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夕,總書記來到天津看望慰慰基層幹部群眾。
2月1日至2日,中共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來天津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 今天是2日上午,**在平津戰役紀念館檢閱。
2月2日上午,總書記視察平津戰役紀念館。 他不時停下來仔細研究中國革命戰爭的歷史,與大家交換意見,強調要從中國革命戰爭史中吸取教訓,珍惜來之不易的紅色國家,發揚革命傳統,增強鬥爭精神,勇於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障礙。
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之間的戰略決戰,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2017年12月13日,總書記來到江蘇徐州,參拜淮海戰烈士紀念塔,參觀淮海戰烈士紀念館; 2022年8月16日,總書記遼寧考察的第一站來到了錦州的遼瀋戰役紀念館......懷著一顆崇敬的心,重溫多事的歲月,汲取力量砥礪前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第一任總書記多次到當地考察,多次參觀對我們黨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革命聖地、紅色古蹟和革命歷史紀念地,留下了一串串“紅色腳印”。
一串串“紅色腳印”,是對最初任務的一系列拷問和探索。
每次到革命老根據地考察研究,我都去革命歷史紀念地參拜,只是為了告誡全黨同志不要忘記紅色政權是怎麼來的,新中國是怎麼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宣告中國共產黨永遠高舉紅色旗幟,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推進先輩開創的事業。* 總書記認真地說。
平津之戰是三大戰役中的最後一場。 人民解放軍殲滅並整編了52萬國民黨軍隊,解放了華北大片地區。
在平津戰役紀念館的英雄功勳殿堂裡,牆上刻著平津戰役中陣亡的烈士的名字,就像一座沾滿鮮血的紀念碑。
我們要銘記革命先輩為中國革命事業和新中國來之不易的成果而獻的鮮血和生命。 ”
要講好黨、講好革命、講好根據地、講好英雄烈士的故事,加強對青年的革命傳統、愛國主義、思想道德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確保紅色國家永不變色。 ”
原心如磐石,思緒就在這裡。 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必須珍惜。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要把先輩的英雄故事講給大家和年輕一代聽,鼓勵大家堅定不移地跟黨走,為美好生活而奮鬥。
一串串“紅色腳印”,蘊含著軍民合一的“勝利密碼”。
160萬人參軍,313萬農民工,20萬擔架......2022年8月16日,在遼瀋戰役紀念館,一組“人民支援東北解放戰爭統計”的資料引起了總書記的注意。
淮海戰役的勝利是老百姓用小車推動的,渡河戰役的勝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劃的,遼瀋戰役的勝利是東北人民全力支援下取得的。 *總書記嘆了口氣。
黨同人民同心同德,軍民團結一心。 人民軍隊跨過一條又一條溝渠,取得了一場又一場的勝利,其背後的“勝利密碼”就藏在其中。
從“喚起千百萬工農共同奮鬥”的土地革命戰爭,到“殲滅敵人的茫茫大海”的抗日戰爭; 從解放戰爭的“小車和擔架隊的浪潮”到抗美援朝戰爭,“全國都願意投入物質和財力”......歷史告訴我們,有了人民的意志,有了人民的意志,有了人民力量的凝聚,人民軍隊就會立於不敗之地,立於不敗之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親自倡導和推動設立烈士紀念日和國家陣亡將士紀念日,建立了黨和國家的功功榮譽表彰制度,凝聚了全社會愛華的巨大精神力量;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建軍90周年系列活動,極大地鼓舞了黨、軍和人民的士氣。
在軍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夠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一系列“紅色腳印”教育引導黨員幹部繼承和發揚不怕困難、不怕困難、不畏危險、勇於拼搏、勇於求勝的精神。
江蘇徐州,鳳凰山東麓,淮海戰俘紀念館。
**總書記重點考察了戰前形勢、戰役實施情況和人民對前線的支援。 總書記指出,淮海戰役深刻地啟示了我們,決定戰爭勝負的不一定是兵力和兵力,而是軍隊的戰略戰術運用、官兵的信心和勇氣、人民的支援和幫助,往往是更重要的因素。
知道你去過哪裡,想著你會去哪裡,方明去了哪裡。
過去,黨以頑強的戰鬥精神和高超的戰鬥技巧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今天,我們黨迎勢而上,敢於奮鬥,在困難中前進,在困難面前,牢牢掌握了中國發展和安全的主動權。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一項史無前例的開拓性事業,必然會遇到各種可預見和不可預測的風險、挑戰、困難甚至洶湧澎湃的浪潮。
實踐證明,要增強逆境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平時防患難,防患於未然,敢於奮鬥,善於奮鬥,通過頑強奮鬥開闢事業發展新天地。
紅軍官兵視死為生,向死而生,不屈不撓,敢於克服一切困難,不畏一切困難的崇高精神,永遠值得銘記和發揚光大。 ”
要用好這本教材,教育和引導黨員幹部繼承和發揚不怕困難、不怕危險、勇於奮鬥、勇於求勝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把建設強國、振興民族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
我們必須始終從革命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總書記懇切地囑咐道。
與困難的鬥爭既是物質的鬥爭,也是精神的鬥爭。
在新的征程上,我們一定能夠克服來自國內外的各類重大風險和挑戰,繼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巨集偉事業。
策展人:張毅、杜尚澤。
作者通過: Kim Jong Bo.
編輯:鐘金業。
校對:朱莉。
新華社記者鞠鵬 攝影:新華社記者 鞠鵬。
視覺:賴向東,畢曉陽。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