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縣浦山村的翠美大廈(左)和金石大廈(右)。
福建土樓活化利用“主題特展廳。
平河縣烏寨鄉寨河老樓。 以上**由徐甜甜提供。
近日,以“福建土樓的活化與利用”為主題的專題展覽正在巴黎國立建築博物館舉辦,向公眾展示過去三年來中國福建省漳州市土樓活化利用的實踐經驗。
土樓是我見過的最美麗的建築之一。 在福建省漳州市南京縣塔下村,我第一次站在一座有百年歷史的土樓前,這是一座為生存而建造的建築,數百人在這裡共同居住,以抵禦外敵。 建築系統簡單而平均,每個單元都是垂直的,相同的空間單元,一樓是廚房,二樓是倉庫,三樓及以上是臥室。 因為土樓的設計極簡,功能極致,所以非常漂亮。
隨著時間的流逝,土樓人以共生、共策、抗敵為代表的生活方式逐漸發生了變化,其文化價值並沒有減弱:尤其是榫卯木結構、夯土牆等傳統建築技法,在可持續發展的今天尤為鼓舞人心。 同時,更新傳統鄉土建築,賦予其新的時代價值,也是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之一。
土樓振興利用展會受到廣泛關注。
2008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市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福建土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中國,土樓是家喻戶曉的文化瑰寶,但在海外仍然不為人知,即使建築師界對這種建築並不熟悉。 2023年,我獲得了全球可持續建築獎,法方提出了這次展覽的想法。 因此,在福建土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5周年之際,我們舉辦了這樣的展覽。
展覽以舞台布景的形式,呈現了當地獨特的建築傳統和歷史風格,以及啟用利用後的新形象和功能蛻變,展現了土樓在中國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如何承載著集體記憶,彰顯了當地獨特的文化身份。 在展廳的窗戶不遠處,同樣是世界文化遺產的艾菲爾鐵塔與圖樓的模型在遠處面對面。
該展覽吸引了數以萬計的參觀者,包括來自法國各地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作人員、中國文化愛好者、建築師和藝術家。 許多建築專業人士都想去中國參觀福建土樓,在他們看來,土樓的振興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創新,可以為其他國家和地區傳統建築的保護和更新帶來積極的影響和示範效應。 “通過土樓專案,我們看到可持續的未來可以與當地的歷史敘事聯絡起來”,並且“土樓的振興擴大了建築的邊界,使其為當地發展服務”。
法國國立建築博物館館長弗朗索瓦絲·蘭德(Françoise Rand)評論道:“福建土樓的振興充分考慮了土樓所在的村莊環境,尊重並延續了原有的建築技術和空間布局,巧妙地保留了歷史痕跡和鮮活的記憶,通過微介入和公共功能更新,讓當地居民再次充分利用這些傳統建築, 為他們注入新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活力。 ”
活化利用,激發土樓活力。
福建土樓散落在閩西南綠水青山的懷抱中,集山區和**帶景觀於一體,是一座可數百人集體居住的防禦性建築。 土樓通常由乙個朝內的圓形或方形平面圖組成,每個平面圖都有幾層樓高,大多建於15世紀至20世紀之間,是寶貴的歷史寶藏。 通過實地考察了解到,福建除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46座土樓外,還有數千座土樓,其中大部分處於閒置、廢棄甚至倒塌狀態,只有少數仍有人居住。
土樓建築採用夯土牆和傳統榫卯木結構等自然方法建造,極為環保。 對現有土樓的再利用可以減少新建建築的數量,減少碳排放,同時保留當地的文化認同,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在與漳州市和當地居民合作,並與土樓建築保護專家黃漢民進行聯合研究後,最終選擇了7座不同型別的破舊土樓,開始了活化利用的探索與實踐。 這7棟土樓分別是漳州市華安縣沙建鎮新徐鎮盛平大廈、旗峰大廈,南京縣浦山村翠美大廈、金石大廈、實德大廈,平河縣半子鎮土樓集團濱陽大廈,五寨鄉寨大廈。
我們採用微干預的方法,即僅對現有的土樓建築進行部分修復,而不是完全修復。 同時,它為坍塌的部分提供了豐富的空間變化,例如保留了過去幾十年在廢墟中生長的樹木,並將它們融入到新的景觀中。 對於金石樓、翠梅樓等土樓,我們通過必要的修繕改善了居住條件,將空置的內部空間改造成活動休閒場所,並開放了家庭廚房歡迎遊客。 這不僅會讓遊客深度體驗傳統的土樓生活,還可以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
對於空置多年仍被密集村落包圍的土樓樓房,我們對其進行了翻新改造,改造成新的社群中心,以增加綜合服務功能。 例如,處於破舊狀態的濱陽大廈已被改建為社群中心,以儲存過去幾十代人共同生活的集體記憶。 建築物中因植物生長而受損的部分沒有重建,而是被改造成庭院花園,為樹木生長預留空間。 再比如,旗峰大廈空置了30多年,又進行了改建。
一樓、二樓陳列以佘族為主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頂層改為民宿,入口處倒塌的牆體加固。
同時,我們注重每個土樓的建築特色和歷史脈絡,將其活化為獨具特色的現代文化設施。 例如,寨河老建築的夯土牆上有許多克拉克瓷器碎片,五寨窯內有一處歷史窯址,適合作為遊客接待中心和克拉克瓷器研究中心進行活化利用。 例如,擁有400年歷史的盛平樓是該地區唯一擁有花崗岩牆體的閩南土樓,我們保留了這一特色,增加了部分原有的建築形態,並利用新技術對傳統土樓的內部木結構進行了公升級,用於展覽或露天表演,不僅建造了新的空間, 而且還增加了新的功能。未來,盛平樓將成為閩南戲曲的文化中心。
中法建築文化的交匯與呼應。
土樓的復興在法國引起了強烈的共鳴。 當地人對夯土牆並不陌生,夯土牆是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興盛的法國傳統房屋所共有的建築傳統和文化遺產,其建築也可以達到幾層樓高。 在格勒諾布林和里昂之間的地區,大量高質量的傳統夯土建築很常見,但與福建土樓的情況類似,隨著現代生活需求的變化,傳統的法國本土房屋和建築遺產也處於閒置和廢棄狀態,傳統技藝需要傳承。
舉辦展覽的法國國家建築博物館也與福建土樓有著內在的相容性。 首先,兩者都是關於“重用”的。 法國國家建築博物館建於 18 世紀,曾關閉多年,但已被重新用作劇院、演講廳和博物館,並一次又一次地重新開放為公眾服務。 福建土樓也一度凋零,在成功申請世界遺產後,再次進入公眾視野,融入日常生活。 其次,它們既是關於建築的,又超越了建築本身,並逐漸成為當代公共文化的基礎設施。 如今,法國國家建築博物館不僅展示了著名的歷史建築和壁畫,還舉辦了現代建築展覽,並討論了城市發展和建築遺產保護等主題。 借助功能的有機更新和空間的啟用和利用,福建土樓已從民居逐漸轉變為公共文化平台和社群精神家園。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 “福建土樓的活化與利用”展覽是兩國文化交流的一股浪潮。 在可持續發展日益成為全球共識的今天,我們期待與法國同行在建築、鄉土、社會等領域進行更多的跨學科探索與合作,以及更多的跨文化交流和互鑒,共同創造更美好和諧的未來。 (完)。
作者為建築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作者:徐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