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清廷鑑於慘敗的慘烈現實,決定重建海軍,而港務長在1895年同濟號訓練艦建成後無所作為。
如果說是因為北洋海軍師的崩潰突然造成黃海和渤海的防禦真空,清廷為了彌補短時間內裝備的損失,緊急購買了2海天級和3海容級共5艘艦艇,急於迅速組建軍隊,恢復最基本的防禦能力,那為什麼不再考慮繼續發展艦管,讓船長在仿製的基礎上建造幾級防護巡洋艦和平原改進型小型鐵甲艦呢?
雖然當時船廠仍處於用供應材料加工和組裝的廣泛開發階段,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具有一定的設計和改進能力。 雖然裝甲鋼、動力系統等關鍵材料裝備仍依賴進口,但對蒸汽機、鍋爐的模仿能力相當大。 比如開基的圖紙來自地中海鐵廠,動力系統也是進口的,後續船鏡青桓臺船體塗有葫蘆,動力系統是模仿開基自己製作的。 那個時候,質量和原裝進口零件之間可能會有這樣那樣的差距,但只要堅持下去,總有改進的希望。
如果清廷將購置資金投入造船廠,擴建船塢,使其能夠容納3000噸級艦艇,如果仿製4000噸級海天級跨度太大,那麼從仿製近3000噸海榮級開始,裝備江南廠製造的中口徑速射炮, 可以實現這種級別的防護巡洋艦的自產。在平原號設計建造經驗的基礎上,將其擴大到3000噸左右,加長到80公尺左右,可實現海防鐵甲艦的自產。
魔鬼船的自產也是一步乙個腳印,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們只是在1890年代買圖紙建造秋錦舟,自己設計建造高雄級。 沒有必要浪費像昭和號、英瑞號、飛鴻號這樣的2000噸以上的練習巡洋艦。 兆河一流上級新蒸汽機,你要是看中了這個,買回一台逆向工程就夠了。
清廷從來就沒有軍艦國產化的長遠計畫,也沒有執行這個計畫的決心和決心。 開戰第一天,痛到骨髓,卻還是沒能清醒過來,國家買辦災難,國防現代化是用錢買不到的; 愛斯梅拉達和拜蘭古的戰時拒絕仍然沒有讓他們意識到,裝備的國產化就是把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
從1868年到1895年,清廷在航運管理方面長達27年的初始投資,由於後來的不作為而白費了。 如果沈寶珍知道了,他會多麼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