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市場中,年輕消費群體無疑是最受關注的,消費力最強的,因此大多數手機品牌都會花更多的時間開發年輕人喜歡的手機數碼產品。
但近兩年,手機廠商發現很難“取悅”年輕消費者,他們不再衝動消費,鎖定心儀機型後會貨比三家,最終甚至失敗。 年輕人似乎不像以前那樣熱衷於追逐潮流和更換手機,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年輕人不喜歡換手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經濟因素。 不少網友表示,換一部手機要攢幾個月的錢,花不起這麼慘。 除了這個明顯的因素之外,其實還有另外三個原因也影響著年輕人的手機消費觀念。
新機器缺乏突出的亮點,改進空間太小
雖然市面上各品牌推出的新機型一直在追求創新,並加入了各種黑科技功能,但在整體消費者的使用者體驗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就像iPhone系列一樣,它經常被使用者批評為幾乎是一成不變的。
每次發布和推出新機型時,所謂的優勢和賣點仍然離不開螢幕清晰度、處理器效能和電池容量。 單從宣傳引數來看,似乎更強更好,但是當大家拿到它的時候,卻發現新引數並不比舊機好多少。 經過這樣的幾次失望,興趣自然大大降低。
這個問題不僅是iPhone,也是國內主流手機品牌的問題。 以華為的Mate50和Mate50 Pro為例,兩者的效能引數相差不大,而且它們還配備了高通驍龍晶元。
除了一些功能的細節之外,50Pro可能比50要好,還沒能完全形成各自的優勢壁壘,它們可以相互替換,但Pro版比基礎版要高很多。**差異大,但變化微乎其微,亮點打動不了人心。
缺乏真正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高價效比模型
很多品牌都聲稱推出的機型價效比很高,但當消費者點選看一看,卻發現價格往往在4000元以上,難免出現心理差距。 無論消費者處於什麼消費水平,都會有乙個共同的心理:追求高品質、低成本的款式。 但這顯然是大多數製造商無法做到的。
主打低價款,各方面效能都過得去,給消費者一種“無味,棄了可惜”的體驗感。 而主打高階定位模式,**已經上公升到普通人幾乎買不起的高度,現在高階機塊佔了不少,但因為價格高,大家只是看而不買。 如果我們能在價格和效能之間取得平衡,我們或許能夠重新點燃年輕人的購買熱情。
消費方向發生了變化
年輕人往往比其他群體接觸到的資訊範圍更廣,所以也能感受到很多道理,他們明白賺錢不容易,不敢輕易花錢。 有訊息稱,近些年,年輕消費者在購買日用品上花的錢更多了。
這也可以從側面看出,懂得節儉生活的年輕人,在手機能夠滿足當下使用需求的時候,是不會多花錢換新手機的。 如果他們手頭有錢,他們更願意購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
隨著年輕人消費態度的轉變,手機廠商也應該敲響警鐘,如果不能提公升產品在質量、競爭力和質量方面的優勢,恐怕會失去年輕消費者的支援,這對於任何乙個品牌來說都是不可小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