入圍第十二屆“春暉杯”中國留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代表俄羅斯競賽取得突破,榮獲2024年度俄羅斯優秀留學生獎。
在這幾年的學習中,霍建文先後去過莫斯科、聖彼得堡、摩爾曼斯克、克里公尺亞、弗拉基公尺爾、雅羅斯拉夫等地。 他仔細發現,“每個城市、城鎮、村莊都有歷史博物館、美術館、名人故居等。 博物館收藏了當地的古生物遺跡、科技史料、古代文物,以及繪畫、雕塑、裝飾藝術、宗教、文學、戲劇藝術和建築傑作。 在參觀這些博物館時,發現參觀者大多是中小學生。 ”
從教學到研究
2024年12月,霍建文完成博士答辯。 當時,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回國難度很大,他在國外工作了半年,情況穩定後才回國。 如今,霍建文是西南科技大學資訊工程學院的特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 “目前,我帶來了3名博士生和15名碩士生。 此外,他還是俄羅斯聯邦**金融大學資訊科技和大資料分析研究所的客座教授。
2024年8月12日,霍建文組織召開了第二屆機械人、人工智慧與智慧型控制國際學術會議(RAIIC 2023)。
老師,講道和教導,以解決疑惑。 “教師不僅僅是一名單純的教師,更肩負著樹立道德、培養人的責任,是新時代學生的嚮導,是教導學生為人處事的真理和寶貴品質。 霍建文說,作為一名教師,他首先要有德行,不斷反省自己,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需要一桶水。 教師自身知識豐富,才能傳授給學生知識,必須不斷開闊視野,更新知識儲備,提高教人育人能力。 ”
談及如何在教學科研中發揮特殊作用,霍建文表示:“目前,採用'多學科合作、多形式投入'的建設模式和'學科融合、科教融合、產教合作、開放共享'的執行機制,使分散、有限的學校教師科研專案與高素質的高科技團隊或創新團隊充分結合共享企業資源,並彌補了實踐教育資源的不足。 ”
在特殊環境機械人技術研究方面,霍建文在核輻射環境下多機械人協同的放射性熱點探測與定位、多機械人協同綜合感知、機械人系統互動柔性操作方法、多工高負荷重型機械手、多層次機械人輻射加固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消除機械人在核輻射環境下“卡脖子”的技術風險,實現此類裝置的自主性和可控性。所設計的“球形”和“旋轉式”空地協同抗輻射偵察機械人系統已被一些核安保、核安全工程和機械人企業應用。 “同時,以科研養人,將科研專案切成若干個研究點和知識點,構建'綜合素養+學科基礎+專業核心技術+科學前沿'的基礎理論和課程體系,進一步打造'科研技能培養+學術科技創新競賽+質量'科技創新教育平台發展”。在此基礎上,利用寒暑假和節假日,以本科生為主,部分面向研究生開設系列培訓課程,作為對正常培訓計畫的有效補充和強化,遵循青年人才專業成長規律,開展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的教學, 真正做到人才培養過程與科研培訓有機結合,高效提公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此外,霍建文還成立了數學學習小組,以組織學生參加數學建模競賽為切入點,以團隊化的方式推動師生齊心協力,加強數學和體能的訓練重視語言文化能力的培養,注重國際視野的培養,與俄羅斯、德國、美國、新加坡等國家的相關科研團隊形成“跨國、跨團隊共享”、“複核糾錯”、“反饋”等良性運作機制。 例如,通過聖彼得堡大工業大學、俄羅斯聯邦**財經大學等的教師,團隊開展了“人工智慧”“機械人運動控制”等課程,為團隊打造了科學化、國際化的本科課程體系。 通過**留學委員會創新人才國際合作培養計畫,開展碩士“2+1”、博士“2+2”、“2+1+1”等聯合培養模式,推動團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建設。 此外,他還親自資助學生進入阿里巴巴等公司開展專案培訓,並資助學生赴新加坡、俄羅斯進行短期交流,提公升國際視野。
在採訪中,霍建文還談到了自己科研工作的前景。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有457座核反應堆在執行,容量為4億兆瓦。 中國各類放射源超過30萬個,其中約19萬個被廢棄。 核安全是核能和核技術發展的生命線,核設施中的核廢料轉移、核材料運輸和核退役非常頻繁,這給核安全監測和管理帶來了巨大挑戰。 國家《“十四五”規劃》和《到2024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將加強應急處置能力,建設三個區域核與輻射應急監測物資儲備。 “為保障核工業長遠發展和社會安全穩定,研究如何有效運用智慧型探測手段,快速、準確地搜尋未知環境中失控的放射源,是核安全和放射性汙染應急響應的重要組成部分。 面對核能發展的新形勢、新挑戰,我國核應急響應在技術、裝備和能力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這也是各國在開發利用核能過程中面臨的共同問題。 ”
霍建文還表示,目前,傳統方法是由技術人員攜帶放射性探測儀器進行“拉網式”搜尋丟失或被盜的熱點,操作時間長,對操作人員的健康風險較大。 隨著智慧型機械人技術的飛速發展,用機械人代替人類來搜尋輻射,可以有效防止搜尋者受到輻射的傷害。 例如,員工搖桿操作機械人控制並執行路徑清晰的熱點搜尋,健康風險小,操作簡單,是熱點搜尋的首選手段。 “然而,依靠遙控操作和搜尋方式在大多數情況下處於'盲搜'狀態,無法準確高效地找到熱點,機械人的智慧型性和自主性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此外,完全依靠人工遙控在大面積上搜尋未知放射源將變得極其繁瑣,甚至不可能。 由此可見,將輻射探測與智慧型機械人技術有機結合,高效、準確地定位和搜尋輻射熱點,防止放射性物質對相關從業人員、公眾和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為核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具有重要意義。 ”
2024年11月,霍建文參加“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日”全國活動月山東站,並作為演講嘉賓進行分享。 談及自己的感受,他說:“感謝團為我國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了鍛鍊和展示科技水平的舞台。 圍繞數字經濟創新,開展了分享對話、專題論壇、參觀等豐富活動,了解了浪潮集團、中國重汽等民族骨幹企業的技術發展情況。 此外,結識更多優秀的青年科學家,也激勵著我在科研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
2024年,霍建文參加莫斯科馬拉松比賽。
其實,熱愛長跑、登山的霍建文,小時候就被戲稱為“永超”。 顧名思義,他多年來在學術和教學的道路上奔跑攀登,不斷超越自我,永無止境,因為巔峰是一面旗幟。 他說他想做乙個孤獨的步行者。
作者:《中國兒女》記者於偉。
編輯:趙涵琪。
本文發表於《中國兒女》雜誌2024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