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評論楊虎城,不明白江為什麼要殺他
1936年12月11日晚,蔣介石在華清池為張學良、楊虎成舉行宴會。 這場晚宴不是鴻門宴,而是背後是“一杯酒釋放軍力”的神秘面紗。
宴會上,蔣介石宣布解除張學良的西北鎮壓總司令職務,江定文接任,同時任命魏立煌為山西、陝西、絹寧四省總司令,任楊虎城上司。
這場宴會雖然表面上平靜,但實際上隱藏著權力的爭奪和微妙的變化。
老江對張、楊鎮壓共產黨的表現表示不滿,並預言**軍將介入西北,接手鎮壓共產黨的任務。 晚宴結束後,張學良和楊虎城緊急召開軍方高層會議,決定採取行動,發起“軍事勸誡”。
張和楊發生分歧後,南京**的態度就不一樣了。 一些人主張和談,以避免進一步的衝突,保護蔣介石的生命。
這些人主要由蔣介石的親信組成。 另一部分人,以何英勤等人為首,以此為契機奪取政權,主張立即派大軍討伐張陽,其實是想利用張揚和楊來除掉老江。
同樣,在習方面,在控制了老江之後,張學良和楊虎城的意見也出現了分歧。 張學良從一開始就沒有殺老江的打算,他的真實意圖只是告誡士兵們。
張學良無疑是為了軍事勸告而勸告的先驅,在他俘虜蔣介石後,他極力邀請楊虎城和他一起去勸說。 然而,楊虎城並沒有接受這個提議,決定在12月13日晚召開十七路軍將領會議,商討如何對付蔣介石。
與會高層大多主張立即擊斃蔣介石,以免他逃跑後報復十七路軍。 他們認為,在殺死蔣介石之後,與其他勢力討論共同抗日的計畫會更為謹慎。
雖然有人認為蔣介石在國內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如果他能同意停止內戰,一起抗日,未必被殺。楊虎城最初同意多數人的意見,所以在與張學良商量時,多次提出要殺蔣介石,但都被張學良勸阻。
隨著局勢的擴大,各地的軍閥和國際大國開始關注。 雲南軍的龍雲、晉軍的閆錫山、川軍的劉翔、青海的馬步方、桂部的李宗仁等人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基本上不希望局勢失控,不想回到軍閥混戰的狀態。
在蘇聯的監視下,史達林開始關注這些事件。 在各方壓力下,楊虎城放棄了對蔣介石的殺意,轉而尋求談判解決。
這一決定引起了南京談判代表的共鳴,雙方開始討論釋放蔣介石的條件。 最終,蔣介石同意了張學良、楊虎城提出的團結抗日六項要求。
然而,就在張學良計畫親自護送蔣介石回南京的當晚,他與楊虎城商量此事,但楊虎城對此表示堅決反對。
老蔣雖然在談判中答應了這六項要求,但他拒絕在協議上簽字,只以自己的領導人格作擔保,態度堅決,似乎並不在意張揚會不會殺了他,大概是因為他看出了張揚二人沒有打算這樣做。
楊虎城一直對這種談判的結果表示不滿。 現在,張學良提出親自護送蔣介石回南京,楊虎城覺得不能接受。
這導致了25日晚張揚兩人就此問題發生爭吵,多年後,張學良回憶說,他們之間在送蔣介石出陝西問題上的爭吵,差點導致破裂。
張學良用行動彰顯了自己的政治智慧,即使失去自由,他也堅持護送蔣介石前往洛陽。 他的決定可能被認為是幼稚的,但實際上,他巧妙地保護了蔣介石的面子,阻止了親日派對其反日政策的攻擊。
這是他強烈的政治敏銳度的體現。
這樣,張學良就向蔣介石表達了態度,與蔣介石的關係也緩和了下來。 習事變和平解決後,張學良和楊虎城要麼逃往國外,要麼只能選擇張學良的處理方式,因為這是最好的選擇。
當然,張學良和蔣介石的關係比楊虎城更親近,所以張雪良的方法可能不適合楊虎成。 與張學良不同,楊虎城在事件解決後選擇與後人在一起,那麼他比張學良更受苦嗎?
楊虎城並沒有從習安事件中獲益,反而在事後遭受了更不幸的待遇。 蔣介石回南京後不久,他就被免職,第十七路軍隨後被撤銷。
他雖然壟斷了習的軍事和政治權力,但與其他軍閥相比,他的實力太弱,無法與**軍隊競爭,導致他自己的軍隊無法保護他。
最終,在蔣介石的壓力下,他被迫前往歐洲進行“調查”,這實際上相當於被驅逐出境。
在歐洲逗留期間,“七七事變”的訊息猶如晴天霹靂,讓楊虎誠心中充滿了急切和焦慮。 他知道國家處於危險之中,國家生死存亡,他急於趕回國,上戰場與侵略者作戰。
楊虎城原本以為,作為乙個愛國公民,他的行為是大義的,蔣介石不會阻撓他。 然而,現實讓他失望了。 蔣介石千方百計阻撓他回日,甚至不惜動用各種手段。
無奈之下,楊虎城得到了蘇聯的幫助,得以返回中國。 1937年11月,楊虎成乘船抵達香港時,迎接他的是蔣介石的電報,通知他前往武漢。
當時戰場上的形勢並不樂觀,人們已經搬到了武漢。 楊虎城雖然心裡有些猶豫,但考慮到國家的需要,他還是決定去武漢。
在武漢,等楊虎城的不是蔣介石,而是特勤局局長戴儷告訴楊虎成,蔣介石在南昌等他。 楊虎城沒有懷疑,以為老江在協調各地戰局,就跟著戴笠去了南昌。
然而,當他被帶到南昌百花洲熊世輝的一棟別墅,被間諜巡邏隊和憲兵包圍時,楊虎城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不久之後,南京淪陷,蔣介石離開南昌前往重慶。
他對楊虎城和張學良懷恨在心,於是安排在戴笠的安排下將他們調往貴州。 楊虎成被轉移到貴州西峰縣楊浪壩看守所,該看守所後來成為西豐武將監獄。
蔣介石給戴笠下達了命令,保證楊虎城無法逃脫或獲救。 戴麗不敢鄙視,楊虎成在看守所住了沒多久,就被轉移到了離西鳳縣十多里遠的乙個山洞裡。
軍將特意在這裡建了兩座木屋,將楊虎城一家軟禁起來。 事實上,失去自由的不只有楊虎城,他的妻子和孩子也被軟禁了。
楊虎城雖然名義上沒有被關進監獄,但實際上他和監獄裡沒什麼區別,與世隔絕在山里,門外有軍事指揮和間諜看守,生活條件很差,甚至很難換上新的棉衣。
然而,經過8年的努力,楊虎成於1945年在玄川洞聽到了日本投降的訊息。 就像“劍突然開來收蒺藜北,第一聽,淚水就沾滿了衣裳”,雖然他沒有親自參加戰鬥,但是在得知勝利的那一刻,他還是激動得淚流滿面。
楊虎成本以為抗戰勝利後會獲釋,但1946年被軍將要調往重慶,這讓他以為自己有機會與蔣介石和解。
然而,他被直接送到了“中美特種技術合作研究所”,這讓他意識到自己將在軟禁或監禁中度過餘生,對自由的希望破滅了。
然後,在1947年,他的妻子謝寶珍在囚禁中去世,這給他帶來了沉重的損失,他的健康狀況日益惡化。
1949年8月,蔣介石王朝瀕臨崩潰,即將逃往海外的蔣介石對獄中的政治犯展開了殘酷的迫害。 毛仁峰接到蔣介石的秘密命令,要他秘密處死楊虎成。
保密局的特工計畫在重慶郊區松林坡暗殺楊虎成的家人。 然而,實際上,正如保密局所聲稱的那樣,楊虎城一直被軟禁,無法輕易控制。
於是,探子們對他撒謊,說他們要去松林坡坐飛機去台灣。 9月17日晚11時許,楊虎成、次子楊正忠、未滿10歲的女兒、秘書宋啟雲、宋啟雲妻兒、副官周繼明和一名保姆在密局人員的護送下前往戴宮寺。
秘密局的人告訴他們,他們將在戴公廟住一晚。 然而,這不是乙個住宿的地方,而是乙個陷阱。
毛仁峰命令探子刺殺楊虎成,為了防止公眾注意,他命令探子不要使用槍枝。 探子們手持匕首,戒備森嚴,準備刺殺楊虎城一家。
楊虎成身體不適,引起了探子們的警惕,他們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兒子楊正忠身上。 帶路的兩名探子先進了屋子,卻沒有開燈,這讓楊虎城有些奇怪,但他沒有意識到,這可能是災難的預兆。
父子倆相繼走進暗室,楊虎城正要讓探子點燈,卻聽到了兒子的驚呼聲。 他驚訝地轉過身來,只見兩個探子用鋒利的刀子刺向楊正忠,楊正中痛苦地倒在地上,這一幕讓楊虎城感到心痛。
楊虎城一家被間諜殘忍殺害,書記宋啟雲夫婦和孩子也在警衛室被匕首殺死,副官周繼明、保姆和小女兒也未能倖免。
為了掩蓋真相,探子們還用水把楊虎城的臉毀了,埋在花壇下。 這種殘忍的行為是痛苦的,讓我們永遠銘記歷史,珍惜和平。
得知楊虎成的死訊,張學良悲痛欲絕。 儘管身陷囹圄,他卻只能默默地懷念這位昔日的戰友。 直到1991年,他才重獲自由,並接受了**的採訪。
面對採訪者,已經九十多歲的張學良提到了楊虎成和他的死。 張學良對楊虎城的評價是“粗俗”。 他覺得楊虎城雖然時髦,但知道的並不多深奧。
楊虎成雖然很優秀,但總想讓大家覺得他是乙個愛國的人。
張學良談起楊虎城的結局,雖然已經過去了40多年,但他的遺憾依舊滿溢。 “楊虎成的死是我心中永遠的痛苦,我現在不明白他為什麼會受到這樣的對待。
不知道這是江先生的意願,還是景國的指示,還是毛仁峰的意見,我真的無法理解。 “當他出國調查時,我勸他不要回來,因為回來只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就我而言,我完全是在蔣夫人的幫助下才能活下來的,如果蔣先生按照蔣先生的意思去做,我早就被槍殺了。 習事變和平解決後,面對蔣介石不可避免的報復,張學良和楊虎城各自選擇了不同的處理方式。
張學良和楊虎城把希望寄託在蔣介石身上,認為蔣介石可以不計個人得失,為國家利益著想。 然而,他們最終落入了老江的控制之下,落得令人遺憾。
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幼稚或輕信,而是在他們心中,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他們只是用過於樂觀的眼光看待蔣介石。 雖然他們的行為沒有錯,但他們的判斷可能過於理想化。
參考資料:張學良口述歷史特輯,鳳凰衛視,2016年,《驚心動魄的十四天》,中國青年網,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