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桂芳海(西北大學出版社主編、總編輯、常務副總經理)。
紅軍長征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歷史上的英雄壯舉,也是震撼世界、載入史冊的一件大事。 80年來,許多中外人士用筆墨從不同角度描述和回顧了紅軍長征。 由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重訪長征筆記》試圖讓讀者在行走的同時重溫長征的壯舉。
《再走長征路筆記》的作者魏永剛,是一位記者,在“再走長征路”的採訪中,重新踏上了紅軍的旅程。 採訪結束後,他從未放下心中的“長征”主題。 在幾年的時間裡,他查閱了有關資料和回憶錄,並多次重溫了紅軍長征的不同路段。
許多關於長征的書都會毫不猶豫地寫下那些驚心動魄的艱苦戰鬥。 作者認為:“長征不再是簡單的歷史事件,也不是可以衡量地理距離的旅程。 經過歷史沉澱,長征已成為乙個充滿精神內涵和思想價值的象徵。 因此,該書並不關注具體的戰鬥,而是選擇那些能喚起人們記憶和情感的“符號”甚至“歷史片段”——一座紅軍墳、一盞馬燈籠、一雙舊草鞋、一面紅旗、一枚銀元等革命遺物和遺物,將長征的理想信念細膩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80多年過去了,段桂秀老人還記得,她把金昌哥送到了切頭威的一棵大樟樹上。 路過大街時,給哥哥買了一雙鞋,金昌脫下身上的一件舊衣服,小心翼翼地疊好,送給她。 他們分開了,金昌告訴她,她最多要離開三五年,她必須等他回來。 “有個叫寧春的士兵說,'革命勝利了,這裡可以開個大農場,草又黑又肥,種了麥子一定長得高大。' 書中記錄了許多這樣的情節。 這些故事,帶有歷史細節,還原了80多年前的偉大旅程。
在通過通道調兵的過程中,“當嚮導楊在能告別紅軍時,已經很晚了。 紅軍讓他吃晚飯,並給了他兩塊毛皮來遮住他的腳。 因為楊再對這條路很熟悉,所以堅持要回去。 他沒想到,紅軍排長拿出一盞燈籠和一枚手榴彈給他帶。 第二天,村里的人已經知道紅軍“不搶東西,不抓壯人”,紛紛回村。 在穿越草地的艱難旅程中,“尋找食物的艱辛和這幾天吃不下飯的痛苦,讓他們對食物的渴望超過了其他任何事情。 他們懇求說,一袋麥子才五十多斤,帶走兩袋麥子還不夠士兵們吃,好不容易找到這麼一點糧食,又沒有見到主人,為什麼不拿去呢? 然而,酋長回答了......戰士們的懇求只有一句話“我都吃了,一家人回來吃什麼?” 他'武斷地'問士兵們:咱們用老辦法,到別處一一找。 這樣的故事,無聲地表達了黨和人民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之間的深厚感情。
2024年10月,將迎來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 在新的歷史關頭,回顧過去,學習新,總能給人新的啟示。 作者從今天的歷史位置重新走過長征路,對比長征路上的過去和現在,寫出驚天動地的變化,用事實讚揚英勇犧牲的共產黨人的初心,讚揚“為人民吃苦,吃天下一切苦難”的理想信念。 不讓百姓再吃苦“,寫下了今天百姓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幸福生活。在探史的過程中,作者還提出了“草原問題”,即無論何時何地,制定黨的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終點都必須為人民群眾著想,而且經常問“人民應該做什麼”、“人民怎麼想”。
在談到《重走長征筆記》的寫作由來時,作者寫道:“這些歷史的'碎片',可以給我們更多的啟發。 因為普通士兵的行為,從一方面更真實地反映了紅軍隊伍的真面目。 所以,我花了一點時間描述這些被撿到的'碎片'。 在合上全書之際,我想作者的簡單願望已經在這本書的19萬字中實現了,這本書帶來的情感衝擊和思想啟蒙,一定會傳遞給更多的讀者。
明亮** 2024-02-05 第 15 版)。
*:光明網-“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