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誕生於想象中,充滿神秘色彩,但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球場之間卻能找到“龍”的蹤跡。
高低頭,前爪,後爪,像在空中飛翔。 這是一條大約 6,500 年前的龍,人們用蛤蜊殼製作了它,並將其放在死者旁邊。 1987年,考古學家在河南省濮陽市西水坡遺址開鑿一座墓葬時,重新發現了蚌形龍。
河南省濮陽市西水坡遺址M45墓出土的貽貝雕塑龍(照片由濮陽市啟城博物館提供) 這條龍目前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安居樂業”,長178公尺, 067公尺,形狀與現代龍相似,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蛤蜊龍形,中華民族的龍圖騰崇拜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中晚期。
不同時代、不同形態的“中國龍”附著在各式各樣精美的文物上,有玉雕、青銅鑄造、書畫、彩繪、陶器製作,或雄偉有力,或高雅靈動,或精緻壯麗,或樸素可愛。
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北四展廳,陳列櫃中間的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立刻映入觀眾的眼簾,這裡正在展出嘉琛龍年文化展。
國家博物館展出的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圖片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提供) 這條龍沒有角,沒有四肢,沒有爪子,但它非常有活力——長長的鼻子,飛揚的鬃毛,有力的卷尾,整個身體構成乙個反“C”形, 彷彿要飛走了。它高 26 厘公尺,重 1 公斤,是中國發現的最早、最大、製作最精良的龍形玉。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中的玉龍(圖片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提供) 1971年8月,內蒙古翁牛特旗賽琴塔拉村村民張鳳翔在農田裡挖出了這條玉龍,在陽光下閃耀著綠色的光芒。 有學者認為,“C”形碧玉龍曾用於紅山文化的祭祀活動,祖先可能會將玉龍掛在身上,拿在手中進行祭祀活動。
玉龍都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深刻的內涵和美好的寓意。 出土的紅山龍形玉雕系列,是紅山文化先祖“崇玉上龍”的實物見證。 時至今日,跨越5000多年的“C”形碧玉龍依然精神抖擻。其形象被製作成各種文創產品,出現在郵票、央行紀念幣、中國探月工程圖案原型上。
從內蒙古翁牛特旗賽勤塔拉村一路向南,幾乎同時,在1500多公里外的安徽省寒山縣,又一條玉龍如齊射,為龍圖騰崇拜背後“多元團結”的文明精神增添了精彩的註腳。
走進安徽省寒山縣博物館,這條長長的步道是44 厘公尺,短直徑 39 cm, 厚度 02厘公尺長的玉龍靜靜地躺在陳列櫃中,以透閃石為主要材料,通體打磨,造型簡潔,顯得莊嚴雄偉。
1998年10月,考古隊第三次對淩家灘遺址進行發掘,遺址墓地區東側16號墓坑中出現一條玉龍,令現場眾人大吃一驚。 玉龍扁橢圓形,頭頂有兩隻角,口鼻褶、須上刻有陰紋,背面的弧線代表身體,十七條陰斜線形似龍鱗。
出土的一組項鍊中有一條玉龍,其形象與中華民族傳統龍的形象非常相似,眼睛圓圓的,兩角微上翹,鼻子突出,頭尾相連,背部裝飾著對稱的陰線。 在尾巴附近鑽乙個圓孔,似乎是用來繫繩的。 淩家灘考古隊首任隊長張敬國在他發表的考古發掘報告中對此進行了描述。
北部有牛河梁遺址,南部有淩家灘遺址,它們都在5500年前興盛起來,都有拜龍和玉器為珍貴的觀念,這證明中國早期的文化圈早在夏商時期之前就已經形成。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王偉說。
千百年過去了,龍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始終與山河同在,與歷史同行。 在古代蜀地區,三千多年前的三星堆祖先也延續了這種圖騰崇拜。
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遺址工作站副站長徐丹陽眼中,是三星堆第一青銅神樹上的龍。
三星堆1號青銅神樹 新華社記者 薛晨攝 青銅神樹陳列在新三星堆博物館最後乙個展廳**,在特別布置的星空穹頂下,高度為396公尺高的青銅神樹巍然挺拔,具有直天之勢。 在聖樹的一側,乙個長角的頭,頭朝上和胸前的“龍”,圓圓的眼睛有銅鈴那麼大,咧著嘴,樹的邊緣匆匆而下,前腳踩在聖樹的山腳下,扭曲的軀幹向後轉,附著在聖樹的主幹上, 軀幹伸展得像人手掌一樣纖細修長的後腳,整個龍形優雅、敏捷又詭異詭譎,莫名其妙。
三星堆1號青銅神樹上的龍頭 新華社記者薛辰攝 徐丹陽認為,神樹在當時具有通天通地的祭祀功能,神樹上的龍象徵著通人與神靈的使者,從天而降,降臨人間。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龍”以各種形式和方式出現,象徵著力量、安寧、吉祥、美麗的龍圖騰,龍的信仰早已超越了血緣和地域的侷限,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文化象徵。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海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