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國,但中國的糧食依賴進口,而印度則向世界各地出口。 這是否意味著中國18億畝耕地的紅線被突破了?
作為乙個發展中國家,印度在各個領域,甚至在農業方面都與我國競爭。
兩國在糧食問題上的表現差異令人驚訝。 中國似乎陷入了全球糧食購買狂潮,國內糧食儲備似乎已經不多了。 另一方面,印度正在出口大量糧食。
那麼,造成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2022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約為6865億噸,人均糧食比重4835公斤,而印度的糧食產量約為3公斤24億噸,人均糧食供應量僅為222公斤,遠低於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線。
因此,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印度能夠在糧食產量遠低於國際標準和我國的情況下出口糧食? 答案在於中國和印度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農業是乙個國家發展的基礎,是國家的核心。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中國越來越重視農業和農民的問題,並大力提供補貼。
作為乙個發展中國家,食物是人們最基本的需求,中國和印度都是如此。 但是,由於國情不同,兩國在糧食問題上呈現出不同的情況。
印度積極出口糧食,而中國積極進口糧食。 這是否意味著中國人民無法養活? 事實上,印度雖然比中國小,但他們擁有廣闊的平原和比中國多得多的耕地。
我國耕地面積為155億公頃,而印度的耕地面積為1中國擁有28億公頃的土地,這個數字清楚地表明,中國在耕地面積方面落後於印度。
因此,一些人認為這是中國需要進口糧食的乙個重要原因,認為中國耕地面積小,糧食產量不如印度。
此外,還有一些“公共知識”引用氣候因素作為理由。 他們指出,印度的季風氣候使年降水量和氣溫非常穩定,而中國幅員遼闊的氣候條件卻大相徑庭,一些南方地區一年只能收穫兩到三次水稻,而北方地區一年只能收穫一次。
因此,就糧食產量而言,它似乎真的無法與印度相提並論。
有人用資料說中國的糧食產量低於印度,但事實並非如此。 現實情況是,印度的人均糧食不僅低於中國,而且低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
我國糧食年產量連續七年保持在1超過3萬億斤,而印度同期只有5700億斤,相當於中國的一半。 這個簡單的差異表明,印度不應該出口糧食,中國也不需要進口糧食。
那麼,問題的根源是什麼? 答案是國情,尤其是宗教原因。
糧食是人類生存的基礎,糧食對發展中國家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然而,在發達國家,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肉、蛋和奶的需求遠遠超過對食物的需求。
例如,在印度,一半的人口是素食主義者,主要是因為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不吃牛肉和豬肉,所以他們的食物選擇主要是穀物。
此外,宗教信仰也影響了他們的飲食習慣,例如印度教徒不吃牛肉,導致牲畜飼養減少,間接減少了對食物的需求。 因此,素食主義和宗教信仰成為印度國情的乙個特徵,食物成為滿足他們基本需求的重要手段。
印度的宗教多樣性和普遍禁酒導致該國對酒精的需求較低,而且釀酒傳統悠久,因此印度不需要考慮這個行業。
2.種姓制度在印度是乙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儘管憲法規定了獨立後的平等,但在發達地區,特別是在賤民占多數的農村地區,仍然存在高種姓偏袒低種姓的現象。
印度的種姓制度、墨西哥的販毒問題和南韓的財閥壟斷被公認為全球最難解決的三大社會問題。 在印度,等級制度的存在意味著統治階級的利益始終得到維護,這對印度的方方面面都有嚴重影響。
印度的低種姓人口比高種姓人口需要的食物少得多,因為他們被認為是“牲畜”而不是人。 該國的等級制度剝奪了他們最基本的生存權。
墨西哥的販毒和南韓的財閥壟斷也存在類似的問題,這使得這些國家難以實現社會公平和平等。
我們必須認識到,解決這些社會問題需要全球合作和努力。 要打破等級制度,保護弱勢群體權益,打擊販毒,防止財閥壟斷行為,實現社會正義和公平。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乙個真正公正、平等、和諧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