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是龍年。 在《民俗文化》三月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龍年——聽民間諺語》的文章。 在文章中,作者試圖糾正一些關於龍的錯誤資訊,其中一些是基於事實的,比較可靠,比如“龍年是災難多的一年”是“虛假事件”,這很好; 不過,這篇文章也否定了“龍的後裔”的說法,缺乏歷史依據。 作者隨口否定了溫一朵的《伏羲高》的科學論證,難以說服。 文章說:
有人說中國人是“龍的後裔”,因為龍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和“圖騰”。 事實上,這種說法是對中國龍文化的誤解。
並說:我們說龍不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我們也不是“龍的後裔”,這可能會讓一些人感到不舒服。 然而,這恰恰意味著清醒和進步。 其實,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是建立在廣袤壯闊的土地上,是建立在源遠流長、廣博深厚的文化底蘊之上的,我們有太多值得發揚光大的好東西,實在沒有必要給這條老龍傾注太多的熱情。
以前也聽過這樣一種說法,龍是封建皇帝的象徵,說龍就是宣揚封建思想。
這種觀點是由於對龍的創世歷史和龍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團結以及龍所體現的民族精神缺乏認識而產生的誤解。 試著描述它。
首先,我們來談談“龍與圖騰”的關係。
文章認為:“在中國,從來沒有'龍'的圖騰。 據說殷圖騰是鳥,周的祖先是“巨跡”所生。 “即便如此,它也與龍無關”。 對於溫一多先生在《伏羲高》一文中對龍圖騰的研究,他只是毫無根據地說:“事實已經證明這只是猜測”,輕易否認。 這是一種非常不嚴肅和輕率的做法。
事實上,溫一多先生的《伏羲考》是在認真研究大量中國古代文獻和許多人類學、民族學和民俗學調查資料和考古資料的基礎上寫成的。 據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民族大學終身教授馬學良先生介紹,1938年,他與西南聯盟的溫一多先生等師生組成了“湘貴滇旅行團”,從長沙徒步3000多里到雲南。 馬老師跟著溫教授“一路收集風土人情,探古探隱”,“讓溫老師和我們長期在書房裡生活的學生精神煥發”。這些資料不僅豐富了他對神話學和古典文學的研究,也激起了他對民俗學、民族學、人類學等方面的興趣,使他後來的學術研究跳出古籍堆,深入民間,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結合古籍的印證,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 接著馬先生談到了民間對龍圖騰崇拜的處境與溫一朵先生的研究之間的關係
比如他寫的《從蛇頭像到龍圖騰》一文,起源於我們在湘西苗族乙個苗族村路邊的一座類似漢代的地廟裡看到的人頭蛇身石像。 石像美麗而栩栩如生,當時溫先生在石像前徘徊了許久,不忍心離開,感嘆道,這些年來,他從各種古籍中發現了不少古代神話傳說,卻沒有實證證據, 而且他無法想象,他已經找到了一件今天可以證實的真實事情。
這難道不是活龍圖騰的事實嗎? 怎麼能說“已經證明這只是乙個猜測”?
當然,溫先生當時使用“第三資料庫”的活資料,在學術界是乙個驚天動地的舉措,難免會引起一些人的反感,正如馬學良先生所說
在當時自認為是“正統”的經院學者中,他們不僅不能登上“高雅殿堂”,而且還被視為離經叛道的異端邪說。 然而,朱子清先生熱情地稱讚這種神話研究“為我們的學術界開闢了一條新路”,溫一朵正是沿著這條路寫下了他的著名論文。
的確,缺乏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知識,很難理解古人對蛇、龍、虎、龜等圖騰的崇拜,認為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從而輕易否定古代歷史,認為“探尋龍的歷史足跡”只能追溯到十二生肖文化, 因為龍是十二生肖之一,“自古以來,從來沒有人把龍當成祖先,人們關注龍,就因為龍是天空的使者,是野獸,掌管著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雨之力。 封建皇帝喜歡龍,那就是神化自己,滿足他的政治需要。 甚至想想:
“龍的後裔”一詞是一種......在海外形成並在近代引入中國大陸這些漂洋過海的人中,最熟悉的是家鄉的龍廟,自然將龍視為中國的象徵,稱自己為“龍的後裔”,以喚起歸屬感和凝聚力,應對惡劣的生活環境。 (見“龍年:聽民間諺語”)。
這樣一來,遠古時代形成的龍圖騰和龍族後裔的悠久歷史就被輕輕抹去。 這種對歷史的漠視確實令人不快。
歷史事實不受制於任何人的主觀意願。 事實就是事實,溫一多先生的研究已經鐵定。 數十年的考古發掘和民俗學、民族學和人類學研究進一步證實了溫一多研究的資訊量。
龍是圖騰嗎? 中國曾經有過龍的圖騰嗎?
史料記載和考古發掘一再證明,龍是中華民族的古老圖騰,這是毋庸置疑的。 我已經在《中華文明之光》一書和150集電視劇集《說龍》中提出了一些論據,現在我可以新增很多材料。
首先,讓我們解釋一下什麼是圖騰。
早在1903年,嚴復在翻譯《社會通論》一書時,就將圖騰一詞翻譯為“圖騰”,此後一直沿用至今。 它最初是北美印第安人部落的方言。 1791 年在倫敦出版的《印度遊記》一書首次介紹了圖騰信仰。 從此,“圖騰”一詞成為國際學術界的常用名詞,其含義是:
個人守護神。 (朗格&索恩)。
既有親戚,也有祖先。 (弗雷澤)。
氏族的徽章或徽章。 (摩根)。
氏族的祖先及其守護者。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相信與你有神秘血緣關係的物體的形象。 (託卡列夫)。
該群體的祖先或與之相關的某些動物或植物。 (岑家武)(參見何興良:《中國圖騰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這些對“圖騰”的定義不同,但含義卻是相似的,主要就是說:原始人無法區分人類與其他生物或無生命的界限,而把動物或植物、無生命的生物等作為他們的祖先或親戚——相關人物,並以其形象作為氏族的象徵,畫在房子上, 衣服甚至自己的身體,使圖騰易於識別,從而得到它的保護。這就是圖騰。
雖然中國古代沒有“圖騰”這回事,但圖騰是普世的。 這已成為當前學術界的共識。 就連龍圖騰的描述也是無窮無盡的。 例如:
左川:昭公十七年》:“大豪家族是以龍世紀命名的,所以是龍主。 “大豪就是太昊,也就是伏羲。
王毅的《楚辭天問》注:“女媧人頭蛇身。 ”
王毅之子王延壽《魯靈光宮府》:“上古初,五龍如翅膀,人皇有九個頭,伏羲有鱗體,女媧有蛇身。 ”
Imperial Century“: ”Ku 習 .......”蛇的身體和人頭。 “女媧的......它也是蛇身和人頭。 “(《藝術與文學集》第2卷,引文)。
列子黃帝章》:“古習氏、女媧氏、......氏族。蛇臉。 ”
曹植《女媧畫讚》:“或雲中二皇,人頭蛇形。 ”
王佳的《收集記憶》:“我又見到了神,蛇身和人臉都.......”Sheyu八卦......的圖片也就是說,西煌也是。 ”
昭明選集《魯靈光殿府》註明《玄中記》:“伏羲龍身,女媧蛇身。 ”
據悉,《伏羲高》:“靈光殿是魯公王劉羽(西元前154-127年)的建築。 傅忠描繪的壁畫,與五梁祠的石雕相似。 “講解”伏羲女媧人頭蛇身雕像,在西漢初期就成為建築裝飾的題材,其傳說的由來可想而知。 ”
這種人頭蛇像現在在漢族畫像石和畫像磚中都有發現,溫一多先生列舉過很多。 有的還有立書的題詞:“傅習蒼敬當初立王,給李海恩畫了卦打結的繩子。 “毫無疑問,是伏羲。
上古龍蛇混雜,龍身蛇身不是從圖騰符號進化而來的嗎?
伏羲女媧是人類最早的祖先,他們是龍體,不就說明他們族的圖騰是龍嗎? 怎麼能說“自古以來就沒有人把龍當成祖先”呢?
不僅中國祖先伏羲是龍圖騰的化身,而且開創性的盤古在古代文獻中也被記載為龍身
盤古王,龍頭蛇身,噓
夏人的旗幟是龍旗,龍畫在旗幟上。 這個“蛟龍”很可能是漢代畫像石碑上的伏羲女媧嬌薇雕像的前身。 蛟龍(兩條龍的交集)的傳說記載在前秦朝,石伯引用了《中國鄭語》中的《教誨》說:
霞,讚美之神,化作兩條龍與王宮相同,並說:“禹,讚美之王”......
這個讚美的人,也就是伏羲的後裔,而夏的圖騰也是龍,所以坤死後,“化為黃龍”就是回歸祖先的圖騰。 中國人和夏人是龍的後代,這是毫無疑問的。
黃帝也是一條龍。 《史記:天官之書》:“軒轅、黃龍帝。 它的注釋說:“人體的頭部是蛇,尾巴交給頭部。 黃龍身。 可以看出,“黃龍身”就是“人頭蛇身”,是龍圖騰的形象。 《史記、風禪書》和崔寶的《古今筆記》卷都記載了黃帝“乘龍上天”的記載。 《淮南子天文勳》注:
*土也,它的皇帝黃帝,它的左侯土,握著繩子,控制著四方,它的神是鎮星,它的獸是黃龍。
這些都足以說明,黃帝也是龍族,是龍族的後裔,是龍族的圖騰。
黃帝的弟弟炎帝當然也是一條龍。 《史記:三皇》司馬震補充道:
炎帝,神農家,姓江,母親叫奴登,是佤家的女兒,是少甸的妃子,閻帝生來就有龍感,身......牛頭
炎帝的母親“摸龍生了炎帝”,當然是龍的後裔,但龍是“人體之首”,值得研究。 這個神話傳說反映出,炎帝神農氏原本是牛圖騰的農業氏族,與蟒族合併形成龍族。 我們看到甲骨文上的龍字,有的是蛇頭和角的象形文字,可能是炎帝氏的圖騰形象。 農字是“宋”和“宸”的組合,宸是龍。 農業氏族或龍圖騰。 還有一種說法是,燕帝是苗族的祖先赤友。 苗族也有許多龍圖騰的習俗。 《孝助神》(Wei Wei Shu):“神農的蛇身和牛頭。 “龍的角最初可能是從牛身上取下來的,後來變成了鹿角。
以上史料記載充分證明,中國最古老的祖先,在古人心目中,都是龍圖騰。 從開創性的盤古,到祖先伏羲和女媧,再到炎帝神農、黃帝軒轅、夏羽一族都是龍的圖騰——龍的後裔,怎麼能說“自古以來就沒有人把龍當成祖先”呢? 這也太隨意了吧?
有些人可能認為圖騰動物一般是真實的,而龍是虛構的復合動物和幻想中的虛幻動物,不能成為圖騰。 事實上,這也不能否認中華民族是“龍的後裔”。
圖騰本質上是複雜多樣的,有些氏族有乙個圖騰,有些氏族有多個圖騰。 圖騰也會產生分解和融合。 比如《圖騰崇拜》一書記載,印第安人因氏族分化而有圖騰分解,分化的子氏族分解母氏族原有圖騰,各自取一部分圖騰,有的取爪子,有取角,有取胃,等等。 另乙個例子是澳大利亞的阿蘭達和洛里哈部落,那裡有 400 多個圖騰,它們都使用某種動物身體的一部分,例如袋鼠的尾巴、胃和脂肪。 在中國古代,有虎頭羊角的符號或姓氏,或此類遺物。 摩根的《古代社會》還記錄了乙個母圖騰分化為幾個孩子圖騰的過程。 中國古代彝族史詩《雪十二枝》中有一章關於“雪十二枝”,記載蛇族分為龍、長蛇、紅嘴蛇三個圖騰,青蛙族分為麻風病、紅田雞和小青蛙三個圖騰。
也有圖騰複合體,如古埃及有鷹和鱷魚的復合圖騰。 大洋洲各民族有幾種圖騰,比如玫瑰島,每個氏族有三個圖騰,主要圖騰是植物,第二、第三個圖騰是鳥魚。 巴布亞人每個氏族都有乙個主要圖騰和幾個次要圖騰。 非洲班布提人不僅崇拜自己氏族的圖騰,還崇拜他們妻子氏族的圖騰和一起舉行入會儀式的人的圖騰。 北美印第安人的海達人也是如此(見中國圖騰文化)。
這種一族一家崇拜若干圖騰的情況,在中國古代當然是有可能的。 但其表現形式卻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 與上述分裂圖騰不同的是,如龍圖騰是由大蛇(蟒)為主體,吸收其他圖騰的一些器官組成的復合圖騰,這在溫一多先生的《福習考》一文中得到了很好的證明,雖然有推測成分,但並不是缺乏可靠依據的猜想, 而是乙個非常合理的科學推論。
退一步說,即使這種推測不能成立,龍是圖騰的事實也是絕對正確的,這是基於文獻和考古學中許多事實的客觀事實。 除了溫一多先生引用的許多事實和古代文獻之外,我們之前已經補充了一些,我們可以補充很多。
1971年春,在內蒙古發現的三星塔拉玉龍,是洪山的文物,不遲於5000年前。 是一尊26厘公尺的墨綠色玉雕,體型捲曲,沒有像蛇一樣的腳,但頭部卻像一匹長著鬃毛的馬,嘴巴像豬,是一幅合成的形象。 1988年,在翁牛特旗又一處紅山文化遺址,出土了一條玉龍,與三星度母相似,但鼻端不是平面,也不像豬嘴。 時代稍早一些,可能是豬嘴改得晚了。
1987年至1988年,在河南省濮陽縣西水坡出土了三組蛤蜊殼製成的龍,曾被譽為“中國第一龍”。 第一組為龍虎紋,墓主骨架右側有一條蚌殼龍,頭朝北,背朝西,體長為178公尺, 067公尺。 龍有前後爪,低頭,彎曲的脖子和長長的尾巴(該圖案現在儲存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第二組向南20公尺。 有龍、虎、鹿和蜘蛛圖案。 龍和虎連為一體,蜘蛛在龍頭的東邊,龍的形象和以前一樣。 第三組在第二組以南25公尺處的灰溝中,泥土上有龍和老虎的圖案。 值得注意的是,這條龍是一條人類騎龍,龍頭朝東,頭高,脖子長,尾巴長,腳高,彷彿在回頭看。 乙個男人騎在龍背上,乙隻手在前面,另乙隻手在後面。 除了龍和虎之外,乙隻張開翅膀的鳥也是用蛤蜊殼製成的。 這灰溝裡還有一些散落的蚌殼,似乎是銀河系中的星星。 這三組動物圖案位於同一水平面上,都是墳墓和祭祀遺物。 它的年齡約為 6400 年前(135 年)。
1993年,在湖北省黃梅縣張城村,發現了一條鵝卵石巨龍的輪廓,長度為446公尺, 228公尺。 頭彎頸直,尾巴捲曲,背部有三鰭,腹部有三條腿,單角隆起,像乙個高聳的形狀。 附近還有海龜(1.長)16公尺, 072公尺)、蛇(長度197 公尺,寬度 047公尺,頭部呈三角形,身體扭曲,綿羊(或鹿)和蝴蝶。這個龍紀與西水坡蚌殼龍相當,但體型卻是其兩倍多。 龍頭朝西,做成牛頭,有角,龍身呈波浪形,龍尾捲起。 龍鱗由各種顏色的河卵石製成,波光粼粼,閃閃發光。 在龍背上方,還有三個由鵝卵石製成的星座,它們與東南方向的龍角成一條直線展開。
1994年至1995年,在遼寧省阜新市察海遺址,發現了最早、規模最大的石擺龍。 龍由大小相等的紅褐色石頭製成,體長近20公尺,寬約2公尺,嘴巴張開,背部拱起。 它的年齡是七八千年前。 察海遺址有數十座房屋遺跡,反映了穩定農業生活的特點。 龍被放置在聚落中心一座面積約120平方公尺的大房子的南側,南側有排列嚴密的墓葬和祭祀坑。
從上面5000-8000年前的龍的形象來看,就印證了溫一多先生的論點:龍是中國古代祖先的一種圖騰,而“越人剪掉頭髮和紋身,像龍一樣”,“避免龍的傷害”等文獻結合調查,完全可以肯定龍是中華民族的古代圖騰, 我們都是龍的後裔。
至於龍的形象是如何形成的,溫一朵先生的猜測也很有道理。 他認為,龍是由蛇圖騰的氏族或部落主導的,在氏族融合的過程中,它吸收了其他氏族圖騰的部分器官,形成了復合龍圖騰形象。 其他學者補充說,大蛇是蟒蛇,而蟒蛇與龍的古代聲音相似。 在中國古代,有許多以蛇為圖騰的部落,如巴族(即蟒蛇、張炳林)、閩族、曼族、古習族,都是蛇圖騰,可能都是太浩部落的後裔(見同上)。 後來,牛圖騰、虎圖騰、青蛙圖騰、馬圖騰、雞圖騰、鹿圖騰、鷹圖騰、狗圖騰、魚圖騰、蜥蜴圖騰等眾多氏族融合融合,使蛇的形象不斷變化,最終形成了龍。 古龍字的側面字形保留了“巳”字,這是蛇的象形文字。 有許多蛇和龍混在一起的記錄。 這種圖騰融合是中國文化所獨有的,表達了中華文化的民族精神——和諧(或“和睦萬民”的和諧)。
這個古老的圖騰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不斷演變,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和象徵。 自秦漢以來,它一直被皇帝壟斷為皇室形象。 只有皇室子弟才能被稱為“龍子龍孫”和“龍的後裔”,其他人不能擅自闖入。 但人們還是用龍來比喻傑出人物,比如《成龍》《活龍虎》《龍走虎步》《龍馬靈》《人中龍》《無首龍》等。 龍變成了水神,在龍王的廟宇裡受到崇拜。 從印度佛經中,介紹了龍宮、龍女、龍王等形象,龍王和龍女都有人形。 因此,在人們的心目中,龍不僅指“天上的真龍子”,更指水神龍王,作為崇拜和信仰的物件。 辛亥革命後,龍的形象完全擺脫了封建的束縛,“龍的後裔”恢復了古老的傳統,成為每個中國子弟的身份象徵。 我們很自豪能夠創造這一輝煌的文化傳統,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誠然,古代圖騰在今天看來有些不文明,但我們不能否認歷史,我們不能不看到龍文化的發展和變遷,我們不能不承認“龍的後裔”這一事實。 這不是不光彩的,而是光榮的。 我們要發揚龍精神,團結世界各民族和各國人民,為建設美好新世界而奮勇前行。
*文學和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