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這是民生調查局,前所未見,調查民生變化。 注意你想關注什麼,你不關注什麼,調查你想看什麼和你看不到什麼。
想要過個“美”春節,“新年三件套”就起來了,然而,很多人走進理髮店,發現髮型**又漲了起來。
最近一次理髮花了99元,目前還住在北京的小玉說,“以前剪的時候,要便宜得多。 ”
面對飛漲的理髮,有人疑惑,洗、剪、吹,什麼時候從一二十塊錢變成了幾十塊甚至幾百塊錢?
洗滌、剪刀吹**是加倍
小玉還記得上次去這家店剪頭髮的時候,**還是59元,“不過這次,沒有59元的水平,最低的是99元。 ”
小雨對幾乎翻了一倍的**有些驚訝,但考慮到她對這家店比較熟悉,她還是選擇在這裡剪頭髮。
畢竟要找到合適的理髮店並不容易,理髮店的“雷聲”已經太多了。 “小雨告訴記者。
如果你沒有在理髮中“吃過苦”,你很可能是“被選中的人”,對很多人來說,理髮店是乙個很難微笑著走出去的地方。
明明是想鎖骨發,但剪了之後就變成了“齊肩發”,本來想修剪八字劉海,結果卻是“川字劉海”。 如果你還為此花**錢,你會立刻覺得自己“受委屈”了。
住在杭州的莉莉(化名)有過這樣的經歷。 她原本是一家理髮店的忠實顧客,最近幾年,她熟悉的理髮師一路收費,從180元到380元不等,“基本上每隔一兩年就會漲100元,店裡的其他理髮師往往一年要花幾千元來剪頭髮。 最後,在一朵花**沒能剪掉頭髮後,她憤怒地換了另一家理髮店。
理髮變得更貴了,這不是少數人的感覺。 在某生活服務平台上,記者隨機搜尋了北京多家理髮店,理髮價格集中在30元以上,部分理髮店單剪劉海50元以上,單次洗剪吹風100多元。
此前,中國商會等聯合發布的《2020年中國生活美容產業發展報告》顯示,自2018年以來,美髮單價略有上漲,2020年女性平均單價為137元,男性平均單價為95元。
據市場機構統計,2021年,新一線和二線城市美容院平均客戶單位價值將更高,分別為263家1元和260元。
美髮行業這麼“有利可圖”嗎?
幾百塊錢的洗髮、剪髮、吹風,幾千塊錢的染髮燙護理,讓人不禁好奇,為什麼美髮行業這麼“賺錢”? 從綜合行業來看,美髮費很貴,主要是因為租金和人力成本高。
曾在上海一家連鎖理髮店工作的肖利(化名)因為不想承受太大的壓力,回到家鄉開了一家理髮店。
據他介紹,每天的房租、水電費、藥水材料,加上伙食等,大概是110元左右,如果去掉成本,一天可以淨賺200到400元。 “這和我在大城市的收入差不多。 ”
小李還提到,如果是在一線城市,租金和人工成本會高很多。 “我乙個朋友在上海靜安區經營一家理髮店,光是房租就要每月3萬元。 此外,大型理髮店會有前台、助理等員工,很難以低廉的費用來支付費用。 ”
近年來,一線城市的租金增加了理髮店的經營壓力,理髮店因為付不起房租、水電費和費用而選擇關門的情況並不少見。 同時,理髮店數量持續增加,天眼茶巨集觀分析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理髮”等相關企業超過195萬家,這也助長了行業競爭的加劇,增加了獲客難度。
因此,理髮店一方面熱衷於推廣卡片和專案,另一方面又默默提高理髮價格。
如果你長期關注同乙個“托尼”,你可能會像莉莉一樣,眼睜睜地看著“托尼”的身家“公升值”,最終你負擔不起。
理髮店內部,有自己的“晉公升機制”,從小助理到技術總監再到創意店長,既需要資歷,也需要經常培訓。 這些“托尼”也熱衷於宣傳他們的頭銜,因為在理髮行業,理髮師的工資通常以基本工資和佣金結算,而佣金又與頭銜掛鉤。
於是,我們經常看到網友評論說,“我認識的托尼老師,從10年前的50元漲到了現在的480元”,“我關注的托尼從280元飆公升到了680元”。 ”
如果你去理髮行業的“網紅店”,有ins式的裝飾、精緻的小吃、貼心的服務、網上的“高**率”,請記得“羊毛出羊”。
放棄**理髮,很多人湧向快剪店
面對不斷的理髮,消費者並不是“待宰的羔羊”。
放棄了380元的理髮店後,莉莉選擇了一家只花了68元的理髮店。 “剪完後,感覺跟380塊錢差不多,退後一萬步說,就算斷了,我也會原諒他。 ”
而更多的人湧入這家只需10元或15元的快切店。 沒有銷售,只有理髮,幾分鐘的快速理髮,超高價效比的理髮方式,吸引了很多男士前來體驗。 “不是理髮店去不起,而是快切店價效比更高”已經成為男人心照不宣的秘密。
北京市海淀區一家快剪店的老闆告訴記者,現在店裡的顧客還挺多的,尤其是前一年來剪頭髮的時候,都要排隊。 據他介紹,它每天可以接待200多人。
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美妝行業一直存在方向性問題,在銷售主導的模式下狂奔,卻與消費者的實際需求背道而馳。
快切店的興起,或許是人們對傳統理髮店的銷售熱情和任意定價的“對抗”。
從行業的角度來看,過去傳統美妝店靠資訊不對稱賺錢,但網際網絡讓市場透明化,只有去套路,專注服務,才能在數字時代贏得顧客。
畢竟在如今的城市裡,幾乎每隔幾百公尺就能看到一家理髮店,消費者在面對各種選擇時,依然可以“用腳投票”。 (中信財經記者 謝一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