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鄉的豬會集中在農曆二十二,不早也不太晚,村民們吆喝著,幾戶人家都能吃完一頭大肥豬,老家的豬肉只限回鍋肉、炒肉、紅燒肉這三種,所以像往常一樣有豬頭, 豬蹄,內臟只能由主人自己保管。
有一年,我家宰了三頭豬,春節我在家裡烤豬毛,洗豬腸。
如果豬早點殺掉,買回來的豬肉放在屋子裡,一群貪吃的貓看著,估計過年前就要吃完了。
農曆二十二是最合適的,因為明天就是過年了,過年的第一場肉吃就放在了年末的晚上,當時叫祭祀爐,現在叫禮感。
童謠唱著“二。
十。 3.糖瓜粘“,意思是這一天要吃甜食,讓爐王在嘴裡抹上蜂蜜,讓”老天爺說好話,回宮吉祥“,這就是中國特色的神文化。
我家沒有糖瓜貼的習俗,小朋友過年最激動人心的就是這一天是放鞭炮的正當時間,為了區別於大一的大鞭炮,家鄉的民歌是“二十三, 放一根小鞭子”。
小鞭子很小,幾乎都是1000多環,不像大年初一,至少10000環。 二十三號的鞭炮是一種形式,更像是吹響了新年的號角,向新年宣告:新的一年,我來了。
小鞭子還在於孩子們把鞭炮拆成碎片,噼里啪啦地一下子放出來,遠不是把乙個掛著的鞭炮拆下來乙個個放進去。 點燃一片檀香,點燃,疏散,捂住耳朵,一口氣,砰、砰、啪、啪、啪的聲音無窮無盡,乙個千響的鞭炮分解成一千次的幸福。
另一件快樂的事情是在除夕夜吃一頓美餐。
去年23日晚上,我碰巧去老家打了幾個**,當我問我吃什麼時,原來無一例外都是古老的傳統:燉菜和烤蛋糕。
是的,23日晚上,放鞭炮上香後,老家的習慣性新年大餐就是吃燉菜和烤餅。
燉是中國烹飪的八大傳統技法之一,在新華詞典中解釋如下:將蔬菜放入鍋中,用濃汁煎炸,將各種食物煮沸或混合在一起。
用肥肉潤鍋,將瘦肉、胡蘿蔔、捲心菜和人造肉(大豆製成的豆筋)一起炒,加水與粉絲、味精增強風味、醬油增色、大火減少汁液一起煮。
與東北的豬肉燉粉絲不同的是,老家燉菜裡的湯很少,汁液被火收集到菜裡,這樣你就可以做一鍋肉菜你有我,我有你,葷菜不失香, 素食菜餚不會失去新鮮度。
有時候爸媽上街安慰留守在家的孩子,會說:乖乖聽話,等我回來,我給你帶個火來吃。 這是因為老家都擅長蒸饅頭,而且幾乎都是在過年那天煮饅頭的,所以吃饅頭是一件難得的事情。
上學的時候,法定節假日幾乎都是從23日開始的,可想而知,過年那天,我終於不用上學了,鞭炮開始讓我玩了,碗裡有肉可以公開吃,平時作為禮物的火包子在手裡, 那麼多美好的事物都集中在小年這一天,對於童年的我們來說,對新年的期待,正是小年給了我們很大的希望。
小念23歲這麼漂亮,過年就不開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