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缺乏商業經驗的人,有時也會覺得很累,無法解釋投資的底層邏輯。 有些事情他在口頭上同意,但在實踐中他會犯錯誤。
而且由於缺乏基本的商業經驗,他很容易被外界人為構建的一些膚淺的、似是而非的邏輯所誤導。
有時候我很驚訝,為什麼乙個看似不傻的人,在關鍵時刻會犯這麼低階的錯誤,卻不反覆改呢? 後來才意識到,他的經歷一直停留在表面上的金融資產分析交易上,思維模式已經無法與做生意的基本常識取得聯絡,沒有深入體會到實業的各種瓶頸、困難,以及巨大的無力和痛苦。 要辨別乙個真正好的企業的價值就更難了。
這樣一來,每當有人給他畫乙個大餅,**就微微波動,他情不自禁地跟著潮流走,然後不斷成為各個龐氏局的收割物件。
如果你看太多電影,人們很容易變得智障。
很多事物的演化路徑極其複雜和迂迴,大部分場景的實際感官體驗都是枯燥乏味、單調乏味的,長期缺乏有效反饋和各種挫敗感。
但是,由於時間限制,影片必須在短時間內展現出最具戲劇性的衝突和核心場景,所以基本沒有任何無聊的餘地。
因此,沉迷於影視劇的人,不理解、不尊重“漫長無聊的積累和等待才是人生的真諦”這一基本事實; 反之,很容易給自己添戲,在一廂情願的假象中頑強追求,迅速消耗掉自己寶貴的資源和精力。
很久以前就觀察到並意識到,我們的大部分生活都是沉悶甚至無聊的。 只有理解和接受這個客觀事實,我們才能以平常的心面對生活,更好地處理生活中的各種瑣碎事情。
所有你無法理解的社會現象的本質,都是因為你無法理解它們背後的資金流動和利息交換機制。
浪費大量精力和情感去爭論表面現象的“荒謬與非理性”,而不深入挖掘和研究其背後的利益交換機制,簡直是愚蠢的。
這一點在閱讀歷史的過程中尤為深刻。 只有從經濟利益、成本和收益的角度看問題,解讀歷史,才能理解為什麼戰爭中經常有殘酷的屠殺,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北伐成功的人很少,而南伐大半可以成功。
我觀察過一些朋友,在同乙個地方呆了二三十年,經營方式和規模都沒有本質的變化,或者遇到瓶頸卡住了,然後多年都沒能取得進展。 他們的思想存在嚴重的誤區,那就是:他們從未想過自己可以建立某種可以不斷積累的結構性優勢。
在沒有任何結構性優勢的情況下,他不斷幻想著自己可以依靠蠻力超越其他競爭對手,獲得超額回報。 每次輸了之後,你都認為自己的蠻力不夠,然後下次用更多的蠻力,繼續在沒有明顯優勢的新地方下注。 最後,當我老了,疲憊了,身體健康時,我放棄了,接受了命運。
這裡的關鍵是“結構強度”和“累積”。 每個人建立“結構性優勢”的切入點都不同。 你要從自己的小興趣和特長做起,再小,只要有優勢,優勢可以積累,就可以在自己選擇的戰場上,不斷積累小勝成大勝,以後會越來越容易。
那些在創業上成功的企業,一定在一定時期內,在某個方面有自己的優勢,如果這個優勢能夠不斷迭代或積累,就能形成長期優勢,而且這種優勢還會不斷擴大。
五年多的好機會,很少有人會從你這裡搶走。
首先,因為大多數人的資源都撐不了五年,各種金融投資機構的資金也等不了五年以上。 即使底層邏輯是完全正確的,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源來長期維持它,它就無法執行。
二是這種機會在短期內往往是平庸的,甚至是不好的,不能馬上給你強烈的正面反饋。
第三,爭奪往往會給遊戲參與者帶來安全感。 因為他對遊戲的信心只能來自很多人的競爭,而不是簡單而強大的底層邏輯。 當他沒有信心時,他總是想問別人,“你覺得xxx怎麼樣? "以獲得信心。
跨越五年以上的機會是乙個大機會,你不應該對這種大機會和大目標充滿熱情,但你必須有韌性。
總是想增加籌碼,總是害怕錯失機會,總是為波動而不安,背後反映的是一種深入骨髓的難民心態。 當資源極度稀缺時,難民心態是合理的,但在其他情況下往往會適得其反,這種心態會導致大腦中皮質醇分泌過多,從而導致高水平的精神壓力和容易失去生命。
這種心態是很多人都常見的,很多時候,只有多了經驗,有了足夠的經驗,才能更好的應對。
當你和其他人做同樣的事情時,無論你多麼努力,你本質上都處於弱勢地位,無法為你所生活的系統的權力壟斷服務。 而且往往你越努力,你對當權者給予的就越多,你擺脫路徑依賴和為自己的權力而戰的能力就越弱。
權力的獲得始於“如何做不同的事情,佔據獨特的生態位”的不斷思考和實踐。 這是乙個漸進而漫長的過程。
差異化更有可能在競爭中獲勝。 創新本質上是差異化,只要創新的方向正確,就能大大拓展自身的雙贏面貌。
當巨集觀模式發生重大變化時,在微觀層面上往往感覺不到,甚至感知到相反的資訊。 季憲林曾在日記中寫道,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後,普通德國人沒有任何感覺,那天他和朋友出去野餐,接下來的幾天生活很平靜,他並不覺得這是乙個重大的轉折點。
同樣,當一家公司跨過了拐點,即將滑入破產的深淵時,如果你在現場觀察,往往完全沒有意識到,很多人會繼續愉快地重複一些陳詞濫調,擠在一起強化他們的誤解。
要把握正確的巨集觀模式,就需要從多個角度和尺度反覆、連續地觀察巨集觀模式。 微觀和區域性的孤立細節通常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了解大局中的關鍵節點是什麼,以及節點之間的互動機制。
孜孜不倦地花費大量時間收集當地細節,只與具有相同觀點的當地人一起生存,往往只是證實了自己的偏見,讓自己越來越愚蠢。
同一事物的長期和短期趨勢,巨集觀和微觀狀態,在表現形式上往往大不相同,甚至在感知上完全相反。 要想弄清楚,理解它,就需要有一種方法可以全面地觀察和分析它。
很多人不能快速變聰明的乙個重要原因是,他們不敢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害怕被嘲笑和暴露。 這樣一來,就永遠不可能發現自己的弱點,從而取得真正的進步; 或者,把自己限制在乙個小圈子裡,你好,你好,大家,乙個和諧的球,互相奉承,自我麻醉。 人工智慧沒有這種擔憂。
學習進度可以像AI學習一樣:敢於展示自己,吸收反饋,並及時進行迭代優化。
有很多選擇的人,遇到障礙的第一反應,就是悄悄放棄離開(換人、換產品、換環境),而不是繼續糾纏。 抱怨的聲音往往來自那些沒有選擇,無法離開的人。 抱怨的聲音越大,選擇就越少。
有出路,有更多的選擇,人們不會侷限於當下的“困境”,人們會更加冷靜和冷漠。
如果你在學校裡長期做問題解決者,你會有一種錯誤的本能,認為一切都必須解決,任何問題都必須有答案,如果你不能立即解決,你就會焦躁不安。 殊不知,世上大多數事情要麼懸而未決,要麼要熬夜很久,以不合意的方式結束,要麼就沒有結束。
長期應試教育的成長環境,會讓人覺得我們遇到的所有問題都像試卷上的問題一樣,每道題都有答案,甚至是標準答案。 但在現實社會中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