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一到,家家戶戶都準備好了年貨,每年春節必備的習俗之一就是貼對聯。 對聯的發展歷史非常悠久,起源於周,門兩側懸掛的長方形桃木板俗稱“桃子符號”。 五代十國時期,宮廷中有人在桃子符號上刻上了對聯。 據《宋史:蜀家》記載,後蜀之主孟長陵在學士張勛的桃木板上刻字,“用他不幹活的、自封的筆題:'過年玉清,佳傑長春'”。
到了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稱為“春貼”。 到了明代,桃符更名為“春聯”。 據史料記載,明代太祖朱元璋對聯情有獨鍾,大力提倡貼聯,當時的文人也把對聯視為高雅的樂趣。 有一次,朱元璋出城時,看到有一戶人家沒有貼春聯,就去打聽,知道這是閹豬家,也沒請人**。 朱元璋特意為這個家庭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之路,一刀斬斷是非之根”。 從那時起,春聯就成為一種習俗,並一直流傳至今。
對聯描繪了時代背景,用工整、雙重、簡潔、精緻的文字表達了美好祝願,是中國獨特文學形態的表達,也展示了中國人民的文化和智慧。 對聯是內在語言的藝術,書法是直觀線條的藝術。 對聯書法既有對聯的詩意美,又有漢字的形體美。 一副好的對聯書法,不僅要有好對聯的內涵,還要有好書法的外表。 說到唐代書法的代表人物,就不得不提劉公權。 劉公權(778-865年),字誠懇,書法以正規書著稱,王羲之從初學,後來看了唐代著名書法,吸收了嚴振清、歐陽勳的長處,創造了獨特的“柳體”,以力有力著稱,後世有“燕肌柳骨”的美譽。 他與閻振清一樣有名,被稱為“嚴柳”,也被稱為“正文四大大師”,與歐陽勳、閻振卿、趙夢甫並稱為“正文四大大師”。 石碑上刻有“金剛經雕石”、“神秘塔碑”、“風蘇碑”等,線條和草書有“傅試崗”、“十六柱”、“屈辱崗”等。 此外,墨跡《孟氏詔書》和《王賢志梨柱》也已流傳下來。
劉公權的正規楷體以骨力和穿透力著稱,筆觸利落,筆鋒利有力,結直有力,線條質量極為重要。 現這本喜慶典雅的劉公泉集春聯送給大家,作為參考,祝大家新年快樂,書法萬事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