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位於太行山脈和黃河中游河谷之間,北與內蒙古接壤,西與陝西接壤,東與河北接壤,南與河南接壤。 由於“山水形勢”,“每當有戰爭或戰爭的時候,山西往往成為中國北方的戰略要地或政治中心,從而吸引大量外來人口,成為大批難民的避難所,從而呈現出相當經濟繁榮的階段。 在山西,大戰爭很少蔓延,也沒有大洪水,更不用說像鄰近省份那樣因大戰爭和洪水而逃離饑荒的人們了。 自唐宋以來,河南、河北、山東三代都逃往山西,災後一年,一些遇難者返回家鄉,但大部分定居在山西,這種反覆遷徙的趨勢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才停止。 元末年,中原年復一年飽受戰澇、水澇、旱災、蝗災之苦,而鄰近省份的戰亂卻很少影響到山西,山西大部分地區不僅沒有水災、蝗災,而且風雨順雨,年復一年豐收, 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繁榮。來自鄰近省份的難民湧入山西,導致該市人口激增。 《明朝太祖志》卷一百四十年: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189.1萬,河北人口189.9萬,33萬,山西人口403萬454,是河北、河南兩省的總人口。 山西人口稠密,平陽省居首位,洪東縣是平陽省人口最多的縣。 洪東縣位於晉縣南部,南北東西交通要道,市政道北有賈村站,明朝移民時,明朝**在洪東縣北部設立移民局,毗鄰賈村站廣濟寺, 移民集中的地方,安排隊伍,發四川省會。廣濟寺門前的漢枝槐樹,成了五湖四海移民聚集遷出的聚集地。
關於明代人民的遷徙,不僅有野史,還有民間傳說,在官史上也有確鑿的記載。 據《洪東縣志》記載,“明洪武永樂年間,山西人多次遷往楚河、北平、山東、河南、保定等地,樹是他們聚集的地方”,這是我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遷徙,從明代洪武初年到永樂十五年, 持續了50年。關於搬遷原因的民間傳說很多,流傳最廣的是《胡大海的復仇》和《三溪懷清府》。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