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人民**。
系統治理,助力江湖煥生(新年基層現場點評)。
生機勃勃、熱氣騰騰的中國
瞪羚。 人物** 2024-02-29 版 05)。
湖泊治理不應以湖泊為基礎,而應推動“一湖治理”向“流域治理”和“全域共治”轉變。
漫步滇池畔,近距離眺望肥沃的田野,俯瞰西山,與海鷗共舞......春節期間,筆者到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福寶村參觀,環境優美,忘了回。
福寶村466號曾是福寶造紙廠的舊址。 改革開放之初,福寶人趁著時代的東風,創辦了造紙廠、鑄管廠等企業。 1996年,造紙廠年產值突破億元。 隨著滇池治理的深入,位於保護區內的造紙廠於2021年被關閉並正式拆除。 這裡的生態變化體現了美麗村落建設的成效,也為滇池湖的保護和管理寫下了生動的註腳。
滇池是昆明人的母親湖。 近年來,源頭治理、汙染截留、精準防控、科學補水、生態綠化等一系列措施形成合力,扭轉了滇池水質長期較差的趨勢。
首先對湖泊進行處理,對河流進行先處理,對河流進行處理後再進行汙染。 改善滇池水質,尤其需要系統化治理的智慧。 滇池水源地不夠穩定,自淨能力較弱,因此處理必須同時進行岸上和岸外,上下游必須共同管理。 線上,大部分入雲江河流依靠淨水廠的再生水補充水源,為中上游生態修復騰出能源,而下游則要保護汙水處理的底線,確保淨水入湖。 從主城區來看,應不斷疏通排水管網的“毛細管”,降低汛期雨水與汙水合流造成的溢流汙染風險; 湖邊區域需要繼續打通汙水處理的“神經末梢”,實現流域內行政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的全覆蓋。 實踐證明,湖泊治理不應以湖泊為基礎,而應推動“一湖治理”向“流域治理”和“全域共治”轉變。
以系統觀治理生態環境,需要部門、各地區的協同推進,也離不開相關產業和配套工作的整體協調。 滇池北岸的寶豐濕地,蘆葦叢生,鳥鳥林立,春節假期前來遊客絡繹不絕。 如今,星海、海東、望觀等數十個濱海濕地串成一條鏈,成為改善滇池水質的“過濾器”,成為市民節假日旅遊的熱門去處,生態保護與文旅發展相輔相成。 推進永久性基礎農田生態種植,治理農業面源汙染; 規劃建設綠道,設定物理隔斷,打造休閒走廊; 以生態保護為底線,農村發展......如攝影、徒步、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等滇池沿岸治理實踐表明,生態保護與產業轉型、文旅融合、美麗鄉村建設更好地結合,能夠為生態治理注入更強勁的動力。
老馬,1963年出生,十幾歲時乘大船去滇池釣魚,漁業資源減少後,靠種韭菜為生,近年來一直在村里從事綠化清潔工作; 50多歲的志願者李姐在春節期間自發來到岸邊清理垃圾,嘴上經常說著“自己家,照顧好自己”......保護生態環境的關鍵在於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形成。 從靠天吃要,到圍湖耕田征服自然,再到保護滇池綠色發展,人與自然的關係不斷調整,越來越和諧。 如今,人們對生態環境的准入感和滿意感逐步提高,愛護雲南的熱情和主動性不斷增強。 只有形成改善民生和生態治理的良性迴圈,凝聚全民的共同努力,才能持續改善滇池水質。
今年1月,新修訂的《雲南滇池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滇池治理工作的針對性、科學性和有效性進一步提公升。 以最嚴格的生態保護體系系統推進治理工作,《大觀樓長蓮》所描繪的五百里滇池美景必將再現,雲南九大高原湖泊必將綻放出新的光彩。
作者為本報評論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