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懊悔道:“如果精銳部隊從東北撤出,他們就不會被困在台北,過著隱身的生活! “背景1949年,百萬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南京**被徹底推翻,戰敗的蔣介石在幫助下逃往台灣,度過了餘生。
蔣介石晚年在台灣度過的歲月,開始反思自己失敗的原因,回顧整個解放戰爭,他堅信自己的戰略計畫是無可挑剔的,認為自己敗給***的最大因素是1948年未能及時從東北撤出精銳部隊。
為什麼蔣介石晚年最後悔的是1948年沒能從東北撤軍到關奈,那一年又為什麼沒能撤退?
東北地區自抗日戰爭前就備受關注。 擁有我國最大的黑土面積,兩邊的山脈蘊藏著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珍貴的藥材,而東北地區也有煤炭和鐵礦石資源。
抗日期間,日日兩國都建立了東北最密集的鐵路網和工業區,可以說,抗日戰爭勝利後,誰能拿到東北,誰就能“稱霸天下”。
然而,蔣介石手下的主要人員主要是浙江人,他們堅持商人的經濟哲學,忽視了為國家和人民著想的大方向。
因此,當東北918事件發生時,蔣介石無動於衷,甚至將東北交給了別人。
抗日戰爭結束了,蔣介石的偽裝暴露了,貪得無厭的本性暴露無遺,戰後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內戰已成定局。 七大預見到東北地區將給我軍的發展帶來大好機遇,為了抓住機遇,自1945年以來,我軍先後向東北地區派遣了12萬士兵和許多幹部。
在東北,長期掌管山東的省長、東場司令官脫穎而出,成為我軍在東北地區的最高統帥。
魏軍在攻占東北時不遺餘力,從林宗和***的陣容中可以看出。 雖然蔣介石對奪取東北不感興趣,但國民黨內部仍有人意識到東北的價值。
狡猾的美國不希望***迅速崛起,於是派馬歇爾去勸說蔣介石出兵。 在精良裝備的**下,蔣介石答應出兵占領東北,但他所做的每乙個決定,一步步讓他陷入困境,最後徹底失敗。
國民黨內部普遍認為,應該釋放長期被軟禁的張學良。 因為他曾經帶軍北上,我黨東北的發展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 但因為個人恩怨,蔣介石看不清大局,堅決拒絕“虎歸山”,而是派不熟悉東北局勢的熊世輝來主持大局。
考慮到熊世輝的勇敢和善戰,蔣介石害怕自己成為下乙個背後捅刀子的小人,所以只給了他表面上總司令的權力,並派他的親信杜玉明全權掌管東北軍隊。
這樣一來,雙方的權力相互制衡,一方想出兵,另一方不贊成,導致雙方對峙,無能為力。
蔣介石由於美國的虛張聲勢,誤判形勢,將抗日戰爭中的精銳部隊新一軍和新六軍調往東北。 這兩支軍隊的將領大多是在美國留學歸來的,士兵們也是精英中的精英。
然而,陳成在神遼戰役中的失敗,挫敗了蔣介石的計畫,不僅沒有得到好處,反而失去了最強大的兩支部隊。 這讓蔣介石深感惋惜,新一軍和新六軍調往東北成為他的乙個重大錯誤。
1945年11月,山海關戰役拉開了國民黨與共軍在東北戰場的第一次激戰的序幕,此後雙方停止了戰鬥。 次年,第52軍、第53軍、第71軍、第93軍相繼進入東北,給我軍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我軍雖然利用原關東軍第一*擴大了部分機械兵力,但由於缺乏足夠的訓練和磨合,在面對第一主力最好的裝備和強大的戰鬥力時,卻被一敗塗地撤退,陷入了困境。
以前林將軍只指揮一萬多人的115師,現在突然要指揮十萬匹馬,對於乙個大軍團的運作,他還是覺得有些不自在。 結果,在與杜禹明的戰鬥中,林宗的部隊先後在山海關、四平、本溪、長春被擊敗,甚至在1946年6月,杜煜明逼迫林矯進行“千里撤退”,一路撤退到松花江。
1946年,我軍雖然在東北接連失敗,但從未遭受過毀滅性的打擊。 相比之下,**的缺點在戰爭後期就已經暴露出來了,雖然裝備精良,但在戰術和組織能力上卻嚴重不足。
比如擁有絕對火力優勢的新一軍、新六軍,在每一場戰鬥中,人數都遠遠超過我軍。
在美式後勤裝備的支援下,新一軍、新六軍戰鬥熱情高漲,但在取得多次“勝利”後,卻不珍惜彈藥,造成備貨緊急、兵力不足。
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在於政治不得人心,人民的腐敗和剝削辜負了人民。 人民腐敗,無休止地掠奪民眾,每當他們占領一座城市時,他們就會瘋狂地橫衝直撞。
因此,**的後勤只能依靠當地的士紳和軍隊後勤單位,嚴重制約了**的發展。 此外,國內腐敗現象也十分嚴重,吃大量軍餉、轉售軍火是東北地區的乙個致命問題。
林先生戰敗後,撤退到哈爾濱,迅速調整戰略,一方面穩住後方,動員群眾支援; 另一方面,軍隊正在如火如荼地等待機會。 "三次向南長江"跟"四包林江"反擊勝利,1947年東北局勢逐漸穩定下來。
然而,蔣介石在東北問題上繼續犯錯誤。 華北戰局不容樂觀,他動了調東北主力部隊到關口作戰的想法。 然而,東北局勢瞬息萬變,他不願意讓主力部隊撤退,這讓他很苦惱。
新一軍和新六軍在戰場上遭遇了相當大的挫折,其中新一軍的三個師損失了兩個團。 後來,由於缺乏美式精良的裝備和彈藥,他們只能用燃燒的棍棒作戰,戰鬥力遠不如以前。
1948年3月,休整的東北野戰軍開始了對四平的第四次進攻。 此時,**軍已經開始出現混亂,東北戰局的惡化,讓軍方高層爭論不休。
對於蔣介石的整體布局來說,東北已經完全失去了戰略意義。 但是,蔣介石認為,這些失敗只是偶然的,他們在人數上的優勢還在,只要美國及時援助,他仍然可以一舉拿下東北。
於是,他撤掉了戰敗的陳誠,派衛離煌去東北處理情況。 然而,在衛力煌攻守長春之前,錦州已經失守了。
1948年,蔣介石在決定不放棄東北的同時,召集軍事高層領導人討論,提出了“穩東北、鞏固華北、兩面兼顧、抓齊齊”的軍事戰略。
同年9月12日,在***的指示下,東北野戰軍高層一致同意放棄長春的圍攻計畫,全力以赴向南進攻錦州,以達到最終目的。
蔣介石終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解放軍攻占錦州,東北將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燒傷臀部的蔣介石立即乘專機飛往瀋陽,並讓魏立煌、廖耀祥率軍前往錦州,阻止東部野戰軍的行動。
但是,魏立煌堅決反對派兵到瀋陽。 一方面,他們不夠強大,無法與東野正面交戰; 另一方面,他擔心東北野戰軍圍攻錦州的訊息是乙個誘餌,真正的目的可能是圍城並派出援軍,這樣他就將面臨無法逃脫的危險。
廖耀祥是黃埔部的將軍,只能聽從命令,率領新軍前往錦州。 不過,他有自己的打算,決定避免與東北野戰軍正面交鋒,而是切斷他們的後勤路線,想等到我軍彈藥耗盡後再對東北野戰軍造成致命一擊。
沒想到,我軍主力的戰鬥力驚人,只用了31個小時就成功拿下了錦州。 這時,廖耀祥接到撤退瀋陽的命令,但蔣介石卻要求他隨華北部隊收復錦州,這讓軍局拖延了七天,錯過了在營口乘船撤退的機會。
在杜玉明的建議下,廖耀祥率兵南下蒙特內哥羅,但在我軍嚴密包圍下束手無策,只好改變策略,返回瀋陽。 然而,東燁的主力已經在錦州附近建立了堅固的防線,導致廖耀祥和新一軍最終被殲滅。
整個遼瀋戰役給**部隊造成了重大損失,大規模損失4700多人,損失18萬多人。
蔣介石對東北戰爭的失敗感到非常難過,他開始尋找失敗的原因。 他先是狠狠地訓斥了魏立煌,然後又憤怒地訓斥了馬歇爾,聲稱馬歇爾傷害了他。
他認為,馬歇爾本來就不需要搶劫東北,而是因為他一直在說話,導致大量精銳士兵的損失。 現在,連南京的根據地都保不住,如果他不向東北派兵,或者及時止損,就不會有今天的情況,也不會失去他的老都。
事實上,蔣介石在東北的失敗早已成定局,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內部統治極其腐敗。
蔣介石總是把失敗歸咎於未能從東北撤出精銳部隊,這只是他慣用的藉口。 缺乏全球視野和對人民的關懷,他只懂得追求自身利益,最後只能過著偷竊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