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名“新農民”來到乙個村莊
“村里的年輕人”在做什麼?
黑龍江蔓越莓、廣西糖橙、四川魚子醬、......這些“土特產新”讓我們看到,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新設施、新模式的推廣,再加上各地對農業特色產業的支援,一些農產品走出了原有的傳統主產區,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自然條件的侷限。
在這背後,無數人,尤其是年輕人,都加入了到鄉村振興的實踐中來。
1月26日,我們村的青年——“鄉村青年創新俱樂部”成都市青年創新創業系列主題實踐活動在成都市郫都區東林藝術村啟動。 在現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遇到了這些“村里的年輕人”。
種植柑橘、飼養鱘魚和種植水稻。
村里的年輕人用技術從事農業。
在富饒之地的鄉村土地上,既有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歸雁”,也有嚮往農村生活的“新村民”,但現在他們都有乙個共同的身份——“新農”。 1月26日,這些新農齊聚東林藝術村,交流經驗。
在浦江縣鐵牛村,有60多名常住的“新村民”和300多名不規律的“新村民”,這些人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其中有跨國公司的CEO、設計師、金融專家,他們都是來自各行各業的人才。 正是因為他們努力延伸柑橘產業鏈,植入新的消費業態,引進生態種植技術,這裡的柑橘才能賣得好。
位於成都彭州的鱘魚養殖基地是魚子醬生產的上游環節。 魚子醬生產的瓶頸是鱘魚產卵期太短,那麼如何繼續擴大產業規模,讓一條鱘魚在乙個產業中游動,“技術賦能”就成了關鍵詞。 記者了解到,去年剛從上海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專業畢業的馬志瑞,現在在這裡從事科研工作。 與馬志一起,平均年齡25歲的青年科研人員五位,他們共同的研究方向是突破鱘魚產卵期瓶頸,實現全年產卵,努力推動魚子醬產業的發展。
再看看這個年輕人,他就是成都萬茂新鑫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農業職業經理舒興宇,乙個“90後”的新農。
大學畢業後,舒興宇放棄了原來在企業的工作,選擇回到村里,用高科技幫助農民耕種。 他和朋友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回鄉,並陸續引進了更多的現代農業科技方法。 目前,這支年輕的“新農”隊伍有31名成員,平均年齡不到27歲,最小的只有19歲。 2023年,他們將幫助村民服務種植土地4萬畝,收穫稻麥2000多萬斤。
首批農村廣播隊。
展示農村特色農產品和手工藝品。
目前,宜居營商型鄉村建設一期供需機會清單已經發布。
據了解,這份名單由團委牽頭,各區(市)、縣廣泛收集了鄉村發展和青年創業需求,編制了第乙份名單。 榜單包括農業服務、應用場景、消費場景、農副產品四大類,共100個需求,涵蓋農產品業務、人才和場地需求、品牌推廣、市場開拓、運營投資、金融服務等場景,釋放宜居宜居、宜行美鄉村建設青年發展機遇。
活動現場,為成都市青少年鄉村廣播隊首批隊員代表舉行了授旗儀式。 據介紹,團委廣泛接觸成都市第一產業、電商行業青年、網際網絡領域青年人才、大學生等青年團體,組建成都市首批農村播送隊伍,打造屬於成都當地青年的直播品牌。 現場,成都市青年鄉村廣播隊首批隊員代表接過旗幟,號召更多青年加入鄉村廣播隊的行列,投身鄉村振興。
不僅如此,“成都青年鄉村播送活動”首場集中直播也同步開展——通過“步行播送”的形式,深入鄉村特色農產品市場各個攤位,與鄉村創新創業青年互動,展示鄉村特色農產品和傳統手工藝品,推薦村(社群)文旅消費場景。
據悉,作為同日發布的“創意村”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團委將組織開展“4+N”直播活動,獲取23個區(市)縣地方代表性農村農產品和文創產品的銷售需求, 以及村(社群)文旅消費場景的推薦需求,從而為當地主播或團隊提供商業賦能和實踐機會。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戴家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