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蘇銀財富管理、杭州銀行理財、寧波銀行理財等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布了2023年成績單。 整體來看,去年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發行量有所增加,管理規模保持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理財市場將發生變化,即國有最大銀行的部分理財子公司規模大幅縮減,尚未恢復; 不過,一些龍頭股份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以穩定、多元化的產品策略超越了他們。
股份制銀行的財富管理力度超過大型國有銀行
根據《中國銀行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3)》,截至2023年底,銀行理財市場規模為26家8萬億元,全年共推出3款全新理財產品110,000,籌集 5708萬億元,理財產品投資者數量增至1家14億,為投資者創造收益6981億元。
具體來說,2023年,招銀財富管理將達到24萬億元規模位居榜首,成為全球最大的理財公司; IB財富管理基於2規模2萬億元; 信銀國際財富管理規模在過去一年中增加了2000億元,達到17萬億元,成功超越工銀理財,成為第三大理財公司。
這一成績彰顯了招商銀行財富管理、興業銀行財富管理有限公司和信銀國際財富管理在市場競爭中的強大實力。 此外,光大財富管理、平安理財、浦銀理財股份制銀行理財公司也發展迅速,去年增幅超過1000億元。 在城市商業銀行的理財企業中,去年蘇銀理財規模增加了2000億元,達到5000億元。
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長期以來被廣泛認為是理財產品主要提供者的大型國有銀行理財子公司,其規模普遍萎縮,退居第二梯隊。 工農、中、建築四大銀行理財子公司較年初均下降1000多億元,僅交通銀行理財規模逆勢增長1400多億元。
有業內人士表示,在資料披露完備的29家理財公司中,扣除基數因素後,僅14家理財公司保持理財規模正增長,對規模增長的貢獻主要在股份制銀行理財公司。
整體來看,銀行理財市場持續增長,為投資者創造了可觀的回報。 近年來,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消費需求的多樣化,股份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開始嶄露頭角,甚至在某些領域超過了國有銀行。
管理規模和渠道有待提公升
2023年,中國理財市場發生大洗牌,股份制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資產規模超過各大國有銀行理財子公司,這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首先,這些龍頭股份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注重產品多元化。 他們不僅提供傳統的理財產品,還積極推出創新產品,以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 這種多元化的產品策略使他們能夠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從而擴大他們的市場份額。
其次,這些理財子公司專注於風險管理和資產配置。 他們在產品設計和產品組合管理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的團隊。 通過科學的風險管理和合理的資產配置,可以有效降低投資風險,提高投資回報,從而贏得投資者的信任和青睞。
此外,“理財負反饋”也引發了投資者心理和銀行金融投資行為的雙重變化。 2022年11月,債券市場大幅調整,進而引發產品贖回,進而引發進一步債券贖回,引發新一輪產品贖回。 衝擊過後,理財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進一步下滑,銀行理財產品追求“穩中低波動”屬性。
目前,財富管理公司面臨的挑戰也是市場的熱點。 國信**銀行業分析師認為,銀行理財的後續拓展有三個突破口:
首先是踩到配置輪換。 隨著信貸寬鬆政策的逐步實施和大類資產的輪換,提高居民風險偏好,目前客戶對銀行理財混合型和股權類產品的認知度一般,但“固定收益+”產品仍有拓展潛力。
二是創新產品結構。 近期,與滬深500或滬深1000掛鉤的“固定收益+期權”產品的理財分發,實質上是為了挖掘市場下收益增厚的機會。
三是拓展銷售渠道。 從目前資產負債表中的財富管理規模和資產規模指標來看,大型國有銀行的財富管理渠道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隨著“破網”水平的下降,客戶逐漸接受低波動性產品,為銀行理財渠道的復甦帶來了機遇。