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心靈的世界”,希望我的文字能給你溫暖和啟發,讓你熱愛生活,歡笑。 2月** 動態激勵計畫
我對自己的期望很低:我活在這個世界上只是為了了解一些真理,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情。 如果如我所願,我的生活將被視為成功。有人說,現在不焦慮的人寥寥無幾,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似乎有無數的焦慮時刻,常常覺得生活很累,不知道自己在跑什麼,不知道什麼在支撐自己,總會迷茫於生活,生活。
我們之所以經常感到焦慮和疲憊,是因為我們不了解這兩件事。
一般來說,乙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學業、工作、婚姻、生育,最後離開這個世界,這樣的過程,似乎是常規的。 有的人被困在學業上停滯不前,有的人工作累了,有的人被困在婚姻裡,苦不堪言。
無論我們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無論我們處於什麼階段,我們似乎總是被某種無形的東西所困。
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好大學,找好工作,找到工作後,你說要努力,要積極向上,結婚生子後,要扮演好爸爸媽媽的角色。
從童年到成年,我們總能聽到,我們總是在被教育,面對困難一定要堅持,你要讓自己有限的生命創造無限的價值,你要有面對挫折的勇氣,要懂得奉獻等等,但什麼是自我價值,我們為什麼要堅持呢?
在這些話語的影響下,在周圍人的驅使下,我們變得越來越迷茫,不知道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開始不斷感到焦慮和迷茫,覺得生活很累。
我們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們陷入了不做自己和想做自己的矛盾之中。
每月的賬單、周圍人的目光、家人的期望、他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敗,都成為我們不得不向現實低頭的原因,現實困住了我們,阻止了我們做自己。
但是有很多人告訴我們要做自己,我們也想做自己,我們不可能一直處於矛盾狀態,想要讓我們一直處於矛盾狀態,用一句話來形容這種矛盾的狀態就是“清醒的沉淪”。
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就是細化生活要求,簡化生活,正如王曉波在《沉默的大多數》中寫到的:“我活在世上,只是為了了解一些道理,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情。 如果如我所願,我的生活將被視為成功。 ”
學會與生活互動,偶爾從生活中找到值得我們快樂的東西,可以慢慢緩解“想要和不能”的矛盾。
我在北京送快遞員“在書中說:對於乙個受教育程度低的農民來說,雖然每年因種地而受到二十四節氣的限制,但他不會感到任何不自由。 閒暇時和親朋好友打牌,農場忙的時候幹完一天的農活,晚上回家喝點酒,感覺很舒服,很滿足,彷彿你做的就是你想做的。 受教育程度越高,思維和意識越複雜,人們在工作中就越難感到自由。
過去,人們忙著吃飯,擔心一日三餐。 擔心自己的衣食,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了滿足,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即人們的生理需求得到了滿足,現在人們追求的是更高層次的需求,即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生理需求容易滿足,或者不複雜,但自我實現的需求比較複雜,也就是說,精神上的富足很難達到像生理需求那樣的某種滿足狀態,如衣食住行。
其實,這種狀態就是我們常說的“想多了”。 人不能想太多,想太多隻會導致無盡的焦慮。
我們目前的生活狀態看似充滿自由,但實際上卻充滿了束縛,一種無形的束縛。 我們有選擇的自由,但擺在我們面前的選擇只有這麼多,我們的思想被解放了,但我們卻被各種世俗的言論所脅迫和影響。 就像很多人擠進考研、公考的路上,看似免費,實則被迫往前推。
我們一生都在追求什麼,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什麼是自由,這些從來沒有乙個固定的答案,也不可能有乙個固定的答案,我們能做的就是接受自己,好的自己,壞的自己,我們不得不接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繼續認識自己,才能慢慢走出焦慮, 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
完成。
(**在網路上,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進行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