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1777家外資企業紛紛逃離,水乾涸,捕魚不能成為世界工廠。
面對全球化,印度一度被視為可以取代中國成為下一代世界工廠的國家,但最近的訊息令人擔憂。
本月10日,鴻海集團宣布退出與印度韋丹塔集團195億美元的晶元工廠合作計畫,莫迪的印度晶元製造野心遭遇重大挫折。
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們,印度要想成為世界工廠,還需要克服許多困難和挑戰。 我們將繼續關注這一發展,並為您帶來最新的訊息和分析。
點選關注,讓我們一起探索歷史,展望未來。
近年來,富士康、緯創等眾多外資企業紛紛撤出印度,這種現象近年來尤為明顯,幾乎成為一種趨勢。
今年5月,緯創資創甚至宣布將退出印度所有工廠,將業務交給當地財閥。 這讓人不禁要問,為什麼外國資本正在逃離印度
印度國務部長曼莫漢·辛格透露,截至2024年,已有1777家註冊外資企業撤出印度,佔所有註冊外資企業的三分之一。
如果將已關閉經營的外資企業擴大到內,這一數字將達到2,783家。 印度擁有豐富的年輕勞動力、低廉的工資和製造業所需的人口紅利,但為什麼仍然有這麼多外國投資選擇從印度撤出?
這背後有什麼未知的原因嗎?
1)外資撤離,印度“世界工廠”之夢破滅 印度的人口紅利為何失敗?長期以來,印度一直被視為中國的潛在競爭對手,尤其是自2024年以來,當時有傳言稱印度將取代中國成為下乙個“世界工廠”。
然而,印度的人口雖然已經超過中國,但在年輕勞動力、年齡結構、生育率和工資水平方面都有一定的優勢。
例如,在富士康的印度工廠,女性工人的平均輪班時薪為130美元,比中國工人在相同條件下的收入高出三分之二。
中國人口的年齡中位數為37歲,而印度為27歲,這使得印度的人口結構更加年輕。 這對勞動密集型工廠來說無疑是乙個巨大的吸引力,因為豐富而廉價的人口意味著更低的勞動力成本。
因此,自21世紀初以來,許多外國公司懷揣著印度成為下乙個中國的願景來到這裡,希望在這裡賺取巨額利潤。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在與印第安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這些商家很快發現**的宣傳與實際情況大相徑庭。 他們在這裡遭受了如此沉重的痛苦,以至於他們不得不匆忙撤退。
從2024年到2024年,包括蘇格蘭皇家銀行、花旗銀行、德國零售巨頭麥德龍和中國手機製造商榮耀在內的公司都宣布退出印度或大幅減少在當地的業務。
在這個過程中,公司深刻意識到印度市場的複雜性和挑戰,以及盲目從眾和過度樂觀的危險。
因此,對於想要進入印度市場的企業來說,他們需要更仔細地考慮自己的決策,做好充分的準備和研究,以應對他們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和挑戰。
外資撤離對印度製造業藍圖打擊重重,近十年來,印度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3%-17%,沒有達到國家設定的目標。
問題是**?印度的人口潛力確實巨大,但人口潛力不等於人口紅利,而擁有大量中青年勞動力的印度無法大規模開發和利用這些潛力。
印度**和工廠主面臨的困境是,儘管工資很低,但印度工人的生產力和紀律性不如中國工人。 一位蘋果高管曾評論說,印度代工廠的工人缺乏緊迫感,往往有自由懶惰的習慣,經常不得不把今天能做的事情推遲到明天,整體效率低下。
印度工人的工作態度和質量令人擔憂。 他們對工作的態度是:"有沒有",而不是精確地去做。 在一家蘋果代工廠,他們隨機拿了兩個手機殼進行檢查,通常只有乙個是達標的,這比不上中國工廠產品的質量。
更糟糕的是,他們認為自己得到了工會的支援,敢於與公司抗衡。 只要稍有不盡如人意,他們就會成群結隊地起來,阻礙工作進度,甚至以大規模騷亂為手段抗議,讓廠主頭疼不已。
2024年底,緯創在印度的工廠遭遇嚴重砸砸事件。 由於工資和招聘條件不匹配,當地工人無視法律,搶劫了工廠,搶走了幾部iPhone,造成700多萬美元的損失。
要想成為世界工廠,就必須吸引足夠的中青年勞動力,但惡劣的條件和枯燥的工作環境往往難以實現這一目標。
例如,緯創在崑山擁有80,000家鑄造廠,但在印度只有10,000名員工兩年,這就說明了這一點。
富士康位於中國鄭州的工廠規模龐大,擁有30萬名員工。 然而,在印度,富士康工廠的員工人數僅達到17,000人,儘管經過多年的準備。
據統計,印度超過60%的農村人口被認為是最好的廉價勞動力。 然而,印度龐大的農村人口不願意離開家鄉到偏遠的地方工作,這也是富士康難以在印度吸引足夠員工的原因之一。
印度的農村社會仍然深受封建文化的影響,許多農民以物易物為生,對現代城市生活不感興趣。 對於印度農村的宗教保守派來說,讓年輕女性進入工廠,接受現代生活,以犧牲傳統習俗為代價,這是不可接受的。
在物價高、生活成本高的城市,這些工廠的工資不足以支撐工人過上舒適的生活。 在大城市,微薄的薪水只能買得起乙個簡陋的地下室。
相比之下,在農村,一畝三分地,老婆兒火炕的日子顯然更舒服。 再加上印度當地語言繁多,文盲率高,農民工在大城市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而且大多在農村附近的城鎮工作,國內勞動力市場不發達。
雖然印度的人口紅利優勢看起來很有吸引力,但由於實際勞動力成本高,這種優勢就像水中的花朵。 此外,印度作為世界工廠的崛起還存在基礎設施不足和建設成本高昂等問題。
在印度經營的外國公司經常遇到停電,為了改變這種常態,應該首先修建道路並提供穩定的電力。 因此,當地人通常建議外資企業購買柴油發電機和柴油機水幫浦,以應對頻繁停電的問題。
印度的電力問題已經困擾了這個國家幾十年,據統計,五分之一的人仍然無法獲得現代電力的便利。 自2024年以來,印度平均每月經歷14次停電,最嚴重的一次是2024年,當時新德里的停電使6億人陷入黑暗。
這一切的背後,是電力管理系統落後、資金投入低、線路老化、負載過大、竊電賊氾濫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雖然印度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並正在努力加以改進,但要一勞永逸地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時間和努力。
在印度,電力線老化和電力短缺,使電力供應優先權掌握在第一部門網路充足的企業手中,一般企業只能自備供電,增加了生產成本。
此外,土地徵用也是印度的一大難題,這不僅導致企業生產成本上公升,甚至可能使建廠無法實現。 在印度,跨國公司的土地徵用困難尤為嚴重。
印度法律規定,土地徵用必須以土地市場價值的四倍或兩倍支付,以確保農民的最大利益。 然而,在實踐中,這些利益主要流向地主,而真正的農民使用者,即佃農,很少從中受益。
這種情況使大多數佃農感到被迫,開始激烈反抗。 地主們很高興看到這次起義,因為它幫助他們提高了土地**,使獲得土地變得極其困難。
儘管印度農民試圖通過強制手段推動土地驅逐,但印度農民傾向於通過抵抗團結起來捍衛自己的權益。 例如,在2024年的楠迪格拉姆事件中,印度**計畫在這裡建立乙個經濟特區,以吸引外國投資並設立工廠,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
然而,習慣於將土地視為生存基礎的農民對這一計畫表示強烈反對。 他們自發組織起來,拆毀道路,設定路障,阻撓**的拆遷搬遷3個多月。
最終,印度不得不動用軍警驅散,導致14人死亡,引發全國性浪潮。 這一事件促使印度**減少了經濟特區計畫的數量。
印度農民的反抗和選舉政治的影響對土地徵用和拆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政客們經常利用此類事件在選舉中為自己爭取選票,這無疑使印度**難以在公共利益和拆遷之間做出選擇。
這在2024年的土地徵用中尤為明顯,當時南韓浦項製鐵的鋼鐵廠專案受到嚴重破壞。 曾計畫在印度投資120億美元的南韓浦項製鐵,在無法及時完成徵地後,只好付出鉅額損失,最終於2024年逃離印度。
緩慢的土地徵用過程不僅影響了跨國公司,也影響了印度的公共道路和房屋。 因此,像孟買這樣的大城市下的巨型貧民窟經常出現在新聞報道中。
此外,印度的營商環境也非常差,**連鎖店短缺。 為了吸引外資進入印度,當地政府經常推出各種大額補貼和優惠計畫,並做出高調的促銷姿態。
然而,這些提議往往只是口頭上的,很少採取行動。
印度**曾計畫投資100億美元,吸引外國高科技公司在印度設立晶元工廠。 然而,由於專案進展緩慢,**未能及時兌現承諾的補貼,導致富士康最終決定退出印度。
這在印度吸引投資的歷史上並不少見**,因此,許多外國公司通常對印度的承諾持謹慎態度,最終可能會感到失望。
此外,印度本土**鏈條的不完善也是影響製造工廠利潤的重要因素。 **鏈條的配套情況對企業的成本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對於技術含量高的製造工廠,對配套件的需求更高。
在這方面,印度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
印度長期以來的批評在於其工業基礎薄弱和不完整。 即使是精密儀器零件,在印度也很難找到合適的配套廠家進行生產,這使得企業不得不花更多的錢從中國、日本、南韓、美國等國家進口,大大增加了成本。
相反,儘管近年來中國企業面臨勞動力和工資成本上公升的問題,但由於配套設施齊全、工人效率高,大多數外國企業仍然願意留在中國。
甚至一些離開中國到東南亞和印度建廠的企業,在碰壁後又回到了中國市場。
結論總體而言,由於印度工人的素質、土地徵用成本、公共基礎設施和第一鏈條,印度要實現超越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