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聚焦延續中國語境。
**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著力延續中華文化脈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發展”,為我們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新時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指明了方向和路徑。新形勢,並提供了根本性的後續行動。中華文明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始終如一,為中華民族的不斷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新時代以來,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發展的實踐不斷深化,積累了新鮮豐富的經驗。 在新的征程上,我們要堅持以一流文化思想為指導,著力延續中華文化脈絡,讓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中煥發出勃勃生機、獨特魅力的光芒。
夯實文化自信基礎,夯實文化主體性。 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我們在世界文化動盪中站穩腳跟的堅實基礎。 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是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正確含義。 “世界歷史的程序表明,只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屹立不倒,站穩腳跟,走得更遠。 文化自信是一種更基礎、更廣、更深的自信,是一種更基本、更深刻、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來源於我們的文化主體性,有了文化主體性,我們就有了文化意義上的堅定自我,我們能高度認同自己文化的理念,充分肯定自己文化的價值,自覺主動地從流傳千年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以堅定的信心和決心做好中國人自己。延續中華文化脈絡,鞏固文化主體性,一方面要堅持以最好的文化思想為指導,立足於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堅定站在中華文化的立場上,牢固樹立獨立的文化主體意識, 自信、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促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發展;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歷史文化資源,賦予優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現形式,啟用其生命力。 文物、紅地、博物館、展覽館等都是文化的載體,保護、傳承和利用好這些寶貴資源,對於歷史脈絡的延續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要發揮各方力量,融合各種場景,打造全方位、融合、當代的文化工程,讓大眾在追憶過去、追尋文化脈絡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同時以高度的歷史能動性,打造更加巨集大多彩、引領時代的文化形態, 使中華文化脈絡得以延伸,在傳承和創新中長青。
推動“兩聯”,延續中國文化脈絡。 **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明確提出了“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主張。 “兩結合”是我們黨在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經常得出的認識,是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現代化建設的根本途徑。 總書記強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同,但又具有高度的相容性”,只有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發生深刻的“化學反應”; “融合”本身就是創新,同時也為理論和實踐創新開闢了廣闊的空間。 在新的征程上,要弘揚“兩聯”,延續中國文化脈絡,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靈魂脈絡”。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思想領域中的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原則,用馬克思主義真理之光啟用中華文明基因,推動中華文明的更新和現代轉型,適應當代文化,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現代化。 二是要堅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根”。 * 總書記強調:“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和基本趨勢,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觀念和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自信。 用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豐富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活,“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在新的歷史時期,要深刻領會新時代的新文化使命,堅持“兩結合”,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科技賦能是延續中國文化脈絡的重要手段。 **總書記明確表示,“沒有資訊化就沒有現代化”。 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可以催生新的文化業態,延伸文化產業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更加豐富多彩的形式和載體融入當代生活。 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古籍藏品的保護、修復和綜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觀和道德規範,推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發展。 陝西是乙個文化底蘊深厚的文化省份,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既要積極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銜接點,做到整體保護和活傳,又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豐富文物的藝術表現形式, 使陝西得天獨厚的傳統文化資源和紅色文化資源與現代科技完美結合,演繹出乙個新時代。要充分發揮陝西科教優勢,形成獨具特色的創意設計-先進製造-文化產品產業鏈、數字媒體-**融合-趨勢**產業鏈、文藝創作-文化創意-智慧文旅產業鏈,使陝西的歷史文化資源以及紅色文化資源具有突出優勢, 借助現代科技發展的快車道,以更加生動、震撼、睿智的科技形態走進千家萬戶。
深化交流互鑒,講好中國故事。 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發展,必須堅持不忘原、吸洋留、面向未來、傳承轉化、學超越的原則,不斷創造古今交融、中西銜接的文化成果。 文明是豐富多彩的,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明土壤,每個文明都有自己的本色、優勢和優勢; 文明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高低劣之分; 文明是包容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值得尊重和珍惜。 文明因多樣性而交流,因交流而相互學習,因互學而發展。 讓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起,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一是要積極開展文明間對話與合作,搭建相互尊重、平等互諒互助的文化交流平台,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成員國在文化研究、互鑒等各個方面的務實合作,推動文化交流機構建設,促進文化交流的建立和完善機制通過文化遺產和文物的展示,不斷擴大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內容,加大交流對話的力度,加深彼此對不同文明價值的認同和認同。消除現實與文化的壁壘,促進人類的精神交流,促進各種文明的和諧共生二是要講好中國故事,積極向世界推廣中國文化。 要努力尋找對外傳播的合理支點,從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具有時代價值的元素,為文藝創作傳播提供素材; 充分提煉和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認同和文化精髓,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 創新闡釋性話語和傳播思路,讓世界知“為人類文明做出貢獻的中國”,向世界展示可信、可愛、受人尊敬的中國形象,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不斷提公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更好地推動中華文明的發展進步,不斷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曹宇、李卓元,作者單位:西北工業大學)。
*:陝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