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新年錢漲得越來越高? “少了就受不了,多了就心疼”“新年的錢已經趕上了我的月薪”......春節期間,關於年錢的討論逐漸公升溫,不少網友在社交平台上發文,對此心疼不已。
一位家鄉在浙江省餘姚農村的網友說:“小時候,長輩基本都給200塊錢,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的,200塊錢都拿不到,最低600塊錢,而且經常是幾千塊錢,這對我這個年紀來說壓力很大,更別說村里的老老了。 ”
作為傳統的新年習俗之一,長輩們給年輕一代的年錢,這是一種“新年的味道”,代表著期盼和願望。 然而,近年來,在一些地方,看漲的年錢不僅成為老年人的經濟負擔,也給很多年輕人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尤其要保護好年錢的本意和善意,不要讓它變成苦惱和負擔。
其實過年的味道並不在於有沒有紅包交換,年錢的好壞也不是衡量親近距離的尺度。 有的同輩年輕人和兄弟姐妹約定只給孩子發小紅包,“只要有一張熱鬧喜慶的畫面”,“大人沒那麼緊張,孩子收到紅包就樂意”。
正如網友評論的那樣,“如果落入比較,就失去了年錢的意義,而不是年錢的意義”,“這是一幅吉祥的畫面,多送少送是一種心”。
在現實生活中,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給年錢,不比較,不隨波逐流,不過度,是絕大多數人的共識和實際行動。 在廣東很多地方,“巴利語是”只講不過錢、五塊錢、十塊錢的“用心”,隨心所欲。
廣西河池某村的孩子們挨家挨戶過年,大人提前準備了2元。 這種做法受到歡迎,這無疑是這一共識的縮影。 而在有些地方,你甚至不用用錢過年,年書、小禮物等都可以起到同樣的作用。
這也啟示了我們,錢不多,送禮不拘小節,節日習俗永遠傳承下去,因為背後流淌著的文化基因,人們珍視的真誠和誠意。
身邊的孩子們都說,新年的快樂,對於收到年錢的那一刻的驚喜和幸福,是少不開的。要守護這種幸福,就要保持傳承文化、傳承年錢祝福的本意,不讓年味變成“錢”,不增加比較的負擔,讓春節更加溫馨、和諧、美好。
*:人民**評論(作者:張金山),中國新聞網(作者:邵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