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觀音菩薩,不管你信不信佛,你大概都聽說過這位大菩薩的名字,只要你一說起這位菩薩,很多人就會立刻雙手合十,稱之為“大慈大悲救苦觀音菩薩”,可以說在中國人的心中, 觀音菩薩在佛教大菩薩中排名第一,是佛教徒最敬佩的菩薩。
觀音菩薩在民間傳說中有很多傳說和故事,在廣為流傳的**《西遊記》中,他也是出場次數最多的佛羅門人物。 在《西遊記》中,這位菩薩被稱為觀音菩薩,但實際上在唐代,為了避免唐代太宗李世民的稱呼,觀音菩薩被稱為觀音菩薩。
因此,在民間,老百姓習慣稱這位菩薩為“觀音菩薩”或“觀音菩薩”,但在正規的佛教和寺廟中,往往被稱為“觀音菩薩”,這是為什麼呢?
佛教最早是從丘慈(發音為丘慈,位於今新疆)傳入中國的,西域著名僧人庫瑪羅什是丘慈人,他翻譯了大量的佛經,後來被傳入中國。 在這些佛經中,包括其他人從秋子國翻譯到中國的早期佛經,都譯為“觀音菩薩”,而梵文作為比較是“阿洛基塔菩薩”,“*阿洛基塔”的意思是“觀”,“斯瓦拉”的意思是音和誦,所以被翻譯為“觀音菩薩”。
唐代,玄奘大師到印度學經,直接從印度帶回了經文,也是從玄奘大師那裡,他第一次將這位菩薩的名字翻譯為“觀子菩薩”,對應的梵文是**alokitesvara——其中乙個字母從“a”改為“e”。",乙個字母的差異,意思不一樣。
根據佛教研究者的推測,可能是佛經從古印度傳入秋慈國的過程中出現了小錯誤,所以當初從丘慈國傳入中國的佛經被翻譯為“觀音菩薩”,而玄奘直接從印度獲得的佛經,按照原文被翻譯為“觀字菩薩”。
因此,後來在正規寺院和佛學士中,更多的人稱這個菩薩為“觀音菩薩”,但民間已經習以為常,大多數人仍然稱它為“觀音菩薩”或“觀音菩薩”。
我想,老百姓之所以願意稱這位觀音菩薩為觀音菩薩,是因為這位菩薩解苦、解苦的形象太深扎根於民心中。 在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條《觀世音菩薩普門平》中說:“若有無量千萬眾生受各種煩惱,聽見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就稱為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解脫了,從這個意義上說, 稱觀世音菩薩也非常合適。
所以,不管是叫觀音菩薩還是觀音菩薩,其實都無所謂,什麼名字只是乙個名字,就好像張三改了名字李四,但這個人還是原來的人,只要他心裡知道他在稱呼這個菩薩,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它只是“假名安立”。
順便說一下觀音菩薩的起源。
據佛經記載,阿彌陀佛前世為王,名無一王。 他有一千個兒子,後來他皈依了佛教,帶著一千個兒子到尼奧萊的寶藏中避難。 寶物要賜給烏鎮王和他的千子,武陰王將在西方極樂淨土成佛,這是阿彌陀佛。 他的長子玄(玄)是觀音菩薩,次子尼摩是大風菩薩,其餘兒子是文殊菩薩和普賢。
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教派領袖阿彌陀佛寶座下的至高菩薩。 我們現在在寺院裡經常看到的“西方三聖”,就是西方極樂淨土的領袖阿彌陀佛,以及他的左右侍從菩薩——觀音菩薩和大石智菩薩,那麼如何區分寺內觀音菩薩和大石智菩薩的雕像呢? 主要有三個要點,觀世音菩薩在阿彌陀佛的左手邊,菩薩的大勢是在阿彌陀佛的右手邊; 觀音菩薩手裡是清水瓶柳枝,菩薩手裡是一朵蓮花; 觀音菩薩頭上,冠中有一尊佛像,菩薩頭上的冠中是乙個清淨的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