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在歷史的洪流中,隨著全面抗戰的爆發,紅軍和在南方八省14個地區頑強奮戰的游擊隊(瓊亞游擊隊除外)迎來了歷史性的轉折點。 他們統一改組為新四軍,肩負著保衛國家、抗日軍的神聖使命。 新四軍成立之初,下設四個支隊,10個團,總兵力近萬兵力,展現了抗日鐵軍的威嚴態勢。
然而,歷史的程序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 1940年的皖南事變給新四軍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然而,英勇無畏的新四軍戰士們並沒有屈服於逆境,僅僅幾個月後,即1941年1月25日,新四軍軍事指揮部在蘇北鹽城的戰火中改組,再次站在抗日戰場上。 這次整編,不僅匯集了在華中地區堅持抗戰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兵力,還從山東東南引進了八路軍第115師第5旅等精銳部隊。
改組後,新四軍兵力大幅增大,轄區擴大到7個師1個獨立旅,全軍總兵力激增至9萬餘人,成為華中抗日戰場上的決定性力量。 這七個師和乙個獨立旅各具特色,在抗日戰爭中都譜寫了屬於自己的光輝篇章。
新四軍第一師由新四軍蘇北司令部及其下轄部隊改組而成,兵力強大,轄三個旅,由優秀將領蘇煜擔任師長。 抗日戰爭期間,該師多次粉碎了日本偽軍的“掃蕩”和“清鄉”,為鞏固和發展蘇中抗日根據地做出了巨大貢獻。
新四軍第二師由新四軍江北司令部及其所轄部隊組成,總兵力約1人擁有8萬人,下設三個旅、兩個聯防司令部,經驗豐富的張云毅擔任師長。 該師在淮南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鞏固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同時積極協調其他戰區的作戰行動。
新四軍第三師是八路軍第五縱隊南下支援新四軍後改編而成的精銳師,兵力約13萬人,下轄3個旅,由黃克誠任師長。 該師在蘇北抗日根據地開發建設中取得了突出成績,承擔了向東北進軍的重任。
新四軍第四師由南方支援的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而來,轄3個旅,兵力約12萬人,以彭雪峰為師長。 該師在淮北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積極開展游擊戰,重創了日本偽軍。
新四軍第五師的前身是八路軍河鄂先遣縱隊,下設三個旅,總兵力約120,000人,以***為師長。 該師在鄂豫邊境地區抗日游擊戰中發揮了突出作用,為開拓和鞏固鄂豫邊境地區抗日根據地作出了突出貢獻。
新四軍第六師由堅持在蘇南抗戰的新四軍部隊改組而來,下設兩個旅,兵力8000餘人。該師在蘇南抗日游擊根據地的建設和防禦中勇往直前,在抗日偽軍進攻、維護根據地穩定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新四軍第七師由武威游擊縱隊、第三支隊先遣團和部分突圍皖南事變的部隊改編而來。 雖然下轄1旅1先遣團,兵力較弱,但在張定成(未上任)和副師長傅秋濤的英明領導下,該師在皖江地區抗日游擊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四軍獨立旅是由八路軍第115師第5旅改編而成的精銳部隊,由山東東南支援,下設三個團,兵力約1000人,梁興初任旅長。 該旅在抗日戰爭中執行了許多重要任務,為抵抗日本偽軍的進攻和保衛抗日根據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時,新四軍從建制時的9萬多人發展到31萬多人,其中包括新四軍主力和新四軍領導的地方武裝力量。 在隨後的解放戰爭中,新四軍部隊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三大野戰軍的重要組成部分,繼續在戰場上譜寫輝煌篇章。 其中,新四軍第三師(含獨立旅,北上山東後也奉命往東北)發展為東北野戰軍; 新四軍第五師進入中原地區,成為中原野戰軍的一部分; 新四軍的其他部隊向北移動到山東,並發展成為華東野戰軍的一部分。 這些部隊在解放戰爭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為建立新中國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將永遠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