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總書記在視察調研中國人民大學時指出,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我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設。 為構建中國自主教學知識體系,助力教育學教育高質量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圖書報刊中心、蘇州大學期刊中心聯合評選2023年度中國教育十大學術熱點。 通過文獻梳理、資料統計、學者推薦、專家討論、網路投票、終評等程式評選出中國教育十大學術熱點,激發我們探索服務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大事業的教育智慧。
熱點一:中國教育自主知識體系建設研究
入選理由
2022年4月25日,總書記在視察調研中國人民大學時指出,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設。 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加快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推進我國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提供了指導。 建設我國獨立的教育知識體系,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需要,是當代教育學者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2023年,教育界將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一是闡釋我國教育自主知識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探討實現教育發展歷史轉折和時代需要的重大意義。 二是中國教育學獨立知識體系的支撐框架和理論根源。 第三,提出了構建中文教育自主知識體系的路徑和方法。 我們將在世界坐標的背景下審視中國教學法,以中國實踐為基礎,提供中國智慧和解決方案。 第四,數字技術賦能我國自主教育知識體系建設。
推薦人:《教育研究》主編、中國教育科學院研究員張彩雲)。
專家評論
我國自主知識教育體系建設無疑是2023年教育領域的熱點話題,討論的核心在於“建設”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條件,以及我國自主教育知識體系的原則、特點、要素和意義。 這是乙個可喜的趨勢,顯示了中國教育工作者在構建獨立知識體系方面的自覺性。 當然,當我們討論這個問題時,我們不僅應該關注如何“建構”,更應該關注如何“接受”。 中國教育學的知識體系既有創造者,也有接受者。 這涉及到未來中國教育學獨立知識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理論解釋力、實踐指導能力和理論優勢,以及與現有其他知識體系相比的理論優勢。
評論人:陳洪傑,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熱點二:教育現代化的傳統基礎、現實路徑與未來圖景
入選理由
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主張,教育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育現代化不僅具有世界各國教育現代化的共同特點,而且具有立足中國國情的鮮明特色,蘊含著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植根於中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 二是前進之路。 要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積極推進教育公平,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加強教師專業化建設,加快教育數位化轉型公升級,開闢教育對外合作交流新局面,加快建設中國教育“三體系”,深入開展教育各分支現代化研究。 三是未來圖景。 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構建有中國特色、世界接軌的教育發展格局,滿足人民教育期望,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與人類命運接軌。
推薦人:江波,蘇州大學期刊中心主任,《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副主編)。
專家評論
教育現代化是我國現代化的關鍵,是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指標。 自引入“現代化導向”的頂層設計以來,教育領域不斷深化教育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 目前,教育現代化與現代化的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混合和應用,現有研究為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的探索和實踐路徑奠定了重要基礎,但目前對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需要進一步體現教育現代化的內涵。 而教育現代化的實踐路徑需要進一步加強巨集觀頂層設計和理論體系支撐。今後,要立足我國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基本國情,充分結合本土經驗和特點,反思其他國家推進教育現代化的經驗和問題,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形成一條中國特色教育現代化推進之路。
評論人:石秋恆,廈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議題三:生成式人工智慧與未來教育的潛力、價值與挑戰
入選理由
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AI以其強大的任務遷移和內容生成能力,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 關於生成式人工智慧和教育的未來,焦點在於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教育應用將為個性化教學帶來無限潛力,但也將給傳統的學術規範、師生關係和倫理觀念帶來巨大挑戰,但毫無疑問,它的出現為未來的教育改革創造了一種非常可操作的技術方法。 2023年,大量關於生成式人工智慧和未來教育的前瞻性成果,將從巨集觀層面,從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學習形式、教學評價、資源供給、師生角色、學術倫理等方面,為生成式人工智慧給教育帶來的價值和挑戰提供更多見解。 關於這一主題的實踐、實證和理論研究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熱度。
推薦人:譚明傑,主編、現代遠端教育研究教授)。
專家評論
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和大型語言模型為教育數位化轉型帶來了無限可能。 目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成式人工智慧給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在機會方面,主要包括賦能自主學習、創新教學模式、重構課程資源、節約人力資源成本等。 從挑戰來看,主要包括知識異化風險、學生主體性異化風險、教學過程異化風險、數字倫理風險和數位化教育治理風險等。 2023年7月,國家網際網絡資訊辦公室聯合六部委聯合發布《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旨在促進生成式人工智慧健康發展和規範應用。 隨著理論研究的不斷豐富,迫切需要加強實證研究,以闡明生成式人工智慧對教育領域的真正影響。 未來,需要加強跨學科研究,與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開展學術研究,包括但不限於生成式人工智慧應用下的教學組織形態研究、教學效果實證研究、學習模式轉換研究、人機協同教學研究、師生數字素養研究等。 鑑於生成式人工智慧的開發和應用暴露出大量的倫理和安全問題,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立法研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 此外,應加強專門適用於教育領域的生成式人工智慧應用的開發,進一步加強大型教育模型在教學、學習和評估中的應用。
評論人:周巨集宇,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國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長,長江教育學院院長)。
熱點四:拔尖創新人才自我培養與科普教育的發展方向
入選理由
探索建立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促進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有效機制,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要求,也是當前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需要堅持巨集觀視野和系統思維,以科教融合為主旋律,在高、中、中融合中開展科學教育。 2023年,學術理論家們將主要研究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關於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理論研究,包括培養的重點和方向、評價體系、早期培養等; (2)以建設教育強國為目標,優化頂尖創新人才選拔與培養機制研究; 三是中國一流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本土經驗與理論建設; 四是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本的中小學科學教育; 五是我國高校頂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 六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國際經驗,包括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經驗和參考。
推薦人:李濤,《教育學報》編輯部主任)。
專家評論
自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和科普教育是我國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戰略任務。 頂尖創新人才的定義不再是乙個單一維度,學術能力、創新創造能力、領導力、藝術或運動能力逐漸被納入頂尖人才的範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界在選拔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方面進行了多元化的實踐和理論探索,在中小學、高校、科研院所等形成了單學科或多學科協同選拔培養模式,並取得了初步成效。 今後,學術界應重視加強科學教育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關係的研究。 科普教育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基石,科教的成效直接影響到拔尖創新人才自我培養的成效。 加強國際比較研究,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共同訴求之一,許多國家建立了系統、科學的保障機制,為頂尖創新人才的成長和成功提供全方位支援。 拔尖創新人才的自我培養和科學教育本質上是乙個現實問題,在注重概念內涵討論的同時,應更加關注實踐問題和政策導向研究。 教育行政部門應當積極推動建立頂尖人才教育研究中心或者專家智庫,或者設立“文科實驗室”,組織專兼職相結合的跨學科專家隊伍開展研究工作。
評論人:李立國,中國民大教育學院教授)
熱點五:中國特色師範教育體系的內涵與建設路徑
入選理由
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實現以教育建設強國的巨集偉目標,是新時代提高師資教育質量、培養高素質師資的關鍵。2023年5月29日,中共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中明確指出,要完善中國特色師資教育體系。 2023年,學術界將圍繞這一主題重點關注以下幾點:一是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的內涵和主要特點; 二是中國特色師範教育體系建設以政策層面為重點,以“優秀師資計畫”和“協同素質提公升計畫”為核心,助力中國特色師範體系建設。 三是師範教育體系國際化的經驗及結合國情的實施建議; 四是未來中國特色師範教育體系總體布局設計及具體實施路徑。 要立足中國教育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現實問題,繼續探索扎根中國大地的師範教育新理論、新方法、新思路,開創高質量師範教育發展新局面。
推薦人:王建平,《華南師範大學學報》主編)。
專家評論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師範教育體系建設是國家推進師資隊伍高質量建設的第一步。 2023年,一班總書記明確提出“完善中國特色師範教育體系”,並提出在教師節之際大力弘揚教育工作者精神。 教育部啟動了“國家優秀計畫”,為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 2023年,師範教育體系學術研究將圍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分析具有中國特色的師範教育體系的內涵,打磨背景,堅持本色,作為師範體系建設的基礎; 二是注重中國特色師範教育體系的開放性和多維性,師範教育體系的內涵越來越細化,包括目標體系、招生體系、標準體系、支援體系、組織體系、評價體系和治理體系。 三是要關注中國特色師範教育體系的短板,亟需彌補幼兒園、小學師範教育體系、非師範學生培養課程體系、教師跨學科能力培養體系的短板。 該領域的研究更加關注師範教育體系建設的中國特色,同時迫切需要發展原創理論和創新政策。
評論人:龍寶新,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熱點六:跨學科學習視角下的教與評價改革
入選理由
跨學科主題學習正在成為基礎教育人才培養的課程策略,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 圍繞2023年這一主題,學術理論界主要研究了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梳理跨學科學習的內涵和意義,交叉學科學習是一種基於學科學習,利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學科知識或方法解決現實世界或理論問題的學習方法,目的是更好地發展學習者的高階思維能力。 其次,研究促進跨學科學習的機制,從而創造乙個促進跨學科學習的學習環境。 該研究的重點是促進跨學科學習的機制和要素,包括高階思維技能的發展、解決現實世界問題的過程以及學習環境的設計。 三是研究素養型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設計、原則和評價,在不同學科中貫徹落實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要求、策略和評價方法。
推薦人:曾彥,《教育學術月刊》常務副主編)。
專家評論
《義務教育課程計畫及課程標準(2022年版)》規定,每門課程的課時應不少於10%用於跨學科主題學習。 這一舉措將跨學科學習置於學科教育中,使其成為核心素養培養的意義。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該領域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對跨學科學習的內涵、歷史淵源、理論基礎和意義的基礎研究,跨學科學習型別的研究,以及基於課程標準的跨學科教學實踐探索,形成了一些典型案例和實施路徑。 後續研究應注意:一是立足交叉學科學習在新課程標準中的定位,系統思考和理論建構當前多載體、多元的交叉學科學習,評估跨學科學習的引入是否對學科課程的實施有影響和影響; 其次,應進一步研究跨學科學習設計與實施中的關鍵要素和問題,如學科組合之間的關係、不同教學載體在任務設計與評價、評價與效果分析等方面的異同。 三是要更加注重新教材中跨學科學習和課程標準的設定的一致性,教科書中跨學科學習部分的有效實施,以及在教學和評價探索與相關教材開發之間建立反饋渠道。
評論人:夏雪梅,上海市教育科學院通識教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熱點七:高中多元化發展的現實問題與突破
入選理由
建設教育強國,基礎教育是基礎教育。 普通高中作為基礎教育的出口部分和高等教育的入學部分,需要通過多元化發展,滿足學生多元化成長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多樣化分流的需要,為建設教育強國提供堅實支撐。 2023年,學術界將圍繞這一主題重點關注以下問題:一是高中多元化的理論基礎研究,以及從多元智慧型理論、生態效應理論、治理理論等學術視角探討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是普通高中分類與發展研究; 三是特色普通高中建設與評價研究; 四是特色課程建設與教學研究,探索基於特色的教育方法轉型; 第五,關於高中多樣性的國際比較研究和政策研究。
推薦人:徐世強,《上海教育與研究》常務副主編)。
專家評論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出台以來,推動普通高中多元化發展一直是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建設的熱點和難點。 發展高中高質量特色,既能為社會提供差異化教育服務,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素質教育,減輕家長擇校壓力,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這在當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023 年,與過去十年左右的每一年相比,關於高中多樣性的出版物數量呈指數級增長。 研究者對縣域振興、高中多元化發展、高中辦學特色建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面臨的困難、挑戰和應對策略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在多元化和特色化發展過程中,我國高中教育進入了“關鍵時期”和“深水區”。 未來,研究者需要深入分析高中高質量、多元化發展在機制與制度、招生考試、通識職業融合、課程體系建設、學校質量評價、資源保障等方面面臨的現實問題和挑戰,探索促進高中在區域和學校層面多元化、特色化發展的有效策略; 從而進一步推動高中教育的整體發展。
評論人:趙德成,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熱點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研究
入選理由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有利於優化職業教育型別的定位,關係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技藝工匠、大國工匠的培養。 2023年,研究者將從關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什麼”的理論問題轉向“它如何運作”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研究者探索了省內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創新建設的路徑,在較小範圍內探討了市產教聯合體和產教融合共同體的組織結構、目標、任務和制度機制。 這些研究大大加深了我們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理解。
推薦人:莊熙珍,《職業教育通訊》雜誌社長)。
專家評論
《關於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制建設和改革的意見》發表以來,對現代職業教育體制的研究進一步受到學術界的重視,研究成果呈上公升趨勢。 從結構角度看,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內涵與內涵、結構體系、建構困境和實施路徑上。 從功能上看,主要側重於系統的外部適應性,如職業教育、產教、科教等的融合。 研究中高職教育的銜接、職業教育本科生的發展、職業教育的高考制度等制度的內部協調; 研究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等制度的內在適應性。 下一步建議:一是明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研究的理論邊界,形成研究共識。 二是加強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本土理論建設,增強中國特色。 三是加強多種研究方法的協同運用,提高研究效度。 四是要搭建教育界與各界協同研究平台,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研究提供新視野、新思路。
評論人:浙江省現代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首席專家王振巨集)。
熱點九:探索數位化轉型機制賦能終身學習
入選理由
當前,中國正在實施數位化轉型戰略,數位化正日益成為我國教育創新發展的強大動力,也為終身學習機制和體系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 本課題開展的研究主要包括終身教育數位化轉型的生成機理與實踐邏輯、數字時代公民終身學習能力框架的構建、數字時代終身學習體系的實踐挑戰與生態建設等。 可以看出,以物聯網技術、資料分析技術、通用大模型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科技,可以加速實現“人人都能學、隨時隨地學”的長遠目標,拓展終身學習的機會、條件和方法,助力打造乙個高質量的、高質量的、 多元化、立體化的數位化終身學習服務體系。
推薦人:《電子教育研究》編輯部主任張蓉)。
專家評論
在建設學習型社會和全民終身學習學習型國家的歷史程序中,數位化轉型在賦能終身學習機制方面展現了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縱觀現有研究,仍有三個問題需要突破:一是關於數位化轉型技術成熟度的研究。 數字技術尚未完全參與學習者的深度學習過程,技術應用教育領域的風險規避與潛在激勵研究亟待深化。 其次,研究教育學習主體的轉化意願和實踐能力。 智慧型技術持續衝擊和影響教育學習主體的主觀轉化意願,終身學習主體基礎素養的更新和提公升亟待關注。 三是數位化轉型與終身學習機制的融合與發展研究。 這不僅體現在數位化轉型體系與服務於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的相容性上,也體現在教學科目與數字技術雙向融合的可行性上。 未來的研究可以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數位化教學法的學科建設,二是數位化轉型背景下的終身學習生態鏈,三是數位化轉型技術與人類生物倫理學的關係。 研究者應注重數位化技術轉化系統的頂層設計和智慧型識別,確保終身學習機制的流動性和個性化。
評論人:侯懷銀,中國社會教育學院院長、山西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熱點老齡化和低出生率背景下普惠性育兒服務高質量發展
入選理由
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和低出生子率問題,中國積極調整計畫生育政策,希望通過發展育兒和鼓勵生育策略來緩解這兩大人口趨勢帶來的壓力。 為此,國家自2019年以來出台了多項政策檔案。 圍繞這一主題,目前學術界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不同學科從不同角度表達了對這一主題的關注,體現了跨學科研究的鮮明特點。 其次,在教育學科中,學前教育最注重托兒服務的普惠高質量發展。 三是根據家庭需要,探索家庭托兒所和社群兒童中心等多種育兒形式。 第四,新生兒童人數的減少,使幼兒園面臨向下延伸的需要。 第五,探究育兒服務與主動老齡化的關係及其相互影響,為老年學等新興學科的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推薦人:《學前教育研究》原常務副主編趙楠)。
專家評論
2023年,育兒服務問題受到教育學、人口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等不同學科的關注,是乙個跨學科的熱點話題。 從國家繁榮和民族復興的戰略角度出發,本研究強調托兒服務的公共性,主張加大財政投入,推動提供普惠和“綜合”的托兒服務。 調查當前育兒供需關係、人口變化趨勢與育兒供應潛力,提出基於“育兒整合”的資源整合方案和專業培訓方案。 總結日本、新加坡、歐美等地的育兒服務經驗,為國內相關工作和研究提供參考。 未來,對兒童保育的研究可以擴充套件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強研究的教學視角,立足嬰幼兒的需求和生長發育,與其他學科相輔相成、相呼應。 二是突出實證精神,對現有教育質量進行真實、豐富的調查研究。 三是探索文化適宜性,深度植入當地歷史文化語境,為托兒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本土思路和方法。
評論人:黃進,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4年1月11日 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