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和任務的關鍵一年。 當前,全國各地都按照第一次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深刻認識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切實增強做好經濟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抓住一切有利時機, 利用一切有利條件,“一看到就去做”。人民群眾首要計畫推出“見了就快”系列報道,見證和記錄中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場景。
累計天然氣產量超過70億立方公尺,石油產量超過70萬噸。 2月1日,我國首個自主勘探開發的1500公尺深水氣田“神海一號”交出了新的“成績單”。 自2021年投產以來,位於中國海南省陵水海域的“神海一號”持續生產高穩產,成為依託深海優勢、拓展深海文章、加快開發深海油氣資源的生動註腳。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 在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當下,依託海洋資源的“藍色經濟”日益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沿海省份緊緊把握“向海”資源特點,強勢謀劃海洋,為全國發展海洋開闢新路子,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把握“海”優勢:傳統產業“新”發展
一,二,三,出發! “早上7點,福建省寧德市焦城區三渡白魚灣海域大型黃魚養殖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養殖基地負責人宋向國和工人們將在秤上打撈收穫的大黃魚。
這些魚將在同一天包裝並運往全國各地。 宋向國笑著說,養殖基地啟用“深水養殖模式”,實現品質和產量雙提公升,共新增網箱84個,僅過年幾天就能賣出上千噸魚。
養殖者正在將大型黃花魚打撈到鱗片上。 人民網攝影:陳勇。
在海邊吃海,唱海的田園之歌。 從尋求“一域”到培育“全鏈條”,漁業養殖正在向“新”發展:“從近岸淺海養殖到深海近海養殖,從傳統人工養殖到自動化智慧型養殖”的時代已經悄然到來。
2月4日,隨著太陽的公升起,在距離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近海120海浬的黃海,全球首艘全潛式深海水產養殖裝置“深藍1號”的網箱再次潛入海拔57公尺以下的黃海冷水團。
“神蘭一號”養殖隊隊長楊力、養殖操作員吳海軍通過水下智慧型監測系統和聲吶系統實時監控魚苗投喂情況和自動化裝置執行情況。
黃海深藍1號。 攝影:彭兆軍。
這是目前唯一的國家深海綠色養殖試驗區,海底溫度常年保持在12°C以下,是冷水魚生長的好地方。 山東大洋集團深海綠色養殖副總經理郝林介紹,“深藍1號”已完成三次大規模魚類收穫,實現了世界低緯度深海養殖鮭魚和國內海鮭魚養殖的突破,可在36小時內發往全國,擺上人民餐桌。
位於浙江省象山縣的北歐(中國)鮭魚RAS陸基養殖場是亞洲最大的陸基大西洋鮭魚迴圈水養殖廠,一期專案即將完工,年生產能力4000噸,二期專案將於近期開工建設。 未來,象山縣將依託該專案,吸引上下游鮭魚企業,構建三文魚育苗、養殖、深加工的全產業鏈布局。
深耕大海“開啟了新一輪的”耕海牧漁”。
挖掘“海洋”價值:新興產業方興未艾
上海是中國海洋經濟最發達、海洋產業最集中的地區之一,預計2023年全市海洋GDP將突破萬億大關。
激發“藍色發展”新動能,科技創新始終是第一動力。
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上海市海洋現代化城市建設領導小組組長龔正指出,要全力推進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這一號召很快在上海崇明(長興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落實:園區海洋領域研發(科研和實驗開發)投入比例大幅提公升; 圍繞價值鏈高階聚集創新研發載體,加快推進海洋裝備產業鏈補充、鞏固和做強。
當前,沿海地區正在搶占“風口”,加快布局產業版圖。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揚口港LNG能源島。 人民日報記者王繼亮攝。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的洋口港是“能源島和工業港”,現已成為海洋發展的“主發動機”,國信、協鑫、華潤等專案建成後,陽口港年LNG(液化天然氣)處理能力有望超過2000萬噸, 並將成為該國最大的液化天然氣能源供應中心。
近年來,廣東省汕尾市大力建設“風、能、太陽能、水、火、能儲能”的能源體系,中國廣核集團等一批大型企業相繼入駐。 “汕尾日益成為海洋產業的新'高地'。 汕尾市市長鄭海濤告訴記者。
搶占“藍色崛起”新風口,跑贏“變大做強”新賽道。
浙江舟山綠色石化基地。 人民日報 張永濤攝。
2023年,全球最大的單機容量18MW直驅海上風電機組和全球最大的單機容量16MW海上風電機組將在福建省福清市下線。
在浙江省舟山市,自貿試驗區將做好“油氣”:2023年新增油氣儲量160個40,000平方公尺,累計儲存容量為3,86760,000平方公尺。 舟山市聚焦港口和港口產業,以綠色石化專案為龍頭,發展油氣全產業鏈,建成了國內最大的石化基地。
2024年2月18日,“沈海一號”專案二期傳來喜訊:新建一體化加工平台東西區塊海上吊裝作業在海南崖城海域順利完成,專案建設取得新的重點進展,將為計畫投產奠定堅實基礎。
在海上超深水大氣油田“沈海一號”上,工作人員正在對裝置進行檢查。 攝影:王恆。
沈海一號二期專案經理劉康告訴記者,二期工程全面投產後,“沈海一號”天然氣總儲量可由1000億立方公尺提公升至1500億立方公尺,峰值年產量由30億立方公尺提公升至45億立方公尺, 將繼續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和粵港澳大灣區提供可靠的清潔能源,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天然氣來源。
“藍色經濟”要求從海洋中獲得空間、資源和利益,正在掀起波瀾。
釋放“海洋”潛能:拓展“海上絲綢之路朋友圈”。
2月1日,1100標準箱貨船“海豐四日”緩緩駛離福建省廈門海天碼頭。 截至目前,廈門港“絲綢之路海運”航線已突破1萬次,貨櫃吞吐量達1116萬標準箱。
絲路航運於2018年在廈門推出,是中國首個以航運為主題的“一帶一路”國際綜合物流服務品牌和平台。
海關官員監督將走“絲綢之路航運”路線的出口貨物。 攝影:謝秀能。
絲綢之路航運有助於重塑國際物流新格局和運輸貿易協調發展新模式。 福建絲路航運業務總經理李楠說。
進入第六個年頭,“絲路航運”的“朋友圈”不斷擴大——聯盟成員數量達到320家,命名航線數量超過110條......這條從福建出發的“**水路”越來越寬。
大海擁抱萬物,四面八方。 從幾千年前的“海嘯之聲”,到新時代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洋承載著中國人不變的“藍色夢”——即開放交流的渴望。
轉身向大海敞開。 從港口來看,中國對外開放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得到了回報:上海港,2023年貨櫃吞吐量將達到4915個80,000標準箱,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 廣西北部灣國際門戶樞紐港,接入全球貨櫃港口,連線內陸腹地,已成為西部陸海陸陸新通道的重要節點——沿著這條國際通道,越來越多的亚细安國家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中國的新能源、新材料等產品也紛紛進入亚细安國家。
利用它的人也是不能失去的人。 “向海強、向海開放”,激勵了全國向“海”開放發展。
新年伊始,沿著我國漫長的海岸線,從南到北,目之所及,都充滿了活力:
在廣東,總投資約20億元的廣州南沙國際港航中心專案正式開工,是南沙首個集航運排程、港航業務、港口服務、商務休閒於一體的現代化港口航運中心。
在浙江,隨著國際航船“羅安達中核”號緩緩停泊在寧波舟山港區貨櫃碼頭2號泊位,寧波舟山港南美西部新航線順利投入運營。
在上海,全球貨櫃航運公司馬士基在保稅區臨港新區正式揭牌設立的國際中轉拼箱中心,將推動上海港國際中轉拼箱業務的發展。
起步決定了動量。 看“海”,“抓好海”,“中國對外開放之門”將越開越大。
鐘巧華、林曉麗、藍志飛、毛雷、孟凡生、龔沙、王文娟、顧雨雪、王吉良、張立偉、王亞蝶、馮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