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看到乙個**,乙個著名的主持人在談論他的童年。 他說,小時候父母總是吃剩菜剩飯,從來不願意把沒吃完的飯菜扔掉。 先吃爛的果子,好留到最後,好就爛了。
他不太喜歡父母,當時以為長大後再也不吃剩菜了,也絕不吃爛果子了。
但是,當他成年後和朋友出去玩時,如果他們三個人只有兩份吃,他會給他們,然後他自然會對他們說:“吃吧,我不喜歡。 這種語氣和我小時候父母的語氣是一樣的。
最神奇的是,當他有了自己的孩子,他每天都吃剩菜剩飯,好吃的留給兒子吃。 看看水果,哪乙個快變質了,先吃哪乙個。 他的樣子是他父母的複製品。
其實,這位宿主的經歷並不是乙個孤立的案例,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都會有父母的痕跡。 這是代際傳遞。
代際傳遞是乙個社會學概念,是指一代父母傳給子女的各種特徵,可以是身體和心理特徵,也可以是社會特徵,也可以兩者兼而有之。
還記得電視劇集《一切都好》嗎? 為了讓兒子有個鄉戶,蘇明玉的奶奶逼迫明玉的母親嫁給了明玉的父親蘇大強。
而當明玉的母親生下兩個兒子和明玉時,她和母親一樣,是重男輕女的。
早上,兩個兒子都有雞蛋和火腿吃,而明玉只能吃一碗速食麵。
為了讓大兒子出國,他直接賣掉了明玉的房間,以彌補兒子的學費。 二兒子想去旅遊,媽媽給了他2000元。 而勤奮刻苦的明玉,為了考上清華大學,需要1000元的心理諮詢費,但母親卻一無所有。
就連她媽媽都說:“你都是女孩子,怎麼能和你兩個哥哥比? 當你年滿18歲時,他們不會關心你。 ”
這句話徹底傷透了明玉的心,明玉與母親斷絕關係,將對母親的仇恨留在心中。
多年後,他的母親去世了,留下了一貧如洗的父親。 明玉這些年一直在努力賺錢,只為向父母證明自己不是一無是處。 雖然恨父母,但明玉還是明明暗地幫助父親。
但父親並不生氣,他經常無理鬧事,一到派出所,警察就打電話給明玉,明玉氣得罵了父親。 而父親還沒倒下,他就指著明玉說:“你是趙美蘭。 ”
趙美蘭是明玉的母親。 冷靜下來的明玉想了想自己指著父親罵罵咧咧的樣子,和當年的母親一模一樣。 原來,不知不覺中,明玉還是以自己最討厭的母親的身份生活著。
從明玉的奶奶,到明玉的母親,再到明玉,整整三代人都有相似之處。
代際傳遞不僅影響孩子,還影響孩子成年後與伴侶的關係。 特別是這些父母,將一些不良特徵傳遞給他們的孩子。
1.喜歡懲罰孩子的父母。
如果父母經常懲罰孩子,那麼孩子的心理感受就是:我所做的一切都是錯的,我都會受到懲罰,以後我只會做父母要我做的事,處處都要小心。
當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時,很容易從他的伴侶那裡挑三揀四,不愉快地左顧右盼。
2.不相信孩子的話的父母。
如果父母不信守孩子的話,承諾往往不會實現。 然後孩子會感到失望,他將不再信任別人,也不會相信別人的承諾。
在婚姻關係中,他也喜歡談論它,經常把他的承諾拋在腦後。
3.經常吵架的父母。
如果父母經常吵架打架,那麼孩子的心理感受就是恐懼和恐懼,長大後就不敢和別人發生衝突了。
在婚姻關係中,ta和伴侶之間的關係也很難和諧。
4.情緒不穩定的父母。
如果父母情緒不穩定,喜歡把怒氣發洩在孩子身上,無緣無故地責備和體罰孩子,孩子的感受就是:沒人理解我,沒人喜歡我,就不能向別人敞開心扉,任由他們傷害我。
小時候經常受到父母體罰的孩子,成為父母後也容易受到體罰。
5.喜歡控制孩子的父母。
如果父母總是喜歡控制他們的孩子,他們會出於各種原因剝奪孩子應得的一些權利。 孩子的心理感受是:別人是來剝削我,佔我便宜的。 這樣的孩子可能非常叛逆。
作為成年人,他們也更有可能控制他們的伴侶和孩子。
6.愛打孩子的父母。
如果父母總是吝嗇對孩子的讚美和肯定,那麼孩子就會覺得父母不喜歡他,覺得自己得不到父母的愛,所以他必須想辦法取悅父母,取悅父母,做點什麼來換取他們的愛。
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往往會做個“差評人”,把對伴侶和孩子的愛藏起來,哪怕是心裡的讚美,說的話都可能是乙個打擊。
7.父母太嚴格了。
如果乙個孩子從小就受到父母的嚴格教育,四面八方地控制,那麼孩子在有感覺的時候就沒有自由,軟弱無力,很容易形成反依賴的人格。
作為乙個成年人,他們不喜歡和伴侶靠得太近,他們也害怕太親近,即使伴侶在向他們表達關心和問候,他們也會覺得這是伴侶控制自己的慾望。
張德芬在她的一本《替罪羊》中寫道:我們長大了,小時候就成了父母。 而我們的伴侶,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成了我們,我們成了不折不扣的替罪羊。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深遠的。 為了讓孩子在來世幸福,父母可以反思自己的養育方式,並嘗試這樣做:
1.不要以發洩情緒的方式教育你的孩子。
有些父母會因為一些瑣碎的事情而體罰孩子。 這個時候,其實父母只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 為了孩子,父母必須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
2.多鼓勵孩子,多肯定孩子,看看孩子的長處。
有句話說,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幫助他發現和發揮自己的長處。 如果父母多花點心思去發現孩子的長處,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好。
3.接受你的孩子,無條件地愛她的孩子。
擁抱孩子的差異,尊重孩子的獨特性,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而不是父母希望他成為的樣子。 只有當孩子在愛的滋養下長大,長大成人後才能懂得如何去愛別人。 為了在親密關係中實現積極的成長。 因為愛流向那些不缺乏愛的人。
教育家瑪麗亞·蒙台梭利曾經說過:**幸福與他小時候的生活息息相關。 願我們都能為孩子提供乙個養育的環境,讓他們自由成長,獲得快樂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